●林江 徐世長 曾令冬 王姿迪
進入新時代,中國夢成為每個人的向往,共同富裕再次獲得人民的廣泛關注。一直以來,黨和政府把改善民生、增強社會福祉作為工作的主要內容。2020年,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消除了絕對貧困,正式步入小康社會,這為在“十四五”時期承接新的歷史使命,“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①打下堅實基礎。新時代共同富裕將緊緊圍繞新目標展開部署。為此,黨中央在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中針對新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局面和新問題作出指示,提出“盡管規劃建議的時代背景在變,但始終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②,體現了新時代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民利益的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有助于發揮公有制為主體的優勢,強調收入公平分配在推進共同富裕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新時代共同富裕之路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持續推進經濟發展,不斷積累財富。財富增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因此應在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保證經濟增長的持續性;二是促進分配公平,注重收入調節。財富的持續增長離不開公平分配的協助,合理的分配制度有助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激發市場活力,調動勞動者和要素所有者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社會財富的增加提供持續動力;三是積極發揮財政的合理分配功能。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關鍵手段,在平衡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問題、縮小貧富差距上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形成以服務民生為福祉的財政制度,將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要求重點“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做好金融穩定發展工作問題”③。與會人員圍繞共同富裕、分配制度、稅收制度、收入調節等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再次將“共同富?!钡脑掝}推上議程,獲得社會各界的關注。財政是政府發揮資源配置、宏觀調控與分配收入的基礎保障和核心手段,在推動社會財富持續性增加、促進財富合理分配等方面的作用更是效果明顯。在新時代,通過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增強民生福祉、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因此現代財政制度在促進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將肩負新的歷史使命。
1、現代財政制度提升國家治理效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到“現代財政制度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④,把現代財政制度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吸引了許多學者的關注。高培勇(2014)基于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提出新時代財政需將財稅體制的屬性由經濟體制逐步向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分支轉變,并強調現代財政將是國家治理的新突破口,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進行現代財政建設。陳龍和吳波(2020)的分析中提出地方稅體系是地方治理的基礎,構建地方稅體系時要以推進國家治理為目標,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并提出在中短期要將模式和共享稅優化作為重點方向,地方差異性的專屬稅則作為輔助功能,將地方稅制建設從地方治理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文峰和文旭初(2021)認為預算改革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關鍵,在新時代要加快預算改革進程,形成良好預算機制,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2、現代財政制度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現代財政制度的支持,基于當前經濟形勢比較嚴峻,需要財政多方發力,增強經濟動力。許多學者對此展開豐富的研究。吳建瓴等(2014)基于城市拆遷、農村征地、土地整理等多方調研,圍繞我國土地財政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展開分析,提出土地財政實質上是地方政府的一種專營制度,這種制度在一段時期為保持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肖炎舜(2017)把我國經濟發展分成四個階段,并分析財政政策在這四個階段對生產要素的影響,提出人力資本將在供給側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要鼓勵創新,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中促進生產資源獲得高效配置。李娜等(2018)通過利用1995—2016年52個國家的非平衡面板數據和改進的隨機森林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財政總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務、經濟事務、文化娛樂、宗教和教育等支出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僅在一定區間內顯著存在,健康、環保和社保等方面的財政支出則具有持續顯著的正向影響,不存在區間差異。
