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德性倫理學的社會智力理論論證
——以南希·斯諾為中心的考察

2022-02-15 12:24:11吳文清沈俊宇
關鍵詞:情境情感心理

吳文清,沈俊宇

(山西大學 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德性倫理學的復興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德性”心理基礎的關注,使得德性心理學的研究成為近年來德性倫理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研究德性問題的當代心理學家普遍將德性定義為“一種描述行為、認知、情感和動機的特質”,該定義的特點是將德性直接與人格特質關聯。智力結構的規范研究被譽為心理學界最偉大的成就,智力涉及需要心理努力的各項活動。社會智力作為一種獨特的智力實體,涵蓋了“社會記憶、德性發展以及對社會線索的識別、判斷等一系列反應”(1)Taylor E.H.,“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intelligence”,Psychotherapy,No.27,1990,pp.445-457.。德性心理學家南希·斯諾(Nancy E.Snow)長期持有“德性倫理學需要更堅實的科學基礎”的主張,她運用社會智力論證“德性特質是一種社會智力的形式”,進而解釋了“德性作為社會智力的目標能夠使我們生活得更好”。

一、德性特質的社會智力審視

人格心理學家威克斯勒(Wechsler D.)認為,無論社會智力的定義如何寬泛,都必須被視為整個人格的一種表現(2)Wechsler D.,“Cognitive,conative,and non-intellective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No.5,1950,pp.78-83.。社會智力的人格觀起源于人格理論的社會認知傳統,主要研究個體具有的社會智力如何引導社會行為,即人格的認知結構和過程如何在個體生命歷程中得到發展,以及社會智力如何在持續的社會交互中發揮作用。1968年,社會認知心理學家米歇爾(W.Mischel)將人格概念化為一種驅動行為的內在動力系統(CAPS),即通過人格特質之間的關聯網絡解釋社會行為對應的一系列認知—情感在內的心理活動。按照他的觀點,認知發展和社會學習的重要產物是個體對認知—情感—行為的建構能力——從事各種熟練的、適應性行為的能力,包括顯性社會行為和隱性心理活動(3)Walter Mischel,“Toward a 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reconceptualization of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 Review,No.1973,pp.252-283.。智力心理學家特羅姆(John F.Kihlstrom)和坎托爾(Nancy.Cantor)認為,人格特質理論(CAPS特質理論)與社會智力的研究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南希·斯諾對德性的認知—情感—行為過程進行心理科學的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質的德性論”,并且通過社會智力研究,進一步為德性特質的認知—情感—行為過程提供證明。

(一)社會智力增強德性特質的主觀感知力

主觀感知力由身體的感覺能力和認知的知覺能力共同構成,涉及包括行為表達(外貌、表情和言行等)在內的推斷意向狀態的線索以及評估和解碼這些線索的能力(判斷其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通常被認為對有德之人非常重要。一個缺乏正確知覺的有德之人往往會忽視情境中的特征或線索,其具有的優秀品德也無法在當下的情境中得到激活(4)李義天:《美德之心》,北京:商務印刷館,2021年,第123—129頁。。南希·斯諾認為,個體對于客觀存在的情境刺激的主觀感知或洞察力不僅是人格特質德性論的理論基礎,更是激活德性特質認知—情感過程的必要條件。南希·斯諾在人格特質德性論中提出:“德性特質的激活始于對情境感知的主觀識解。通過感知對情境線索和特征進行直接洞察和整體把握,從而產生相應的心理意義。即情境感知和心理意義共同激活了CAPS人格關聯網絡中的德性特質,這構成了人格動力系統的起點。”(5)Nancy E.Snow,“Virtue as social intelligence:An empirically grounded theory”,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10,pp.25-31.

這表明,有德之人通過正確的主觀感知來激活相應的心理意義,產生一種對情境的解釋機制。個體按照主觀感知的經驗理解,將新近接觸的交往客體進行歸類,形成對其心理特征的解釋性看法(6)梁執群:《社交心理學》,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年,第33頁。。研究人格的社會心理學家普遍認同文化規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可以提供一種影響個體理解情境和行為的“背景力量”。為了成功預測個體的德性,就必須能夠理解行為者對情境的心理解釋機制,也就是個體理解情境的方式。社會心理學家尼斯貝特(Nisbett)和羅斯(Ross)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任何客觀情境的刺激都取決于行為者主觀感知該情境線索后產生的心理意義”(7)Ross L. and R.E.Nisbett,“The Person and the situation:Perspectives of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McGraw-Hill,1991,pp.193.。而在社會智力的研究中,個體感知為印象的形成提供了認知基礎,感知力被認為是社會智力的核心。維斯(Weis S.)發現個體的感知或洞察力與社會智力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在社會知識和社會理解的測量方面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8)Weis S. and Suss H.-M.,“Reviving the search for social intelligence-A multitraitmultimethod study of its structure and construct valid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No.1,2007,pp.3-14.。因此,社會智力與德性特質都是以主觀感知力以及心理解釋機制為認知—情感過程的起點和基礎,這直接影響到擁有社會智力的有德之人在社會情境中所持有的態度和采取的德性行為。

