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改革創新的思考

2022-02-15 12:24:11
關鍵詞:思想評價教育

何 玉 海

(上海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34)

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只是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而已。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重任,是全面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品格、法治意識、文化修養,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國家的理想訴求與希望。“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第1版。“教育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質量。所有試圖改進教育質量或使學校工作更具活力的努力,都必須完全立足于教師能力的提高。”(2)Kirk G.,Glaister R.,“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cotland:Scottish Academic Press,1988,pp.1.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要把“辦好思政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新形勢,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有方法、懂教育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已迫在眉睫。因此,必須實施實質性的改革:一要調整并確立科學的思政課教師培養理念;二要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培養機制;三要探索基于“兩個立足點”的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四要建構科學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培養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如此,才能滿足新時代對思政課教師的基本訴求,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我國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嬗變與特征

師范教育是教師培養的源頭與關鍵,思政課教師培養是整個師范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教師的系統培養是伴隨著師范教育的產生而產生的,我國最早的教師教育始于張謇于1902年創辦的私立通州師范學校(今天的南通高等師范學校,當時屬于中等師范學校)。教師教育體制是指一個國家有關教師培養的機構設置、領導與管理權限、隸屬關系、制度、形式、方法等的總稱。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是整個教師培養體制的組成部分,其發展變化與整個教師培養體制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

(一)師范教育體制的形成與建立時期(1950—1983年)

我國十分重視對教師的教育與培養。新中國成立后不久,1950年5月教育部就頒布了《北京師范大學暫行規程》,對北京師范大學的主要任務予以明確的規定,即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培養和訓練教育行政干部。這一暫行規程開啟了新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基本模式,也為我國教師培養體制奠定了基礎。1952年7月,教育部頒發《關于高等師范學校的規定(草案)》,進一步明確了中等學校師資培養由高等師范學校承擔,并將高等師范學校劃分為師范學院和師范專科學校兩類,分別規定了四年和兩年的修業年限,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培養由中等師范學校負責。1961年10月召開的全國師范教育會議進一步明確師范院校的教師培養任務,即師范大學和師范學院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師范專科學校培養初中師資,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培養由中等師范學校擔任。

在隨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國的整個教師培養工作基本按照這一體制與模式進行。思政課教師(當時稱為政治課教師或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養是融入整個教師培養體系與工作之中的,具體的培養工作由不同層級的師范院校(師范大學/學院、師范專科學校、中等師范學校)的系、科等組織實施。

(二)師范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實驗時期(1984—1998年)

1984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在十二所院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意見》(以下稱《意見》),規定并要求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12所院校正式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1987年9月2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實施意見》,確定在10所院校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至此,我國的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拓展了領域,開啟了師范院校與綜合性大學一同培養新模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史上里程碑的意義。

1985年5月,隨著《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頒布實施,教育改革拉開了帷幕。《決定》要求“把發展師范教育和培訓在職教師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措施”,師范教育和在職教師培訓分線發展,實現職前培養和在職教師培訓的結合。1996年12月5日,原國家教委下發《關于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健全和完善以獨立設置的各級各類師范院校為主體,非師范類院校共同參與,培養和培訓相溝通的師范教育體系”。該文件的主要精神是在強調獨立設置師范教育體系的基礎上推動非師范類院校共同參與,在強調培養和培訓體系相對獨立的基礎上要相互溝通。至此,包括思政課教師培養在內的教師教育體系形成了新格局。

(三)師范教育體制的探索與重構時期(1999—2007年)

1999年3月16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以下稱《意見》)。《意見》要求:“從現在起,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趨勢是:(1)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積極參與,中小學教師來源多樣化;(2)師范教育層次結構重心逐步升高;(3)職前職后教育貫通,繼續教育走上法制化軌道,以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傳播技術為依托,開放型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絡初步建立。”《意見》同時明確了師范院校“從城市向農村、從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由三級師范(高師本科、高師專科、中等師范)向二級師范(高師本科、高師專科)過渡”的結構調整目標,以提升教師培養層次。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明確提出鼓勵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參與教師教育工作。至此,我國的教師培養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呈現出以師范大學和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參與的全新局面。

具體到思政課教師的培養,職前培養結構也隨之予以相應調整變化。1999年,設置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院校普遍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學或科研人員。2005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下發后,許多院校相繼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之后,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的新的重要力量。

