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倩 范 榕 閆 雪 王旭蘭
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講授的同時還要關注理論知識如何運用到臨床實踐當中,以培養具有臨床能力的人才為主[1]。《常見疾病康復》是一門具有眾多理論知識,同時又非常注重實踐操作的課程,該課程涉及較為成熟的實用性操作內容。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常見疾病康復》的內容,本文運用實驗法, 對比探究傳統教學法與TSP①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尋求更適合《常見疾病康復》課程教學的方式。
《常見疾病康復》課程教學把崗位實踐能力所涵蓋的知識點融入到理論講授中,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之后,需要掌握到各個重要的知識點,并能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運用到臨床中。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點,結合TSP教學法,引入標準化的案例教學,以劇本的形式引入實際的臨床案例,通過設計腳本的方式,設置相關的教學任務。然后在案例教學中,學生需要帶入到自己的角色當中,然后由教師扮演標準化病人(SP),搭建接近真實的臨床場景。在這個教學中,由于教師扮演的是真實的病人,對此,學生也會更加積極認真地投入到案例當中。TSP是一種與CBL②相似的教學方式,在CBL中以典型的病例展開案例教學,同樣是結合真實的臨床場景,屬于開放性的教學活動。但是在CBL中缺乏病人的真實表現,大多都是由學生扮演病人,在教學時容易出現笑場的情況。對此,在引入TSP教學法后,要求讓教師扮演標準化病人。首先教師對于病人的臨床癥狀與實際表現,要比學生了解得更多,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出病人該有的表現;其次,教師作為病人開展臨床情境教學,更能讓學生重視課堂的教學內容。如果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臨床情境學習,有的學生會因為扮演患者的是自己的同學,難以進入真實情境,對整個教學效果造成影響。對此,以教師為患者進行教學,其教學效果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證。
在本次的實驗教學中,圍繞TSP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其目的在于要求學生進一步理解臨床常見疾病康復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通過以教師模擬真實病人的臨床模擬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操作。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形式,養成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在臨床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基于教師的指導逐漸養成嚴謹規范的操作技能與醫生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
在本次實驗當中,課程的總學時為128學時,基于TSP模式展開教學,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設計以臨床項目為案例展開教學,教師扮演真實的病人,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具體的課程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模塊化設計
在本次研究中,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2001班的40位高職學生作為對照組,在對照組中采取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然后選取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2002班40名高職學生作為干預組展開教學,最后對比兩組學生的資料。
1.對照組學生
教師結合《常見疾病康復》的課程內容展開系統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為主要依據,在上課前提前設計好教材內容,然后結合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教學中通過系統、全面的知識講解,促使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有所掌握。
2.干預組學生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TSP臨床教學內容。首先,在展開案例教學之前,教師把相關的案例資料先給學生,要求學生提前自主完成案例內容的預習,確保學生對這些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師圍繞典型案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相應的講解,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專業知識。接著,采取TSP教學模式,由教師扮演真實的病人,圍繞課程內容,要求學生與教師扮演的病人進行溝通,模擬真實的情況,現場由其他學生進行全程錄播,最后由教師根據大家的模擬情況進行評價。
3.評價方法
針對所有參與實驗的學生展開《常見疾病康復》課程內容的綜合技能與相關理論知識的考核,操作和理論考核均由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師組織實施。
采用SPSS15.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表2的數據可以看到,在綜合技能成績的對比上,對照組成績為88分,干預組成績為92分,干預組的分數要更高。在理論成績的考核中,對照組的平均成績為88分,干預組的為92分,干預組的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由此可以發現,在運用TSP教學模式之后,教學效果有了較大改變,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興趣有所增加。并且在教學中,通過引入讓學生先自行圍繞案例展開自主學習的形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因此學生的理論成績普遍較高。

表2 干預組與對照組的成績比較(x±s,分)
在表3當中,通過對比兩組的教學方法,可以看到在課程學習興趣的表現上,干預組明顯要高于對照組,干預組的平均分數為4.4分,而對照組的僅有2.05分。這是因為在干預組中所運用的TSP教學模式采用了臨床案例實踐教學的方式,能夠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而言,對照組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中,課堂顯得過于呆板無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其中,在分差值最大的內容中,TSP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在課堂參與度上的分數達到了4.35分,而對照組的僅有1.95分,兩組之間的差距較大,由此可以看出TSP教學模式的實施,不管是在理論知識的教學上,還是臨床教學,都具有更好的教學效果。許多學生在TSP教學模式之下,能夠更多地與教師互動,參與課堂。因此,在教學方法滿意度上,干預組的平均分為3.95分,而對照組的只有2.20分。
常規超聲檢測一般分為連桿大頭、小頭和桿身3個部分,按照不同的靈敏度分別進行超聲檢測。考慮連桿桿身“工”字形,中部、大頭、小頭位置結構復雜及大、小頭部位超聲近場區干擾、過渡圓角過多等問題,在檢測時一般要考慮用多個超聲探頭同步進行檢測,而且很容易產生一些漏檢與誤判,而采用相控陣超聲技術檢測則無需采用多個探頭就可以簡單、快速、準確地定位連桿缺陷的位置。本文選取OmniScan MX超聲波探傷儀的相控陣超聲檢測設備進行檢測,線陣列探頭尺寸為25×25 mm,其儀器與探頭如圖12。試件連桿的材質為45鋼,縱波聲速為5 920 m/s,橫波聲速為3 240 m/s,儀器和探頭參數如表1所示。

表3 干預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方法調查反饋分值比較(x±s,分)