智力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rnberg R.J.)在他的智力三元論中提出,社會智力是一個更大的知識庫的一部分,人們試圖通過它來解決物理世界和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9)Sternberg R.J.,“The triarchic mind:A new theory of intelligence”,New York:Viking Press,1988,pp.45-48.。因此,持有社會智力知識觀的心理學家普遍將社會智力定義為“個體對社會和世界的知識儲備”(10)Kihlstrom J.F. and N.Cantor,“Social Intelligence”,in R.J.Sternberg,“Handbook of Intellige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p.359-379.。社會智力的知識觀強調將個體的知識儲備與社會行為進行關聯,其中包括陳述性知識(無語義語境的社會知識和情境式社會記憶)和程序性知識(規則、技能和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社會知識是指個體對語言進行直接陳述的知識,有助于回應與主觀感知力有關的“是什么”以及“怎么樣”的問題,通常被賦予正面或負面的價值,并且常常帶有情感色彩。個體對社會知識的陳述通常會引發他們的情感,這取決于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社會常識、教育和個體特定的社會學習經歷。程序性社會知識是個體用來進行社會實踐的一系列操作步驟,有助于解決、解釋與機制有關的“如何做”以及“怎么辦”的問題,是個體用來理解社會經驗的一種解釋性規則,可以協調陳述性社會知識。

德性倫理學家麥克道爾(McDowell)提出,德性是一種激勵的知識形式,使有德之人能夠對情境做出反應(11)McDowell J.,“Virtue and reason”,Monist,No.621979,pp.331-350.。南希·斯諾運用社會智力的知識觀從主觀感知力和心理解釋機制方面對德性特質的復雜性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有德之人的行為表征是由其經驗的、確信的知識以及感知、記憶、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認知過程共同引導,而不僅僅是由人格特質(身體的先天反應、條件反射和遺傳進化等)介導(12)Kihlstrom J.F. and N.Cantor,“Social Intelligence”,pp.359-379.。社會智力的知識觀將有德之人行為表征的差異性現象歸因于其在社會互動中所掌握的德性知識的差異程度。

社會心理學家克朗巴赫(Cronbach)提出,個體的內隱性人格使個體能夠感知情境中的非語言情感線索并產生與他人感同身受的心理解釋機制,即同理心,影響有德之人產生與情境相關的德性反應并有效地實施與德性相關的行為。更重要的是,有德之人在適應社會化和文化的過程中,這些關于感知和同理心的知識可以被廣泛地分享(13)Cronbach Lee J.,Meehl Paul E.,“Construct validity in psychological tests”,Psychological Bulletin,No.4,1955,pp.179.。因此,擁有社會智力的有德之人不僅能夠有效地掌握陳述性社會知識來強化自己的主觀感知力,而且能夠運用程序性社會知識使自己的心理解釋機制發揮最大的效能,即社會知識的差異導致社會行為的差異,其中包括與德性相關的行為。

社會智力將德性特質作為一種復雜的知識結構,其中個體的德性特質在顯著的社會情境中被激活。對于那些有德之人來說,當他們對社會信息或知識做出反應時,這些具有德性動機的知識結構很容易被激活,引導他們采取相應的德性行為。因此,社會智力增強了德性特質的主觀感知力和解釋機制,二者共同構成了指導個體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知識。

(二)社會智力鞏固德性特質的認知—情感過程

德性的認知—情感過程被認為是有德之人通過感知情境線索而產生的刺激,在原有德性知識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情感加工,而獲取德性新知的心理活動過程(14)曾釗新、李建華:《道德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44頁。。德性特質的認知—情感過程是人格認知—情感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諸如信念、欲望、感覺、目標、期望、價值觀和自我調節計劃等變量。德性特質的認知—情感過程能夠影響有德之人的社會期望水平和社會認知活動,維持有德之人內在心理狀態的一致性以及行為表征的連貫性。南希·斯諾通過德性特質的認知—情感過程為有德之人的行為歸因提供心理科學證明,她在人格特質德性論中提出:“根據人格動力系統,思想A激活思想B并導致情緒C和行為D的主要原因是特質之間的并行傳導。德性特質可以在相互關聯的變量網絡系統中傳遞,激活或抑制個體意識的思想、情感以及可觀察到的行為表征。”(15)Nancy E.Snow,“Virtue as social intelligence:An empirically grounded theory”,pp.19-25.

這表明,德性特質可以被嵌入一個相互關聯的變量網絡中,有德之人通過主觀感知和解釋機制來激活主體內部反應——德性特質的認知—情感過程。社會認知心理學家賽爾文(D.Cervone)將人格概念化為認知結構與評價機制(KAPA理論),他提出,“那些擁有德性認知結構的人更易感知他人所處的困境并做出適當的行為”(16)Cervone D. and Y.Shoda,“The coherence of personality:Social-cognitive bases of consistency,variability,and organization”,New York:Guilford,1999,pp.8-10.。研究社會智力的當代智力心理學家奧沙利文(O’Sullivan)對個體的認知—情感進行測試,認為“社會智力涉及影響個體社會行為的感知、動機、想法、意圖、態度、情感或其心理傾向”(17)O’Sullivan M.,Guilford J.P. and DeMille R.,“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intelligence”,Report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Laboratory,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No.34,1965,pp.4-5.。個體根據一系列對自我、他人和社會世界的整體認知,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社會情境設定社會期望。因此,有德之人的社會智力和德性特質均具有相似的內在認知—情感過程。