(四)師范教育體制的發展與完善時期(2008—2022年)

自1999年下半年起,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自愿參與的教師教育體制在我國推廣開來,被視為我國教師培養工作歷史性的突破。2010年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2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門制定的《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自愿參與的多元化的教師教育和教師培養體制。

然而,隨著“中國教師教育進入大學化階段后,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在中師升格為高專、高師或并入綜合性院校方面問題尤為突出”(3)宋蓬、鐘秉林:《走向實踐與技藝化危險:中美教師教育模式改革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盡管教師教育向綜合性大學開放了,但綜合性大學對培養教師興趣不大,絕大多數綜合性大學承接了教育學科建設和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的任務,成立了相應的教育學院或者教育科學學院,但成立以教師培養為主的師范學院或者教師教育學院的幾乎沒有。隨著師范院校招生學歷層次的提升,師范院校還失去了提前招生的資格,失去了中等師范學校在初中畢業生中優先挑選學生的資格,不得不面對在同一辦學層次高校中招錄較低水平學生的現實(4)周彬:《教師教育變革40年:歷程、經驗與挑戰》,《教師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這些問題對我國教師教育造成了一定的沖擊。”(5)王立科:《我國教師教育政策發展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 年第1期。也就是說,這一被視為完善的師范教育新體制,仍舊有待進一步完善。2018年2月,教育部等部門制定了《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強調“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斷優化教師教育布局結構”。該計劃進一步明確了高等師范教育無論怎么改革,為基礎教育培養優質師資永遠是其根本任務。2017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也明確表態,現有的師范院校在“十三五”期間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改進教師培養機制、模式和課程,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

在這一背景下,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共同參與的職前思政課教師培養呈現出新局面。師范院校具體實施部門出現兩種情形:(1)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2)由哲學學院/系或政法學院/系,或師范教育學院/系,或教師教育學院/系等承擔。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具體實施部門也出現了兩種情況:(1)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設置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12所院校,基本都設立有馬克思主義學院);(2)由教師教育學院或教師教育科學(研究)院(1999年后自愿承擔教師教育的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一般都建立了教師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院或教育科學研究院)或相應學院承擔。但實際上,真正設置思政課教師培養專業的院校并不多。

近年來,隨著師范教育體制改革、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立,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學與科研人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定位進一步明確。然而,師范教育,特別是師范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已成為職前思政課教師培養的主力軍。

二、現行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之問題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在不斷完善,然而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致使整個思政課教師培養無論是在培養理念、培養結構、課程設置上,還是在培養模式、評價體系上都存在著一些不足,不能勝任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表現在培養策略上,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互不協調,缺乏對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的足夠重視

職前教師培養和教師在職培訓,是我國思政課教師教育的兩種形式。職前培養,即師范生培養,本質上屬于高等師范教育。當前,我國的職前培養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部分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自主參與,具體到思政課教師的職前培養,現階段主要由師范院校或實施教師教育的部分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或其他學院實施。在職培訓,既包括教師任職期間的學習與培訓,也包括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培訓與教育。在我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包括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等。因此,在職培訓是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培訓教育。在職培訓主要由地方的教師培訓機構(如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和一些師范院校來承擔,宣傳、人事部門也有參與。

由于受到教育觀和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相互分離。一直以來,我國的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相互獨立、各自為政,缺乏一體化的系統規劃與協調機制,因而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四點:一是由于對國家有關思政課教師的要求掌握與重視程度不同,致使課程設置既缺乏系統性,又缺少一致性;二是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思政課教師特殊性認識的局限性,致使教育教學重點、針對性不足,缺乏協調性;三是“由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在辦學體制、課程設置、資源配置等方面缺乏聯系,使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教育缺乏呼應,沒有內在的連貫性和層次性”(6)王建磐:《中國教師教育現狀問題與趨勢》,《教師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四是由于對思政課教師核心素養結構與國家相關標準規定理解不同,致使對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缺乏系統的指導與協調。因此,建立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相互協調、一體化的體系已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本質上是在職教育),而對思政課教師的職前培養重視不夠。近年來,一系列旨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素質的文件與措施相繼出臺,然而針對培養未來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師范教育(即職前教育)的文件與措施卻不多。這一現實結果,既遮蔽與忽略了職前教師的培養,又給人們造成嚴重的誤解,認為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即在職教育)就是思政課教師教育的全部,使得培養思政課教師的源頭與關鍵——師范教育(即職前教育)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這是我國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表現在培養目標上,政治素養目標過于原則性,對教育理論素養目標重視不夠

