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蘭 陳艷霜
網絡社會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與以往傳統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有些互聯網產生之前達不到的條件,現在已經可以輕松實現。那么,“網絡社會”的實質到底是什么,是否還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它產生了什么樣的新關系,改變了什么,帶來了什么,等等,都是值得探討和分析的。本文將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視角下對“網絡社會”做初步的探討。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經由生產力水平較低的低級階段逐漸過渡到生產力比較發達的高級階段,生產力水平決定了整個社會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決定了社會性質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的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盵1]160“網絡社會”中的互聯網技術,作為其中一種生產力,代表了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將生產力從生產物理實體的生產工具提升到虛擬的、數字信息化技術的生產力。因此,“互聯網”技術是一種新形態的生產力。
新的生產力形態的出現,代表著信息化生產方式一定能引領未來,作為十分重要的生產方式出現在社會中,但這并不能改變本質的生產關系。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將“信息社會”看作是第三次浪潮,與第二次浪潮中的“工業社會”加以區分,認為人類將由工業社會進入到信息社會。但是他這種“技術史觀”的理論是十分表面性的。所謂“信息”也是在物理元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信息的讀取和存儲都需要依靠物理實體作為載體才能夠實現,因此所謂“信息社會”不過是以電子工業為主的社會,并沒有跳出阿爾文·托夫勒所劃定的第二次浪潮即工業社會的范圍。
因此,處在信息時代的“網絡社會”也不過是“工業社會”的高級階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沒有改變傳統技術形態社會的所有特點,是一種新形態的技術社會。唯物史觀認為,技術的發展只有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結合,才能完全迸發力量。未來社會一定離不開網絡技術,但當前的“網絡社會”仍處于發展的階段,是社會發展中新的歷史階段。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就已經指出,生產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們一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1]147。生活方式既是人類所有活動的方式和特征的綜合,又是在生產方式基礎上展開的消費生活資料的生活活動方式,即生活方式是生活條件和生活活動的統一。
因為各個時代的生產和生活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所以宏觀上的生產方式決定生活方式的產生、發展和變革?!熬W絡社會”中生產力的提升使得原先傳統的生產方式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有所改變。另外,信息化的“網絡社會”由于其自身的獨特性,使得人們的交往空間擴大化,人們的社會關系也有所變化。
互聯網技術普及之前,人類主要靠傳統農耕、實體工業機器生產等作為主要的生產方式,隨著互聯網技術越來越成熟,網絡越來越普及,生產方式與先前有很大不同。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網絡技術發展,因為掌握更多先進生產力的國家更能夠在國際交往中把握主動權,避免受制于人。
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生產活動不一定需要勞動者到固定的勞動場所直接面對物質資料進行生產,在網絡技術的加持下,勞動者可以通過遠程控制生產活動的進行與結束。網絡時代也淘汰了一批簡單勞動力的市場。在智能化的大趨勢下,工廠里日復一日的進行機械化勞動的流水線工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列列整齊的機械臂。由于高效智能的機器“勞動者”越來越多,網絡社會便對現實的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信息時代使勞動者自身所學有關更先進生產力的技能知識成為更重要的素質,對于生產經驗豐富的傳統勞動者來說,則需要不斷學習,緊跟時代發展,進化自身的勞動本領,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越來越多的腦力勞動者,往往不需要花費很多力氣,去到固定的勞動場所,就可以高效的完成工作。
隨著網絡社會中勞動場所和勞動資料的空間形式發生改變,具體分工相較于傳統工業社會也有了很大不同。不同于之前的集中化生產,分工的范圍和距離變得更加廣泛,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機,可能要走遍整個世界好多國家和地區才能完成生產。集中式生產變為分布式生產,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分工種類變得更多,工人可選擇工作類型增多,減少了簡單機械的勞動內容,可選擇的工作種類增多,有更多機會去從事自己心儀的工作。
馬克思在1846年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指出: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2]。由于“網絡社會”使原先的生產方式發生改變,勞動者之間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面對面交往,因此勞動者的交往形式和交往范圍比以往更加豐富。生產力水平制約著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改變,生產關系就需要順應生產力的需求而發生改變。交往形式就是生產關系,或者是生產關系的一種。網絡社會中的生產關系正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產生變化,即交往形式產生變化。
“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各個領域,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了人們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現實生活,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也發生改變。網絡社會對于人們的經濟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網絡社會中的貨幣形態產生了改變,網絡普及之前,能夠正常流通的貨幣必須是實體的現金或者金銀,而如今,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貨幣也走向了數字化。出門在外,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或者甚至不需要手機,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就可以輕松付款。消費者不需要親自跑到商場或者指定地點進行消費,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買到想要的商品。網絡社會對于人們的政治生活同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社會促使公民更方便地行使基本的政治權利,通過網絡,實現更多公民動動手指就可以向國務院進言,使公民與國家之間的對話更為密切且快速高效。而對于人們的文化生活,人們獲取知識更為便利,所接觸到的文化種類更為繁多,精神世界極大豐富。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帶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滿足物質需要后,人們對精神需要有了更高的追求。在文化傳播中最重要的教育方面,學校除了開設線下實體課堂教學,還通過一些網絡平臺開設線上網絡課堂。由于網絡平臺的多樣化,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學習,有了更多的不同于以往傳統課堂的在線學習形式。