在神經科學興起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傾向于將神經科學的實驗數據作為衡量“真實”心理的黃金標準。實驗結果顯示,前額葉大腦皮層的損傷可以選擇性地損傷個體的社會智力,但不會改變其他形式的智力能力(例如IQ)。一些社會認知心理學家,如戈爾曼(Daniel Goleman)提出,“社會智力是由一個廣泛的神經模塊網絡介導,其中每一個模塊都與社會互動的特定方面有關”(18)Daniel Goleman,“Social intelligence:The new science of human”,New York:Random House Press,2006,pp.324.。不僅如此,他甚至篤定“新的神經科學發現可能會重振社會和認知科學”。佛拉納根(Flanagan)也持有相似觀點,他認為社會智力涉及的感知功能、心理認知—情感的執行與大腦的額葉區域和內側顳葉區域相關(19)Flanagan D.P.,“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and Gf—Gc theory: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interpretation”,Boston MA:Allyn and Bacon,2000,pp.30.。不僅如此,安德森(Aderson)基于神經科學的心理功能分類法對“感知—認知—情感”過程進行了重構,提出了一種大腦功能模型的社會智力觀——通過強調大腦中神經網絡的功能特性理解人格特質(或性格傾向)(20)Anderson M.L.,“After phrenology:Neural reuse and the interactive brain”,Cambridge MA:Bradford,2014,pp.15.。因此,基于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研究為社會智力的認知—情感過程帶來了新的活力。

神經科學家將德性特質引入與社會智力有關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對涉及德性特質認知—情感過程的大腦神經傳導系統進行分析,發現該神經系統屬于連鎖回路,對于某些任務既能夠獨立工作又能協同工作。例如,神經科學家們研究了產生同情(德性)的神經認知過程:當我們感知到對方的想法或情緒線索時,感覺皮層與丘腦和杏仁核之間的神經通路會被激活;神經元會被我們的這種感覺激活并產生相關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或行為沖動)的神經通路和回路(21)Daniel Goleman,“Social intelligence:The new scie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pp.331-336.。不僅如此,小腦和基底神經節使我們的德性感知可以隨時捕捉到轉瞬即逝的面部表情的微妙線索。因此,將德性、社會智力和神經科學進行關聯,共同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德性—神經學網絡。

基于人格理論的德性特質主要是由一系列廣泛的“認知—情感”變量之間的聯系組成,而社會智力將這些變量的激活和抑制與人的大腦神經的活動模式關聯在一起。社會智力使德性的“認知—情感”過程比一般的傾向更有力量,因而有德之人的行為遵循德性傾向而不是其他(受惡性或中性動機影響的)傾向。因此,社會智力研究為德性特質的“認知—情感”過程提供了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證明。

(三)社會智力推進德性特質的自動化

德性特質的自動化,是指德性不會隨情境變化而改變,德性的行為模式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盡管在面對那些超出常人承受能力的事物時感到恐懼,但是擁有德性的人仍能以正確的方式對待這些事”(2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85頁。。因此,德性特質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特征。不僅如此,德性還是有德之人通過選擇培養起來的傾向和習慣(23)趙永剛:《美德倫理學——作為一種道德類型的獨立性》,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11頁。。德性在生命早期通過習慣形成,能夠成為人類的“第二天性”(24)McDowell J.,“Two sorts of naturalism”,R.Hursthouse,G.Lawrence and W.Quinn.Oxford,“Virtues and Reasons:Philippa Foot and Moral Theory”,UK:Clarendon Press,1995,pp.149-179.。因此,德行是一種習慣性行為。南希·斯諾認為,反復的情境刺激和主觀識解會不斷加強并穩固德性特質之間的連接模式,從而引導并產生與德性特質相關的穩定性德行(25)Nancy E.Snow,“Virtue as social intelligence:An empirically grounded theory”,pp.15.。她在人格特質德性論中提出:“德性特質在相互關聯的網絡中被激活來響應情境刺激,反復的情境刺激和主觀識解會不斷加強并穩固德性特質之間的連接模式,從而引導和產生與德性特質相關的可預測的穩定性行為。”

這表明,個體通過反復地、自動地執行習慣性德性行為而獲得德性。當習慣形成時,情境刺激會自動激活習慣性德性行為。例如,有德之人的正義行為可能會成為一種習慣性行為,這種習慣性行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產生引導正義行為的德性特質。研究社會智力的心理學家,如吉爾斯特羅姆(John F.Kihlstrom)和坎托爾(Nancy Cantor)認為,構成社會智力的社會知識可以由“理解社會經驗的解釋規則組成”(26)Kihlstrom J.F. and N.Cantor,“Social Intelligence”,pp.359-379.。這些規則本質上是一種主觀的(有意識的)算法過程,但也會因為頻繁地使用而成為啟發式(無意識的)算法捷徑。因此,社會智力與德性特質具有相同穩定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吉爾斯特羅姆和坎托爾提出社會智力的能力觀,即社會智力是一種使個體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表現良好或成功的專業技能,由感知力、記憶、判斷和行為能力組成。構成社會智力的認知—情感因素也會因為重復的社會線索的刺激而變得自動或常規化。一些與社會智力相關的能力,如感知、理解機制和反思也會在無意識中運行。擁有社會智力的有德之人能夠通過反思性能力(自我監控、規劃和評估)來塑造和培養所需的德性,往往以更多樣和有效的方式獲得與德性相關的知識。擁有社會智力的有德之人在處理熟悉的、與德性相關的知識信息時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在熟悉的情境中往往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來獲取德性知識。因此,這種社會智力的能力觀能夠使德性特質的認知過程在無意識的情境中被激活,從而使德性特質的激活或抑制過程成為一種連貫的、常規的算法捷徑。