在培養目標的確定上,我們十分重視教師的政治素養培養,通常把文件中的要求作為具體目標來實施,這些未經細化的原則性目標難以操作落實,也不易評價。比如,有些學校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要求”(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四個自信”、“兩個維護”作為政治素養培養目標,有些學校把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中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范,做為學為人的表率等目標要求”作為目標,還有些學校把“基本專業素養、基本理論素養、政治意識素養、社會主義道德素養”作為目標,等等。我們說把這些確定為培養目標不能說有問題,但問題是如何分解與細化這些原則性的目標。只有把這些目標予以分解和具體化,方能具有可操作性。

除了未能較好地細化和具體化政治素養目標外,對教育理論素養目標重視不夠。我國現行的教師教育是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性大學和非師范院校自愿參與的多元化的教師培養體系,具體到思政課教師的職前培養主要由師范院校和部分綜合性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來實施。2021年5月,筆者對我國的7所師范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盡管《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對教師的教育學知識和教學能力、教育心理學知識等均有明確的要求與規定,但在教學實踐中對教育理論素養目標重視不夠,僅有2所學校制定了較為明確的教育理論素養目標,其他5所學校教育理論素養目標均為空白。當筆者問及緣由時,一位受訪者信心滿滿地說:“馬院姓馬言馬,這就是根本!”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教育,“靈魂深處鬧革命”更需要教育學理論的支撐。既然培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當然對基本教育理論予以系統學習尤為重要,探索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教育基本理論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已迫在眉睫(7)何玉海:《論新時代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核心素養提升》,《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年第7期。。因此,思政課教師培養要確保政治素養目標和教育理論素養目標的雙實現。

(三)表現在課程設置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的設置,教師教育類課程開設不足

在思政課教師的職前培養中,注重專業課程設置、輕視教育類課程設置是目前的一大普遍性問題。以2021年5月的調查為例:從被調查的7所師范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來看,每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其專業課的設置都沒有問題。但讓人吃驚的是,幾乎沒有一所學院真正嚴格按照教師教育的要求,即按照《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要求,設置并開足教育類課程。如,《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對中學教師培養的課程設置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開設兒童發展與學習、中學教育基礎、中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五個領域的課程,并提出建議要求從兒童發展、中學生認知與學習、教育哲學、課程設計與評價、有效教學、學校教育發展、班級管理、中學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中學學科教學設計、中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方法、教師語言、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17個模塊來組織課程的建議。然而,調查發現,沒有一所學校真正執行。這一現象在我國師范教育,特別是思政課教師培養中相當普遍。其原因很多,其根源在于無視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生成與發展規律,片面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靠說教、灌輸就行了。這正是導致思政課教師教育理論功底不足的根本原因所在。我們說,在學校教育中,思政課教師是指導與幫助學生發展思想政治素質的教育者,更需要懂得教育理論,更需要按教育規律施教。

(四)表現在培養結構上,教師職前培養對象不盡完整,放逐了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培養

我國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迄今也沒有納入對高校教師的職前培養。就是說,到今天為止也沒建立大學教師的職前培養體制和機制。有人曾開玩笑地說:“高校教師牛!他們天生就懂教育,就會教學!”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對高校教師培養體制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與水平的不滿、擔憂和期待。這不是空穴來風。從教育學視域來講,我們現在的大學課堂教學整體水平一定程度上不及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水平。許多教師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與方法等領域知識少得可憐!可想而知,又怎能勝任日新月異新時代的教育教學要求!造成這一現象有歷史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我們教育觀的偏差所致。有人說:“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有專業就能當老師!”這是一種錯誤認識。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不經過系統訓練,沒有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何以科學而有效教學,勝任本職工作!尤其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學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涉及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涉及世界史、國際共運史,涉及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等等。這樣的特殊性對教師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要看到,要想上好這些課程,除了專業和馬學科外,還需要具備堅實的教育理論基礎。這些素養不是幾次培訓就能解決了的,需要經過系統的職前教育。只有建立起高校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體系,才能造就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有方法、懂教育的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