3、現代財政制度優化資源合理配置。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是由市場決定的,但由于市場存在失靈的情況,這就需要財政的介入,實現資源配置更加高效。一些學者也強調了財政的資源配置效用。楊志勇(2014)在研究中提出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必須致力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要積極引導市場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提升市場主體積極性,在市場配置為主體下發揮財政的統一協調功能。程國琴(2018)從參與式預算視角分析,指出現代財政制度作為國家“有形之手”應與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合理協調,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效,財政資金的投向直接影響資源的配置。張強(2019)在分析70年財政制度變遷時,發現1994年之前的社會資源配置由政府占主導地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隨后以市場經濟為主,結合財政分配,資源配置效率得到一定提升,進入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資源配置更加高效,現代財政更加注重公平與效率,進一步優化資源合理配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遠景目標⑤;國務院在2021年6月1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宣布共同富裕示范區落地浙江;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對實現共同富裕作了充分的部署。以上信息充分說明,新時代黨和政府更加關注全體人民的幸福,致力于提升民生福祉,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一直努力著?;谏弦徊糠址治霭l現,現代財政在提升國家治理效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優化資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能發揮顯著的積極作用,且這些積極作用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幫助全體人民過上共同富裕生活已成為黨和政府的歷史使命,在新時代,我國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不斷擴大,現代財政更加致力于提升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此,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將對促進共同富裕發揮關鍵作用。
一些學者針對財政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展開了分析。邵鴻烈(1998)將財政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的職能概括為財力分配、資源配置、政策引導和體制保障,財政在促進共同富裕方面,主要體現在滿足社會需求和使人民獲得充裕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上。馬正其(2012)提出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財稅的調節作用,這種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縮小居民貧富差距、城鄉和區域差距等方面。杜江和龔浩(2020)指出,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實現,要積極發揮財政在經濟增長和財富分配中的作用,逐步邁進后小康社會階段,圍繞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合理制定財政政策,通過構建現代財政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白彥鋒(2021)提出要將共同富裕機制內嵌于現代財政制度之中,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財政統籌能力;處理社會公平問題,兜實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個人所得稅制要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和創造所得,加大對資本利得等消極所得的稅收調節力度;要加快完善我國間接稅制,與直接稅“同向同行”健全共同富裕的稅收調節機制。
綜上可知,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財政要緊緊圍繞人民的利益在經濟增長與公平分配上發揮建設性作用。在新時代,我國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在教育、醫療、收入分配、養老和住房等方面的財政支出不斷加大。具體表現在2012—2018年間,教育支出由2012年的21242.10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32169.47億元,增幅為51.44%;醫療衛生支出由2012年的7245.11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5623.55億元,增長了115.64個百分點;保障和就業支出則實現了114.63%的增長,到2018年實現27012.09億元。這是全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奔向中國夢,實現共同富裕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得到持續的提升,表明現代財政支出力度不斷向民生傾斜,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對提升民生福祉具有基本的保障功能。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新時代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已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現代財政將在共同富裕中發揮積極作用,但構建怎樣的現代財政制度才能更好地發揮這樣的作用以達到最佳效果是本文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目前,我國財政收入水平相對固定,而財政支出需求卻不斷加大。同時,在2020年我國大力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率也由原來的2.8%提升到3.6%,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這是為穩住我國經濟基本盤,有效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作出的努力。在此背景下,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優化與完善財政制度,保持財政的可持續性,顯著提升財政資源使用效率,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價值,使財政在促進共同富裕上有持續的動力。
我國已基本明確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方向,《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將改革目標確定為建立統一完整、法制規范、公開透明、運行高效,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可持續的現代財政制度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全面透明、科學標準、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并將“提高效率”擴展為“全面實施績效管理”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建立現代財稅體制要“加大預算公開力度,提高財政透明度,深化績效管理改革”⑧。此外,學者們也針對現代財政制度的建設展開了豐富的研究。周克清、馬驍(2014)在研究國家治理與現代財政制度建設作用中提到,財政收入支出的法治化、財政決策的民主化是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關鍵,同時強調財政在兼顧效率時也應更加注重公平。段炳德(2016)通過分析政治代理模型和中國省級數據來研究現代財政制度,明確提出促進收入分配平等和社會公平,提高政府透明度和治理效率應成為構建現代財政制度重點關注的內容。李建軍、馮黎明、堯艷(2021)從稅收制度的視角分析提出,現代稅收制度應是民主的、法治的,追求稅收公平,注重提升效率,強調征管高效,服務于國家發展和提高人民福祉。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在國家方案、報告和規劃建議中都明確提出現代財政制度的建設應更加體現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和績效優化。雖然學者的研究都基于不同視角,但都強調要構建民主化、法治化,注重效率提升的現代財政制度。因此,新時代的現代財政制度建設也應圍繞這些方面展開,這也反映出現代財政制度與促進共同富裕是同向的,即要通過現代財政制度兜實民生基本保障、促進社會公平和提升治理效率等。