社會認知心理學家普遍持有這樣的主張,即對某些情境刺激的反復回應會強化相關德性認知結構的強度和顯著性(27)Cervone D. and Y.Shoda,“The coherence of personality:Social-cognitive bases of consistency,variability,and organization”,pp.316-325.。社會智力不僅能夠有效地掌握和強化德性特質的認知—情感過程,還能運用自我監控、規劃和評估等能力來塑造自己的德性特質。因此,社會智力不僅為德性特質的連貫性和自動性提供論證,而且有效地推進德性特質逐步演化為有德之人的“第二天性”。

社會認知心理學家以社會智力的視角對德性特質進行審視后發現,擁有社會智力的個體,能夠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塑造德性特質的“感知—認知—情感—行為”過程,并影響個體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社會智力與德性特質不僅具有多方面的一致性,而且二者可以有效地結合。擁有社會智力的個體能夠反思并發展自己的感知能力和解釋機制,培養積極的德性特質,減少或抑制消極惡性特質。擁有社會智力的個體可以監控和管理德性特質的認知—情感過程,在受到外界客觀刺激影響的同時也能夠塑造自己的德性特質,使之成為一種自動化的過程。不僅如此,社會智力為德性建構了心理科學的根基,即將德性概念化為一種心理現象。社會智力將一種經驗充分的知識觀融入德性結構,使德性品質可以作為一種有德之人解決社會問題的知識譜系;社會智力將一種認知心理學的特質觀融入德性結構,使德性品質與德性行為之間建立一種科學的真實關聯;社會智力將一種自我激勵的能力觀融入德性結構,使有德之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二、德性結構的社會智力審視

南希·斯諾為了捍衛“德性是社會智力之形式”的主張,對德性的心理結構的復雜性進行分析:德性是動機、認知和情感要素的復雜組合,其中認知要素受到動機要素的深刻塑造和影響。換言之,德性的內在動機決定了感知、思想、情感以及判斷過程,因此如果動機被移除或取代,那么感知、思想和判斷也會隨之改變。這些動機塑造了德性的固有認知,使德性區別于那些在知識、能力和認知—情境要素方面受到道德中立、利己或者惡性動機影響的其他形式的社會智力。南希·斯諾認為,德性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智力,通過德性動機的力量來塑造和引導德性的其他構成要素,由此區別于其他形式的社會智力。南希·斯諾通過對德性心理結構進行心理科學分析,提出其具有緊密性的觀點,并且通過社會智力研究,進一步為德性心理狀態的統一性提供證明。

(一)德性心理結構的緊密性

南希·斯諾將德性特質描述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網絡結構,結構的穩定性使德性能夠被視為社會智力的一種形式。德性動機、認知和情感要素共同組成了德性的心理結構,其中德性動機塑造并引導其他構成德性的要素。李義天認為,通過澄清行為者的心理結構能夠更加真實地揭示心理過程和反應(28)李義天:《美德、心靈與行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第10頁。。按照南希·斯諾的觀點,德性存在于頻繁激活的、相互影響的人格特質網絡中,社會認知單元(諸如信念、欲望、感覺、期望、價值觀和自我調節計劃等變量)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激活變量之間相互作用會強化并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即德性。如果構成德性特質結構的變量經常被激活以響應情境刺激,那么有德之人就會形成一種“習慣于以特定德性方式回應特定的情境”的性格。例如,勇敢的人習慣于以勇敢的方式回應感知到的危險。心理學家弗利森(Fleeson)用密度分布法證明這一論點:德性作為一種基本的心理需求,其穩定的心理結構會激勵與德性相關的行為(29)William Fleeson,R.Michael Furr,Eranda Jayawickreme,et al.,“Personality science and the foundations of character”,in Christian B.Miller,R.Michael Furr,Angela Knobel,et al,“Character New Irections From Philosoph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41-65.。因此,德性特質結構的穩定性必然導致有德之人心理結構的緊密性。

認知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 A.)認為,個體通過認知獲得的信息以知識的形式儲存,在需要時能夠被激活,用來獲取新的知識或理解并指導個體的判斷與行為(30)阿爾伯特·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486—489頁。。這種觀點符合社會智力的知識觀,個體必須能夠將無數的信息和經驗轉化為概括性知識。不僅如此,有德之人運用社會智力在多種概念性知識間建立廣泛的聯系,這將為有德之人在客觀不同的情境中提供指導行為的知識規則。在獲得陳述性社會知識和程序性社會知識之后,有德之人運用認知知識和技巧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能夠預測即將出現的問題并進行判斷和評估。德性心理學家曾釗新認為,當個體的德性知識不斷積累并得到發展時,其德性認知將上升到原則認知的高度,此時對德性行為的理解和評估就會從“以他我為參照”轉變為以自我內化的德性原則為依據(31)曾釗新、李建華:《道德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50—51頁。。因此,社會智力有助于個體基于德性認知培養德性意識,并隨著德性知識的不斷積累和頻繁使用,德性意識逐漸成為一種無主觀意識參與、習慣性、理性的德性,從而實現德性行為從“他律”轉化為“自律”的升華。