(五)表現在質量評價上,評價方式方法不盡合理,尚未制定系統的思政課教師教育標準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是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思政課教師的職前培養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是確保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改進不足,提高教育教學實效。然而,在思政課教師的職前培養活動中,評價普遍存在問題。筆者2021年5月的調查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也是目前思政課教師的職前教育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其表現有多個方面:從評價主體來看,主要強調教師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評價;從評價對象來看,主要強調對學生的評價,而對教師“教”的質量評價重視不足;從評價的實施時機來看,主要強調終結性評價,而忽略了形成性評價;從評價策略來看,沒有較好地把描述性評價(質性評價)與非描述性評價(量性評價)結合起來;從評價理念來看,沒有形成增值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的理念。

另外,標準意識不強。目前我國制定有《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其中,《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是中小學實施教育教學的基本規范,是引導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中小學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專指教師教育中教育類課程標準,它體現了國家對教師教育機構設置的教師教育課程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方案、開發教材與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與評價,以及認定教師資格的重要依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是指導開展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與考核的基本依據,適用于中小學教學人員、中小學管理人員和中小學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核。本質而言,思政課教師培養屬于整個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們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一些負責思政課教師教育的學院,非但沒有執行好教師教育的相關標準,有的培養單位甚至都不知道這些標準的存在。

尚無系統的思政課教師培養標準。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上存在誤區,致使思政課教師培養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是由于僅僅突出意識形態,致使思政課教師培養基本政治化;二是由于社會各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認識不足,致使思政課教師培養邊緣化。兩種傾向的長期存在,致使迄今我國尚未制定較為科學、系統的有關思政課教師培養的具體標準。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師培養既是整個教師教育的一部分,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要想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8)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求是》2020年第17期。、有方法、懂教育的教師隊伍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抓緊制定統籌一體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已迫在眉睫。

三、新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亟待改革創新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新形勢,思政課教師培養要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堅決修正以往不當的認識與做法;要從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培養體系建設著手,完善現行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機制;要以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核心素養為抓手,研究制定科學的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培養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要實施如下四大實質性改革。

(一)確立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思政課教師培養理念

一直以來,在思政課教師培養過程中,由于存在強調“政治素養”忽視教育教學能力培養的現象,致使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認識、對教育學理論學習與研究、對教育技術與方法的探索重視不夠,加之我國一直以來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單獨來實施的,這就導致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誤解,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意識形態的東西。久而久之,致使學生不愿意學、不安心學,教師的職業感和職業歸屬感也受到挫傷。究其原因,根本是教育理念出現了偏差。實際上,思政課教師擔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中的問題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較其他學科教師要求更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思政課教師要有知識視野,除了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之外,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知識。”(9)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還應該具備堅實的教育理論功底,掌握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哲學以及課程與教學等基本理論。可見,思政課教師培養,要以《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為指導,實現培養理念的更新。

1.確立系統思維的思政課教師教育理念,將職前培養放在首位。在我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是一支群體工作隊伍,對這一隊伍建設與管理國家采取統籌一并進行。本質而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包括對未來教師的培養和對整個在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培訓。前者,即教師的職前教育,也就是我們的師范教育(或稱為教師教育);后者,即思政教育工作隊伍的繼續教育。筆者認為,加強對未來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師范生培養(即職前教育)尤為重要,這可謂抓住了關鍵和根本,應該放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的首位。抓好教師職前教育,就是把握好教師培養的源頭,把握好源頭質量,不斷培養造就一批批合格的教師隊伍,以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新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改革,必須以系統論為指導,做到統籌規劃、頂層設計,總體推進、分類指導,穩扎穩打、步步為營;要從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一盤棋考慮問題;要在整個教師教育一盤棋下實施思政課教師教育;要在習近平“四個統一”思想的指導下,結合新時代特點與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素質生成與發展規律,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教育中的問題和具體實際,找出短板,采取確實可行的措施,精準靶向定位與施策,徹底解決存在的問題以提高思政課教師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系統論思維,統籌考慮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把對師范生培養(即職前教育)放在首位,實現新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改革的突破性創新,徹底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和各自為政的現象,進而提高思政課教師培養的實效。