現代財政制度的建設對中國實現共同富裕至關重要。以往的研究表明,現代財政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縮小城鄉與區域收入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經濟增長與貧富差距的縮小最終將體現在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上。
作為提升國家治理能效的重要手段,現代財政可以同時實現在供給端和需求端的調節作用,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并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其內在邏輯表現為,現代財政制度的順利構建是促進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
現代財政可通過加大對短板性產業創新研發等的財政投入,以及通過稅制改革減免相關企業的賦稅方式,調動經濟實體的主觀能動性,助力中國制造業擺脫低端鎖定困境,促進經濟在數量與質量上的增長;現代財政還可以通過減免中低等收入群體的稅賦,優化三次收入分配,促進各類型消費占比,降低基尼系數,優化消費結構,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般認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研發創新(數字化轉型)、綠色發展以及開放共享(王雄飛等,2018)三個方面。如圖1所示,2012—2019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變化趨勢與相應年份研發創新(R&D)經費支出、貨物進出口總額變動情況基本一致,由于受到國際局勢變動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中國的產品進出口數據在部分年份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2015—2016年)和緩慢的增加(2017—2018年)的現象,但從總體情況看,進出口數據仍然表現出與財政收入一致的增長趨勢,說明財政收入增加對社會研發創新、開放共享等都有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對于變化幅度不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說,由于經濟增長的必然需求以及新能源戰略實施的時滯性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整體仍然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是在大多數年份(2013—2016年,2018—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率有所下降,說明現代財政政策仍然在對綠色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現代財政制度有助于提升社會研發創新投入并促進商品的進出口,對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即現代財政制度有助于中國數字化轉型、綠色發展以及開放共享的實現。現代財政制度對以上三個方面的影響間接說明其有利于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
數據來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R&D經費支出以及貨物進出口總額數據來源于2011—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來源于英國石油公司2021年發布的第70版“世界能源統計報告表”(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當前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中國面臨勞動收入份額較低、基尼系數較高、中等收入群體有待擴大等問題,而現代財政制度的有效形成與實施有助于中國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體系,縮小城鄉與地區收入差距,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財政在促進中國形成完善的收入分配體系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二次分配的環節上,具體可通過收繳社會各部門稅收形成公共預算收入,利用直接稅、政府轉移支付等財政工具,作用于居民收入體系中,形成對城鄉、地區、體制內外歧視性分配的矯正作用,助力形成完善的收入分配體系,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
一般認為,直接稅的征收與政府轉移支付都是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農村居民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幾乎為零,所以直接稅對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只體現在對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上,這導致與政府轉移支付相比,直接稅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較小,政府轉移支付成為促進居民收入分配更為有效的財政工具。
分析近年來全國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與城鄉居民收入比變化情況(如圖2)可知,隨著人均轉移支付的不斷增加,2013—2019年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比逐年縮小,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人均轉移凈支付上升程度更高的2013—2014年,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得也更多;而在人均轉移凈支付提高較為平緩的2015—2017年,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速度也更慢,因此,可以認為政府轉移支付這一財政手段有助于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即現代財政是形成完善的收入分配體系的重要方式。

圖2 2013—2019年人均轉移凈收入與城鄉居民收入比情況