德性的情感要素是有德之人心理結構中重要的構成部分,是一種伴隨快樂或痛苦的心理感覺。德性心理學家李建華認為,“德性情感與德性認知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構成了德性活動的整個過程”(32)曾釗新、李建華:《德性的心靈奧秘——道德心理學引論》,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7頁。。有德之人的心理結構是認知與情感相互作用的過程,并且作為知識或能力的社會智力能夠全程參與德性的認知—情感過程,并使其更加穩固。不僅如此,認知和情感因素共同構成的德性認知—情感過程是有德之人完全參與社會活動的先決條件。李義天提出,“德性是對情感的適度展現”,“作為優良品質的德性……它們本身就是那些以特定方式呈現的情感相伴隨的東西”(33)李義天:《美德之心》,第165—174頁。。例如,慷慨的德性需要有德之人以一種真誠和開放的情感給予他人,公正的德性會夾帶有德之人義憤填膺的情感輸出,同情的德性會激發有德之人悲傷的情感。因此,情感要素與德性本身密不可分。擁有社會智力的有德之人通過認知而獲得與德性相關的知識時,德性情感的心理感受會產生一種正確的、適度的快樂或痛苦的情緒來激活與德性相關的欲望,以響應特定的情境刺激。社會智力能夠使有德之人的這種出于感性的、與德性相關的欲望成為一種情感上的自動化過程。

心理學家勒溫(Lewin K.)認為,動機關涉行為的動力和方向,即激發、維持和調節個體行為,使其導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心理過程(34)劉慧軍:《動機心理學》,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年,第1頁。。因此,德性的動機可以被解釋為,激發并引導有德之人達到與德性相關的目標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按照斯滕伯格的觀點,社會智力可以用于任何形式的社會目的——道德上善的、惡的或中性的(35)Sternberg R.J.,“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No.2,1998,pp.47-365.。因此,社會智力可以用來實現的目的包括了德性,即社會智力被德性的獨特動機所驅動。擁有社會智力的有德之人的動機可以被解釋為,想要推進一個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目標。德性動機塑造了有德之人對情境的心理解釋機制,更廣泛地說,塑造了其對他者、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因此,受德性動機的影響,有德之人的感知、認知和情感協同發揮作用,使有德之人在追求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目標時表現出高超的技巧和淵博的知識。

通過社會智力對德性心理結構的三要素進行審視,社會智力視域下的德性的心理結構論是一種概念性的主張,即德性的構成要素必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二)德性心理狀態的統一性

南希·斯諾提出,德性特質的緊密結構可以被充分整合,成為一種社會智力的形式,因此有德之人具有統一的心理狀態(36)Nancy E.Snow,“Virtue as social intelligence:An empirically grounded theory”,pp.90.。哲學家通常認為,個體的心理狀態由信念狀態和欲望狀態這兩種不同的“契合方向”解釋。信念是一種“從世界到心靈”的契合方向(遵循世界的軌跡),欲望是指“從心靈到世界”的契合方向(想要改變世界)。麥克道爾(McDowell J.)否定了信念和欲望兩分的觀點,他主張“有德之人的心理狀態是單一的”(37)McDowell J.,“Two sorts of naturalism”,pp.149-179.。在此基礎上,南希·斯諾提出,受德性動機影響的信念和欲望共同組成了德性統一的心理狀態,即有德之人通過感知并判定接收到“某人需要幫助的信念”之后,會激活他實施“幫助某人的欲望”。受德性動機的影響,如果有德之人處于一種特定的信念狀態時,那么他就必定會處于某種欲望狀態。因此,有德之人不僅具有緊密的德性結構,而且具有統一的心理狀態。

通過社會智力對有德之人心理狀態的統一性進行深入研究,南希·斯諾提出德性智力的概念,將其作為社會智力的二階或高階智力形式,是構成德性的要素之一。通過德性智力直接對有德之人的心理狀態進行解讀:德性智力使有德之人的心理狀態具有理性。德性智力具有理智特征,能夠制衡德性在有德之人心理狀態中的運作。萊特(G.V.Wright)認為,運用理性作為德性的高級調節者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德性(38)Von Wright G.H.,“The varieties of goodness”,New York:The Humanities Press,1963,pp.149.。由此可見,德性智力可以作為一種“自我控制”的理性德性。德性智力能夠使有德之人合理地管理和應用德性,并且在兩種或多種德性發生沖突時做出判定,即德性智力使個體能夠在社會生活中對德性的合理性和適當性進行判斷。因此,德性擁有的更高層次的德性智力,使我們能夠以這種方式做出理性反應——緩和有德之人對情境刺激做出的原有德性反應,并限制或抑制不恰當的德性反應。德性智力雖然是德性的構成要素之一,但卻可以被直接用于追求任何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目標,而不必以培養、獲得德性為直接目的。因此,南希·斯諾認為,德性智力在受眾方面上要優于亞氏的“實踐智慧”。