2.確立基于“兩個立足點”的思政課教師培養理念,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兩個立足點”,即思政課教師培養要立足于黨的方針政策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教育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兩個立足點”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不牢牢扎根于黨的方針政策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就難以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教師隊伍,思政課教師培養就可能背離培養主旨與目標,迷失方向;不堅實地扎根于教育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就不能面對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新形勢,培養造就一支有方法、懂教育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其教育將不得要領、實效低下。堅持“兩個立足點”是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先決條件。

3.確立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教育理念,對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培養。強化頂層設計,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教育一體化。思政課教師教育的一體化要從兩個方面認識與理解:一是要確立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統籌規劃整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系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成機制十分復雜,不能像學知識一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性、反復性和終身學習性是其最為基本的特征,因此要統籌謀劃。二是要從一體化的視域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與機制,包括對課程目標、學科素養目標、核心素養目標的一體化考慮與設計,對課程體系、教材體系以及內容的有效貫通等的一體化考慮,對統籌一體的教學實施體系、評價體系、質量管理體系的謀劃等。確立統籌一體的思政課教師教育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先決條件。

4.確立面向未來的思政課教師教育理念,培養面向世界的思政課教師。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形勢與挑戰更為嚴峻復雜,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更新觀念,創新培養體制機制與培養模式,面向未來,培養懂得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思政課教師,以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和當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對國內國際社會的新形勢和我國思政課教師培養的現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施教師教育全方位改革,培養造就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思想的思政課教師,培養一支經得起國際社會風云變幻考驗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以更好地完成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偉大重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二)建構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培養體系

建構一個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培養體系,是指根據系統論的基本原理把對大學、中學、小學思政課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予以統籌規劃與設計,并對培養機構設置、管理權限、隸屬關系以及培養方式方法等予以制度上的明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義與作用,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有方法、懂教育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培養造就一支這樣的隊伍,必須是大手筆,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與特點使然。建構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體系,是新時代必然要求。

從現在的基本情況來看,我國已建立了包括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在內的較為完善的基礎教育(涵蓋幼兒園中小學)的教師教育職前培養體系。但遺憾的是,我國迄今尚未建立包括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內的職前培養體系。這里原因十分復雜,但主要是教育觀的偏差所致。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建立高校教師職前培養體系,特別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體系。建立高校思政課教師職前培養體系,有兩條路徑可走:一是,在原有教師教育體系基礎上建立,即在原有的學校思政課教師培養體系上,予以培養層次延伸,即建立起點為研究生層級,實施碩博連讀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培養體系,重心放在博士層次的教師培養上,具體培養工作與課程實施由負責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培養任務的相關學院承擔。二是,招收各學科專業的有志于從事教師工作的碩士研究生攻讀博士學位(學術型和專業性相結合,可稱為“思政課教師博士”)來培養高校思政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博士”畢業后從事高等學校思政課教學工作。與此同時,建立完善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職培訓體系。一言以蔽之,就是補足高等學校思政課教師培養這一不該有的短板,并將其納入國家教師教育體系之中,使得高校思政課教師培養體系連同已有的基礎教育(涵蓋幼兒園中小學)的思政課教師培養體系,共同構成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培養系統。

與此同時,建立一體化的與各個層級職前教育相一致、相呼應的在職培訓體系。國家政府層面,建立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培養與培訓規劃管理體系,包括國家規劃體系和地方政府規劃管理體系,作為教師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國家政府規劃管理體系由具體職能部門來組織與領導,具體負責整個思政課教師培養培訓工作的宏觀規劃、政策制定、評估與標準制定及宏觀管理。建立一體化的、協調一致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養與培訓的具體實施體系和國家政府層面的規劃管理體系,是新時代合格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養與培訓的先決條件。