現代財政制度的有效實施是促進社會公平,完善各類社會福利,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前文的分析指出現代財政在促進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效率上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公平除了體現在居民收入上,還體現在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正如現代財政通過直接稅、政府轉移支付等手段實現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調控一樣,現代財政還可通過將稅收等預算收入運用在經濟、文體教育、醫療衛生、國防、公共福利等方面,提升公共產品供給能效。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存在東中西部差異大、沿海與內陸地區發展水平不均等現象。201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顯示,在中國的省級行政區中,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達到了極高人類發展水平(發達地區),而甘肅、青海、貴州、云南以及西藏則處于中等人類發展水平(欠發達地區),其余地區為高人類發展水平(中等發達地區)⑨。
這種發展指數的差異(也即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的差異)與各地區的財政支出情況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如表1所示,以2017年數據為例,除部分省份(西藏)由于其他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外,其余省市自治區人均財政收入越高,人類發展指數也越高,說明現代財政的有效實施有助于優化財政收支體系,進而提升對區域內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改善居民生活。

表1 2017年中國各省市自治區人類發展指數與人均財政收入
從以上三點分析可以得出,現代財政通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收入分配體系以及提升政府供給公共產品能力三個方面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
從以往中國發展的數據可以看出,現代財政對共同富裕目標的達成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財政透明程度的提升,社會公眾參與監督與約束政府行為的熱情不斷增強,這使得現代財政可以更好地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新時代構建現代財政制度應緊緊圍繞提升財政透明度展開,新《預算法》的實施是推進財政進一步公開透明的一大標志。因為財政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財政效率的高低,最終通過現代財政制度作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這將是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重點工作。
如圖3所示,文章根據《中國財政透明度評估》報告數據,將31個省級行政區財政透明度數據加以平均計算后發現,2012—2018年間中國財政透明度整體水平較低,但具有明顯的穩步上升趨勢。具體來說,2012年省級財政透明度平均得分為25.53,即有74.47%的政府財政信息不能有效公開;到2018年,該數據提升到53.49,未能有效公開的政府財政信息占到總體信息的46.51%。省級財政透明度平均得分在7年間提升了109.52個百分點,表明政府整體財政信息披露工作穩步推進,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說明通過推動政府財政信息公開,加強預算監督管理,進一步提升財政效率,仍然是新時代建設現代財政制度的基礎工作。

圖3 2012—2018年省級財政透明度平均得分
分析圖4可知,2012—2018年廣東和北京財政透明度都呈現上升趨勢,但廣東的上升幅度明顯高于北京,且從2015年開始,二者財政透明度差距不斷擴大;再看2012—2018年兩地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發現,廣東與北京的預算支出的差距也呈現擴大趨勢;結合財政透明度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數據發現,二者的上升方向和增長幅度存在一定相關關系,即財政透明度越高,預算支出越大,其背后的邏輯可能是財政透明度的提升,促進公眾充分發揮監督作用,使得財政制度更加民主,預算支出更加合理,加速了現代財政制度建設進程。

圖4 廣東、北京財政透明度、預算支出趨勢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我國財政透明度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新時代通過提升財政透明度,推動政府財政信息披露工作的順利推進,提高財政使用效率,仍然是建設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且必然的環節。
構建現代財政制度要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基本目標,以促進社會公平公正,提升民生福祉為重要任務。經濟發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社會價值的公平分配則是共同富裕實現的關鍵,只有處理好“蛋糕做大”和“蛋糕分配”的問題,才能在新時代穩步推進共同富?!,F代財政制度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和績效管理,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基本保障。
當前受疫情影響,中國經濟缺少新的增長極,GDP增速明顯放緩,支出剛性持續增長,國家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圖穩住經濟基本盤,因此,現代財政可持續問題的解決將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要鼓勵創新財政,多樣化支出方式,加強政府績效管理,防止出現財政收支缺口過大引起財政風險。重點關注緩解地方政府債務,提升政府的資產管理和運作能效,提升政府的財政支出效率,同時,要注意在擴充財政可支配資源的基礎上明晰財政責任和支出權限,保證財政支出的公開透明,建立財政資金使用全過程監督體系,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參與,促進財政的可持續發展。要積極推進現代稅收制度改革,增強預算透明度與管理能效,利用財政政策合理調節市場資源配置,建立有效的市場主體服務機制,完善營商環境,鼓勵經濟主體創新發展,從根源上提高財政收入。積極防范外部沖擊,以穩增長和調結構為基本,圍繞國家提出的各項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地方優勢與特色,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強化地方經濟基礎。深化市場改革,降低交易成本,夯實微觀經濟基礎,重點關注中小微企業、民營經濟和低收入群體,促進企業融資便利化發展,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管控與我國經濟發展基礎聯系緊密,是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同時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也時刻威脅著當地經濟發展,影響著當地民生福祉,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潛在障礙。