德性智力使有德之人的心理狀態具有統攝性。將德性置于社會智力的領域,人們可以辨別和描繪有德之人的各種智力水平——德性智力是每種德性不可或缺的內在智力。例如,當仁慈的動機被激活時,有德之人的德性心理狀態會處于一種特定于仁慈的認知—情感過程,影響有德之人在觸發仁慈的特定情境中考慮應該如何理解和行動。不僅如此,德性智力能夠超越具體德性的范疇,有助于有德之人“凌駕”于每種具體德性的固有動機和認知之上,做出明智的決斷。心理學家艾森伯格(Eisenberg)通過研究早期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提出:“德性品質的發展,除了受德性內在要素的影響,還取決于外部因素。”(39)Eisenberg N.,Cumberland A.,Guthrie,I.K.,et al.,“Age changes in prosocial responding and moral reasoning in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No.3,2005,pp.235-260.德性智力既能包含于德性之內——作為德性的內在組成要素,也能置于德性之外——策略性地對德性進行管理和評判。因此,德性智力作為一種二階或更高層次的智力參與調解有德之人各種德性的心理狀態。

德性智力使有德之人的心理狀態具有可塑性。德性的心理狀態不是一種暫時的、固定的心理狀態,有德之人的德性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得到持續發展。德性智力是一種深層次的社會化,個體通過社會化學習感知和解釋社會線索來應對人際關系的動態變化,通過社會化學習如何思考、判斷和選擇適合特定情境的特定德性,通過社會化學習自我建構和管理德性的獨特動機和情感。因此,德性始于德性智力,即德性智力是個體形成、發展以及成功運用德性的核心。心理學家哈特(Hart)認為,個體擁有德性品質的程度,取決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認可“自我認知對德性品質”的重要性(40)Hart D. and Carlo G.,“Moral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No.3,2005,pp.223-233.。而德性智力是自我認知形成的關鍵,早期的德性意識隨著個體自我認知的完善而變成長期持有的穩定的德性品質,即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知識儲備和能力熟練度的提高。因此,德性智力使有德之人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培養德性心理狀態來逐漸改善和創造著自我和他者的社會生活。

以社會智力的視角對德性結構進行審視,其認知—情感結構的緊密性以及對應心理狀態的統一性都為“德性作為社會智力”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南希·斯諾通過建構“德性智力”對有德之人心理狀態的復雜性進行了深入研究。德性智力在有德之人的人格中發揮作用,它由一組獨立且完整的綜合能力構成:感知、認知(包含推理、深思熟慮、判斷和選擇)、動機和情境反應。它是德性感知—認知—情感—行為反應的必要條件。沒有德性智力,有德之人就不可能擁有完整的德性反應和統一的心理狀態。德性智力所具有的理性、獨特性以及社會性功能,有助于道德主體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自我認知。不僅如此,社會智力將德性內化為一種具有心理結構的科學品質,即將德性結構化為一種心理需求。社會智力為德性認知提供了新的科學解構。德性作為熟知的知識譜系,不僅能夠將德性意識逐漸培養成德行,而且能夠使有德之人的德性認知過程實現由“他我”到“自我”的轉變;社會智力為德性情感提供了新的科學反思,德性作為熟練的社會技能,不僅能夠合理引導與德性相關的情緒或欲望,而且能夠使有德之人的德性情感表達實現由“有意識”到“無意識”的轉化;社會智力為德性動機提供了新的科學闡釋,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目標,不僅能夠激勵善的道德目的,而且能夠使有德之人的德性動機激活實現由“客體”到“主體”的轉換。

三、德性目標的社會智力審視

南希·斯諾運用認知心理學關于依賴目標的自動性研究,認為德性具有目標依賴性,即行為者長期持有一個“與德性相關的目標”的心理表征。這些與價值相關的目標往往被傳統的幸福主義定義為人類繁榮不可或缺的目標。一些心理學家認為,社會智力是目標導向的,即“長期持有的與價值相關的目標,可以在不同類型的客觀情境中被自動激活”(41)Nancy E.Snow,“Habitual virtuous actions and automaticity”,Ethic Theory Moral Prac,No.9,2006,pp.545-561.。社會心理學家卡特爾(Cantor)提出,社會智力專門用于解決社交問題,特別是管理人們為自己選擇社會中的社會目標和隨之而來的生活任務(42)Cantor N. and J.F.Kihlstrom,“Personality and social intelligence”,NJ:Prentice Hall,1987,pp.97.。社會目標可以是明確的或隱秘的、抽象的或具體的、普遍的或獨特的、持久的或特定階段的,賦予了個體生活意義。社會目標通常被定義為,“個體在生命的特定時期內致力于完成的目標或生活任務”(43)Cantor N. and R.Harlowe,“Social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Flexibility life-task pursuit”,in R.J.Sternberg and P.Ruzgis,“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p.137-168.。社會目標出現在個體人生的不同階段,在受文化規范和社會期望等外在影響的同時,也受到個體社會知識和社會記憶的內在影響。因此,社會智力的目標導向性與德性的依賴目標的自動性具有較高的相似性。