據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預測,未來15年特別是2021—2030年,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的轉折期,60歲以上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將明顯加快,80歲以上高齡人口不斷增加。按照我國老年殘疾人占全國殘疾人53.24%計算,截至2017年,我國對康復治療師的需求量約16萬人。陜西省個別高職院校從2004年開始招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15年內,陸續有11所院校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但目前在校生不足3000人。按照國內高職院校招生計劃人數約為本科人數的2倍估算,陜西省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在校生人數約4500人。這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康復服務需求差距懸殊,人才缺口巨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國養老服務行業“叫好,不叫座”“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用工荒”等共性問題將持續存在。這不僅加劇了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壓力,還極大地削弱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在活力。我國康復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培養合格的康復技能人才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的基本要求。
高職學生知識文化水平和普通高校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整體而言,高職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其學習能力存在多層次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學習意識不足、獨立思考能力薄弱、問題分析能力較差、新知識接受能力不足等方面,這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造成嚴重影響。《常見疾病康復》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是學生步入實習崗位的橋梁。在《常見疾病康復》課程當中,涉及的大多內容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如果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實踐教學,只圍繞理論知識展開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在之后實習或進入到相應的崗位時,無法有效地把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操作。尤其是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患者不配合的情況,一旦患者不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開展,對于醫護人員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戰[2]。
1.在TSP教學模式中,通過引入案例教學法的方式,激活了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把枯燥的課堂變得有趣起來。尤其是通過以教師作為病患展開臨床教學的形式,能夠更早地幫助學生接觸到和患者溝通交流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學習到真正面對病患時應當如何正確緩解患者的情緒,面對患者的病癥,要如何有效地與患者溝通。
2.TSP教學模式與一般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以教師作為模擬的病人展開情境教學。由于教師本身具有更為豐富的經驗,對于病患的具體表現也會更加了解,懂得病人在醫院與醫護人員溝通的過程中會有哪些表現。對此,教師可以非常真實地反映出病人的情況,加深學生的學習效果。
3.在TSP教學中,整個教學模式是非常開放的,在場景模擬中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分析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有助于學生交流彼此的觀點,共同進步。
4.TSP教學不依賴真實臨床患者,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真實情境教學,能使學生明確診療流程。學生熟練后進入臨床,保障病人安全,更符合倫理要求,也可緩解臨床教學資源不足的現狀。
5.TSP教學法互動式角色扮演,既能使學生了解患者心理及軀體障礙改變,又能使學生作為治療師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使學生提前適應康復工作,有助于學生今后更好地在工作崗位中對患者進行關懷和鼓勵,提高患者依從性,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2.每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會有所不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因自身具備較好的溝通能力,可能會更快地融入到場景教學當中,與教師展開充分的交流,但也有一些學生因為自身的性格原因,在溝通以及表達能力上都會有所欠缺,當要求他們要與教師進行溝通的時候,這些學生可能會出現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影響到整個教學流程的進展,對教學效果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到專業知識的教授以外,還應當要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3]。尤其是針對臨床實踐教學,一些學生與他人交流時存在結巴、吞吞吐吐的情況時,教師就需要格外留心,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
3.一般而言,教師都要具備一定的臨床工作經驗,才能更好地在教學當中提升學生的實踐知識。因此,存在部分教師本身有臨床工作在身,導致其在帶教的過程中容易因為工作原因難以完全脫身投入到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造成一定影響[4]。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協調好學校教學和醫院工作之間的矛盾,固定好自己的時間,確保課程的順利開展。
通過以上的實驗可以發現,在當前的《常見疾病康復》課程教學當中,結合TSP教學模式具有較廣闊的發展空間,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5]。與傳統教學模式不一樣的是,TSP教學模式采用的是案例教學的方式,模擬真實的臨床情境,幫助學生逐漸過渡到以后的臨床工作場景中,提前積攢臨床經驗[6]。在結合了案例教學的方式之后,通過以教師扮演病人,引導學生與“患者”展開交流,促進學生臨床實踐知識的獲取。在與教師互動的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學生自身也能夠有效地把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工作實踐當中,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且TSP教學能提供更逼真的模擬臨床場景,可以提高學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訓練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職業素養,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發現不足并主動改進,從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注 釋:
①TSP:即teacher standardized patients的縮寫,意為教師標準化病人,由標準化病人引申而來。TSP教學模式,是指由經驗豐富的、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師扮演患者的情景教學方式。
②CBL:以臨床病例為基礎的學習方法,由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發展而來,是以臨床案例為基礎,設計與之相關的問題,引導并啟發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的一種小組討論式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