可以看出,網絡社會中,人與人建立了更普遍、全面的聯系,不論是物質交往還是精神交往,網絡社會中的交往形式比以往都更加豐富。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3]。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則必定會帶來上層建筑的變化。網絡社會不僅讓人們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利與高效,也帶來一些風險與挑戰,保持網絡安全,建設網絡文明,防止網絡危害正常生活等都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首先,人們的社會觀念發生改變。近年來,電信詐騙事例頻頻發生,網絡軟件安全防控做得再好也抵不過思想防線的薄弱。因此,國家在不斷加強硬件方面防控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大宣傳力度,以防止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不僅如此,由于網絡社會中的信息發達,每個網上用戶都可以在網上隨意發表言論,而那些不經驗證的言論一旦發表,便有可能迅速發酵,很容易在網上引起誤導,給謠言的滋長創造合適的土壤,形成不良輿論,對人們的生活、社會的穩定產生不利影響。更有甚者,在“網上面具”的遮蔽下,一些社會不安定分子、境外敵對勢力和其他反動勢力等,很容易趁虛而入,利用網絡制造和引導輿論,引發社會動蕩、影響正常的生活秩序等。網絡社會中,人們的社會觀念隨著現實生活產生變化,觀念上層建筑隨之發生重構。
另外,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急需完善。馬克思說過,法律除了物質生產關系這一源泉之外,沒有自己的歷史[4]。網絡社會中物質生產關系有所改變,相應的法律法規也應當跟上。2007年商務部出臺了《商務部關于網上交易的意見(暫行)》,開始對網絡交易進行初步的管理,爾后在2009、2011年也陸續發布相關法規。201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對電子商務行業進行了規范,進一步保護了消費者的權益。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2021年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5],為進一步筑牢網絡安全之基提供了強大法治保障。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的發布與實施,都在為網絡社會中的上層建筑的構建添磚加瓦。
網絡社會中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與遠隔萬里的人進行交流,在虛擬的網絡中相互溝通了解,每個人在網絡中都是一個虛擬賬號,以數字信號來傳輸信息。因此,每個人在網絡上的地位都是平等與公平的?!熬W民”可以在網絡中接觸到那些在周圍環境中沒有的、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加入不同的社群和集體,打破了現實社會的種種限制。網絡社會之前,由于信息傳送速度慢,社會成員并不能快速地獲取某些公開信息的具體內容,容易造成信息差。而現在網絡社會中,隨著網絡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熟,現已基本實現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公開透明。這種網絡社會中信息的公開透明大大拉近了全世界的交往距離,也極大地減弱了因現實社會諸多因素而帶來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公開為社會成員的利益和權利的平等創造了條件[6]。網絡社會中的這種信息共享推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所有學者都可以通過在網上瀏覽其他學者的文章來獲取研究進度和最新成果,還可以召開網絡研討會,方便即時地進行交流。網絡社會可以讓所有相同愛好、共同追求的人們可以輕易地在網上聚集到一起,人類之間的交往逐漸擺脫了現實地理因素的限制,形成世界性的交往。
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各民族之間的普遍交往是打破封閉的民族和國家壁壘,使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造就世界市場、世界民族,使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動力[7]。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這樣寫道:“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使每一個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1]86網絡社會中正是因為網絡技術這種生產力的普遍發展,才使人們的普遍交往能夠建立起來,從而形成世界性的普遍交往。
網絡社會中互聯網技術的普遍發展,促進了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進一步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在關于共產主義的描述中,有一條是:工人勞動被機器取代,生產力高度發達,人們閑暇時間和自由發展的時間極大增加,輕松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充分涌流[8]。而網絡社會中的信息化、智能化特點,可以提高人們生產效率,大多數簡單重復的工作都被機器所替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就曾洞見:科學技術的發展,終將會形成勞動的智能化形態[6]。而如今網絡社會可以滿足人們更多個性化的需求,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各行各業,如智能家居等類型,智能化勞動越來越在生活中成為主要的勞動方式。
網絡信息技術發展以來,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已經為整個社會創造了許多財富。隨著當前網絡技術越來越成熟,人們對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生產的需要促使網絡智能化產品的產出增多,從而對生產力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網絡社會中先進生產力使物質形態的財富增加,可使用的創造更高水平生產力的資源就會極大增加,物質資料的豐富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實現共產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由于網絡社會中更多簡單、枯燥、重復的工作都交給了機器,于是工人們可以更多地從這種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減少這種工作對工人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折磨和壓迫。這時候,工人們便可以抽出身來,去獲取知識,提高自身技能,勝任一些高技術高要求的工作。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的生理和安全基本需求被滿足后,就會追求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9]。人們的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于是便開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進而最后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網絡社會的智能化和便利化為每個人追求自身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通過網絡技術,人們快速地了解信息,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滿足自身自我實現的需要。個人不再由某一個或幾個標簽所代替,而是成為了多元發展的人。
網絡社會的信息共享、智能化和便利化,使人們能夠追求更自由更全面的發展,這使人們距離達到人的復歸的目標更進一步,使人能夠擺脫自身的動物性,真正的成為人,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綜合來看,網絡社會中的各項特征都為共產主義的實現創造了條件,網絡社會的發展,正在向一開始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基本特征靠攏。網絡社會促使世界形成普遍交往,為更發達的生產力提供物質基礎,為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這給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增強了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更加表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最終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而共產主義則必然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