(三)探索基于“兩個立足點”的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

統籌建構立足于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教育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的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是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先決條件。從我國現行的思政課教師培養體制來看,目前思政課教師培養單位主要是興辦教師教育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首先必須具備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與能力,這是對其基本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要求。同時,還應該具備扎實的教育學基本知識和理論功底,這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或稱工具性知識。從現行培養體制來看,專業課程設置與政治素養培養的教學沒有大問題,但教育學理論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明顯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是更高深的教育,需要堅實的理論功底,按教育規律辦事,不是靠簡單的說教與宣傳就能解決了的。當前教育學課程設置與教學已難以滿足新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與發展的需要。這也正是我國學校思政課教學課堂呆板、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輸、實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此,要實現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基于“兩個立足點”的思政課教師培養機制。具體做法是:①根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要求和我國的現狀,重新設置教育類課程。②教育類課程的教學可由教育學院承擔。一般而言,興辦教師教育的綜合性大學或非師范院校都設有教育學院(系/科)。③實踐教學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教育學院兩家共同組成培養團隊施教。基于“兩個立足點”的思政課教師培養機制,既能保障思想政治基本理論的深入研學,又能保證作為教師必備的教育理論功底,進而從內涵上夯實基礎,為將來有效教學提供先決條件。

思政課教師肩負著黨的囑托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核心力量,因此對其要求更高。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政治素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政治要強。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理想信念問題。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課教師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思政課教師只有自己信仰堅定,對所講內容高度認同,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范,才能講得有底氣,講深講透,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要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自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當前,我國肩負思政課教師培養任務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培養思政課教師的主要力量,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意義重大而深遠。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畢竟也是教育,因此思政課教師還應該具備堅實的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功底。從我國的具體情況來看,把思政課教師教育學素養的培養與發展賦予教育學院來完成,既有效地利用了教育學院的資源,發揮了作用,又為馬克思主義學院騰出了一部分精力與時間進行專業課的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四)建立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培養評價體系與標準

為深化改革教育評價制度,更好地發揮評價指揮棒作用,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稱《總方案》)。《總方案》是我國第一個高規格、最為系統的有關評價的文件。其中明確提出:“改進師范院校評價,把辦好師范教育作為第一職責,將培養合格教師作為主要考核指標”;“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總方案》的頒布與實施為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教育的評價體系與標準建立指明了方向。

建立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教育的評價體系與標準,是指將大中小學的思政課教師教育、職前教育與在職培訓統籌一并考慮,予以頂層設計,建立統籌一體、相互銜接、相互照應且賦有層級的評價系統與評價制度。一體化的評價體系,是思政課教師教育得以有效實現和《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提出的基本目標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教育的評價標準,是由國家公認機構或權威組織部門等制定的用以評價思政課教師教育質量的文件,為整個思政課教師教育活動的過程與結果規定了基本要求、準則以及特性值,它是衡量教師教育質量的依據,是一個由不同類別與層級標準構成的標準體系。因此,當務之急是建立統籌一體、相互銜接、相互照應且賦有層級的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

一是,建立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職前教育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要在頂層規劃設計的基礎上,統籌整個思政課教師教育,建立一體化的、協調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師范生評價體系;要根據新時代的要求,結合相關的教師教育標準研究制定一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師范生評價標準。

二是,建立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在職培訓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當前,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相互割裂,科學的在職培訓評價體系尚未建立,評價標準更是五花八門。因此,要根據黨和國家的文件精神,結合教師專業發展要求,統籌各級思政課教師培訓,研究建立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在職培訓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統籌一體的思政課教師在職培訓評價標準,改變各自為政的局面。

三是,建立一體化的現任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思政課教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在教師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對思政課教師的特殊要求建立大中小學教師統籌一體的評價體系,制定統籌一體的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標準,提升思政課教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對現任思政課教師的評價,既要重點考量其政治認知、政治觀點、政治態度、政治信仰、政治判定和評價能力以及敬業精神,又要考量其教育教學理念、教育依據的掌握、教學內容的把握、教育藝術的運用、教育方法的采用與優化、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總體效果、職業道德踐行等方面的基本素養(10)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年第10期。。

總之,要根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結合師范教育相關標準和《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之規定,建立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包括職前培養、在職培訓和現任思政課教師考核的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倡導發展性或增值性評價,提倡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一言以蔽之,建立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師教育的評價體系與標準,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

猜你喜歡
思想評價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SBR改性瀝青的穩定性評價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裸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玖玖视频|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日本国产精品|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综合色婷婷|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日韩第一页在线|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不卡网|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综合天天色|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婷婷六月在线|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天堂成人av|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乱论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三区在线视频| 中国精品久久| a欧美在线| 国内毛片视频| 最新国产网站| 99激情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jizz国产视频|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色综合手机在线|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在线|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毛片|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天堂成人av| 久久综合干|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91福利片|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区第一页|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