南希·斯諾提出德性具有依賴目標的自動性的觀點,并且通過社會智力研究,進一步對不同類型的德性價值、善以及幸福之間的心理學關聯進行分析。

(一)有德之人運用社會智力實現獲得“善事物”的目標

南希·斯諾提出了一種普通的德性獲得途徑:普通人可以通過意圖實現與價值相關的德性目標或模仿道德榜樣來間接獲得德性(44)Nancy E.Snow,“Developing the virtues:Integrating perspectiv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p.135-152.。例如,個體在追求社會目標或實現社會期望的過程中,反復地、習慣性地進行有價值的行為,這種與德性相關的行為會逐漸培養他們的德性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習慣性的意識會形成完整的德性。這種普通的方法允許個體在不以培養和發展德性本身作為直接目標的前提下,間接地、無意識地獲得德性,這種發展德性的方法能夠使個體認識到德性的工具性價值,并且具有進一步發展為亞氏德性的潛質。

亞里士多德認為,“善事物”被一般人等同于明顯可見的東西,如快樂、財富或榮譽。因此,“善事物”對大多數人來說,天生是極具吸引力的。它賦予有德之人生命的意義和方向,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目標及生活任務(視為自身可獲得的物品或手段)是“善事物”的存在形式。例如,實現完成學業的目標是大學生的生活任務,照顧好年邁的父母是子女的生活任務,等等。獲得“善事物”的過程體現出以期望目標來管理有德之人在情境中所必需的社會知識和技能,即當有德之人開始思考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采取何種德行來實現預期目標時,或以德性的方式描述或解釋問題時,社會智力能夠幫助有德之人進行策略性的思考和行動。這種策略包括有德之人如何解釋問題和制定解決方案,使期望目標與“善事物”接洽。對有德之人借助社會智力得到“善事物”進行解釋,表達了這樣一種觀念,即社會智力和德性是有德之人獲得“善事物”的核心要素。

有德之人借助社會智力策略性地追求與德性相關的、有價值的社會目標以及完成社會任務,從而得到“善事物”。一個人的德性是社會智力的一種形式,因為它能夠引導個體激活與德性相關的心理反應,并產生一個“善”的結果,進而成功推進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目標,完成包括“善事物”在內的與德性相關的生活任務。社會智力通過增強個體的認知和反思來使其認識到德性的工具性價值,即德性作為個體實現與價值相關的目標的一種手段得以展現。因此,社會智力使個體意識到,德性是實現其有價值的社會期望的唯一方法,從而加強了個體的德性認知。

社會智力不僅是一種理論建構,而且是社會實踐的組成部分。社會智力使有德之人策略性地使用知識、技巧和能力來成功追求以生活任務形式存在的各種“善事物”。這種對“善事物”的追求也使個體明確德性的工具性價值,德性使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表征區別于那些遵從條件反射、大眾趨勢和本能反應的人。

(二)有德之人運用社會智力實現達到“善自身”的目標

按照南希·斯諾的觀點,社會智力使個體擁有在情境中有效行動所必需的感知、知識、判斷和行為能力,通過德性動機來塑造和引導有德之人的“認知—情感”過程。社會智力決定了有德之人的社會導向,引導其在情境中產生一個與德性相關的目標。這些長期持有的德性目標會不斷強化德性的認知—情感過程,使有德之人的德性得到持續的培養,最終發展成完善的德性,即“善自身”。德性倫理學家福特(Foot)認為,德性可以很自然地在一個人的生命形式或物種標準中體現(45)Foot P.,“Natural goodness”,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pp.15-25.。社會智力使有德之人意識到德性是構成其生命價值的一部分,并且德性使他這個人變得美好。從德性的工具性價值到構成生命的內在價值,有德之人對德性的認知沿著一條向外擴展的軌跡發展。

受情境線索刺激的影響,長期持有的目標將會激活有德之人產生與德性相關的心理狀態。假設一個人有一個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目標,例如她想成為一位出色的母親,她對這個目標的追求導致其有意識地表現出一位出色母親應該具備的德性,如慷慨、誠實、耐心和公正的行為。由于她長期持有“成為出色母親”的社會目標,起初這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有意識的德性認知—情感過程被反復的情境線索(孩子的表情、手勢或聲音)激活,社會智力有助于她感知細微的情境線索以及擴大解釋機制的范圍。這些德性的認知—情感過程的行為表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為一種習慣,最終這種慣性德性行為將以知識或能力的方式形成她良好的性格(或人格)的一部分。這種良好的性格會在其他相關的類似情境中表現出德性——對其他需要幫助的孩子表現出慷慨、誠實、耐心和公正的行為。隨著這個人逐漸意識到德性的內在價值是構成其“出色母親”的身份的一部分時,她開始由外向內地審視“出色母親”這個身份,逐漸內化其規范性并占據它。“出色母親”的知識結構及其特有的德性成為她認知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有德之人通過社會智力認識到德性是構成其生命的內在價值并使其達到“善自身”的一種有效途徑。