因此,要發揮現代財政制度的規范、約束和管控作用,防止債務風險。在具體管理地方政府債務時可以分區域和債務類型進行,對經濟增速較低且債務率不高的省市適當提高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保證債務水平在可控范圍內,促進經濟合理提速;對負債水平偏高的省市適當減少債務限額,防控債務風險,實施積極有效的債務管控方法,促進政府舉債的透明化,控制舉債規模,完善預算約束體系,提升財政支出效率,充分發揮政府債務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推動構建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加強財政各管理部門的信息交流,增強監督管理,提升債務風險的監測能力;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保證能在明確債務風險的情況下迅速啟動應急措施。推進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與政績考核掛鉤,建立終身問責制,強調經濟增長與風險防控同樣重要,針對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績而無視風險的行為給予嚴厲懲戒,引起各地政府對風險管理的高度重視,促進地方政府舉債更加科學、規范與合理化。
提升全體人民福祉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標,構建以服務民生福祉為中心的現代財政制度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的現實要求,因此,在構建現代財政制度時應緊緊圍繞改善民生、增強社會福祉展開。具體來講,要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基礎,提升物質、精神基本保障,以民生財政支出為主要工具,促進公平公正分配,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推動科學的民生財政支出體系建設,在政府過緊日子的背景下,要合理計劃民生財政支出,持續提升支出占比,提升使用效率,讓更多人民享受到真真切切的福利,公開透明化各項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不斷優化民生財政內部分配結構。在就業方面,持續推進失業保險保障擴圍政策發揮作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降低失業率,促進各類就業,推動穩住就業基本盤;在教育方面,落實好教育改革新要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貧困生檔案管理,保障資助政策落實;在社會救助方面,守住基本生活線,保障社會安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重視人民群眾的訴求;在風險管控方面,構建新型預警機制,增強對突發重大傳染病的管控能力,防范好包括公共衛生事件在內的影響社會穩定發展的“灰犀?!钡认到y性風險隱患。
中國面臨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為實現全體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的目標,在新時代構建現代稅收制度中,應注重增強稅收的調節功效,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整體來說,要構建高效透明的稅收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稅收行政法律體系,保證稅收管理規范化、程序化,提高稅收征管水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效發揮收入政策作用,合理調節不同群體收入,縮減貧富差距。在直接稅方面,發揮直接稅的強激勵和再分配功能,不斷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合理明晰綜合征收范圍,根據財政在初高級教育、健康醫療、基本住房以及養老等主要民生方面的支出情況,實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并不斷擴大合理扣除范圍。在資本利得方面,加強對財產消極所得、資本利得的稅收調節,嚴格防范影視行業等高收入群體通過“虛假合同”方式逃稅避稅,加大對違法逃稅行為的稅制懲罰力度。在間接稅方面,著力優化間接稅制,加快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和下劃地方步伐,使財稅體制在推動包括區域和群體在內的共同富裕中發揮更大更強的基礎性和保障性作用,加快推動我國消費稅從貨物稅向貨物服務稅轉變,恢復航空煤油稅,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國內經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正是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之時,通過提升財政資源統籌能力,促進資源高效配置,盡可能緩解當前經濟壓力,這是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應盡之力。為了更好發揮財政資源的統籌能力,增強預算管理透明度是其重中之重,讓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貫穿于財政資源統籌全過程,將進一步提升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具體而言,要充分細化預算管理規范,堅持控制取向,促進規則由“重指引”向“重約束”轉變,防止財政資源隨意支出,加強預算管理的法治化建設,以新《預算法》為基礎,保證財政收支程序規范合理,實現財政收支透明化、公開化。提升預算一體化管理水平,優化數據治理,有效消除潛在風險,大力發展數字財政,加強當期預算績效評價結果在下期預算編制中的運用,通過滾動預算將中期財政規劃落到實處。積極探索國有資本的價值預算,實現國有資產增量與存量、一般公共預算與國有資本預算之間更高層次的統籌和良性互動,調劑好二者之間的余缺,進一步提高資金、資源、資產、資本的配置效率。提升預算管理效率,利用各類數字技術,破除部門信息屏障,增強預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財政自身管理的高質量支撐國家經濟包括共同富裕在內的高質量發展。
注釋:
①②資料來源: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③資料來源:中央人民政府網2021年8月17日新聞《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
④資料來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⑤資料來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⑥資料來源: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⑦資料來源: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⑧資料來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⑨劃分標準: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6的劃分標準,人類發展指數在0.550以下為低人類發展水平,介于0.550和0.699之間為中等人類發展水平,介于0.700—0.799之間為高人類 發展水平,0.800以上為極高人類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