當個體開始意識到德性在幫助他實現社會目標和社會期望方面是有價值的時候,他必然會將德性視為生命中的一部分。對有德之人運用社會智力達到“善自身”進行解釋,表達了這樣一種觀念,即社會智力和德性是有德之人達到“善自身”的必要條件。缺乏適當的德性動機和社會感知或洞察力,就會錯過甚至誤解情境線索,導致個體或以錯誤的德性、中性或惡性方式思考,或以不恰當的動機行事。沒有社會智力的習慣性行為必然會和“與德性相關的目標”脫節,其自身更無法達到真正的“善”。按照自然主義者的觀點,德性天生適合我們。因此,擁有社會智力的有德之人會清楚地認識到德性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它幫助我們實現目標,賦予我們生命的本質價值。

(三)有德之人運用社會智力實現追求“幸福”的目標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eudaimonia)即人類的“至高善”,是人類能得到的最好的、最值得選擇的、最終的、最全面的善。因此,幸福就是實現人類的至高善。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人的每種實踐,都以某種善為目的,并且所有的知識與選擇都在追求某種善,包括善自身和善事物(46)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第7—11頁。。“善”是德性價值和社會智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擁有社會智力的有德之人來說,社會智力以培養德性和抑制惡性的方式使其達到“善自身”,以德性為社會目標的生活任務使其得到“善事物”。新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德性倫理學家通常認為,如果缺乏德性,就不可能擁有一種深刻而持久的幸福(47)Rosalind Hursthouse,“On virtue eth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172.。因此,構成人類繁榮的深刻而持久的幸福概念包括德性本身、客觀的福利以及主觀的幸福感。

人格心理學家認為,德性行為本身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目標,而惡行是絕大多數社會問題的根源——包括侵犯生命、財產的犯罪行為(48)William Fleeson,R.Michael Furr,Eranda Jayawickreme,et al.,“Personality science and the foundations of character”,pp.42.。如果社會中德性行為逐漸增多,既可以改善人際關系,又可以促進人類的共同繁榮。而社會智力作為一種解決生活任務的實踐策略,能夠將“德性的認知—情感過程”(善自身)和“與德性相關的目標”(善事物)相結合,從而有效地解決各種社會實踐中的任務和問題。社會智力視域下的德性是一個復雜的、多維度的知識和能力的集合,由感知、知識、判斷力和行為能力組成。具有社會智力的有德之人,往往擁有更深入、廣泛和完整的社會知識,以及更熟練、多樣和復雜的社會技能和能力。有德之人通過社會智力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監控、規劃和評估過程),從而形成和培養德性,通過社會智力制定策略,從而追求“與德性相關的”價值目標。因此,社會智力使有德之人能夠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塑造自我,通過追求與德性相關的目標來持續影響社會生活。

社會認知心理學家通過在德性倫理學的文化語境中再次強調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目標的心理語義,使有德之人產生對人類值得追求的“善”的目標的現實認同和傳承。南希·斯諾認為,主觀的幸福感——“善自身”包括德性認知和情感因素,表現為有德之人對社會生活滿意度的認知、評估以及持久存在的愉悅情緒;客觀的福利,即“善事物”包括客觀存在的物品、健康的身心、完善的社會功能以及完成這些所需的個人能力(49)Nancy E.Snow,“Virtue and flourishing”,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No.2,2008,pp.225-243.。因此,如果一個人同時擁有主觀的幸福感和客觀的福利,那么就可以判定這個人是幸福的——他達到了“至高善”。無論是以知識還是以技能的形式存在的社會智力,都能夠提高有德之人對德性價值的認知。不僅如此,社會智力將德性外化為一種具有幸福意義的理性目標,即將德性具象化為一種心理期望。社會智力使有德之人意識到德性的工具性價值,通過德性行為獲得“善事物”的目標;社會智力使有德之人認識到德性構成生命的內在價值,通過強化德性特質來達到“善自身”的目標;社會智力使有德之人的德性與社會倫理問題以及人類的價值追求相統一,通過與德性相關的社會目標來實現“至高善”的目標。

結 論

本文遵循南希·斯諾關于“德性倫理學需要更堅實的科學基礎”的觀點的指引,借助社會智力的相關研究對德性特質、德性結構、德性目標進行深入分析。社會智力增強了有德之人的社會感知力和洞察力,加固了有德之人的“認知—情感”過程,析出了有德之人的德性智力,詮釋了有德之人關于“善自身”和“善事物”的幸福追求。為了實現德性心理學的心理現實主義之理想,當代哲學家需要以富有成效的實證探究對人類德性心理學及其發展進行理論研究。道德哲學和心理學具有互補的優勢和發展潛質,有效使用概念分析和創新的實證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充分地解決德性的復雜性問題,而且可以拓展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猜你喜歡
情境情感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護患情境會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欧美视频二区| 亚洲免费黄色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91国内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伊人| 色噜噜久久| 色婷婷在线播放| 丁香婷婷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小视频|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毛片网站在线看|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成人午夜天|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中文成人在线| 2020国产精品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成人免费一级片| 亚洲激情区| 国产一级毛片yw| 嫩草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一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免费在线视频a|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8090成人午夜精品|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在线一二区|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999在线|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91亚洲精品第一| 久久先锋资源|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α片| 色九九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国产性爱网站|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亚洲综合18p|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日韩|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色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伊人电影|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v天堂中文在线| av色爱 天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