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王李娜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曾經特定的節日活動逐漸變得日常化,節慶氣氛逐漸淡化,許多節慶活動所承載的豐厚文化價值也被人們忽略。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肩負著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重任,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問題。
節日文化是一種綜合、復雜的歷史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和勞動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歲時節慶文化,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積淀下來并世代相傳的。中國傳統節日數量眾多,如春節、元宵、龍抬頭、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1]。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傳統節日外,還有彝族的火把節、回族的開齋節、傣族潑水節等極具民族與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豐富的節日通過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表達與傳承,體現了各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旨趣、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也積淀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內涵[2]。
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傳承優秀傳統美德,張揚良好的社會風尚。例如,寒食節由紀念介子推而來,表達了對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流傳最廣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些歷史人物既是中華兒女立身處世的榜樣,也是民族精神與品格的典范,更是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3]。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承載著華夏文明,是中華兒女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春節的普天同慶、清明節的祭祖踏青、中秋節的團圓賞月、重陽節的敬老登高等都是人們對于民族文化認同的體現。中華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如清明祭祖掃墓感恩先輩,重陽登高望遠敬親孝長。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對傳承優良美德,維護社會安定與樹立良好社會風尚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傳統節日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有利于促進青少年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在傳統節日文化中對青少年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思想價值觀。例如,結合過春節發壓歲錢的習俗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結合清明節掃墓祭奠活動引發他們對于祖先、烈士的紀念緬懷情感;結合端午節引導青少年思考傳承愛國精神的時代意義,等等。傳統節日文化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古人智慧、民族精神等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青少年只有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發展和演變過程,感悟到其中的文化意蘊,才會接納認同,才有可能發自內心地主動傳承傳統節日文化。《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學生應該具有文化自信,要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4]。青少年在多樣的節日慶典活動中領略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文化內容,有助于他們深入體會其中積淀的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從教材的內容組成看,傳統節日文化元素主要蘊含在初中語文教材的范文系統中,如《阿長與〈山海經〉》《燈籠》《故鄉》中都有對春節習俗的介紹;《游山西村》《社戲》都提到了社日;《滿江紅·小住京華》開篇就寫道“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在“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后的望月抒懷;《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是辛棄疾在中秋夜的即席即興之作等。此外,傳統節日文化在單元導讀、課下注釋、課文旁批、閱讀提示等助讀系統中,在問題探究、課后習題等練習系統中以及積累拓展、知識鏈接等知識系統中均有所體現。例如,《社戲》一文在單元提示中介紹了本單元所要學習的傳統文化,在預習提示和課下注釋對“社戲”這一節日進行了說明;《燈籠》一文在課下注釋中介紹了元宵節的一些禁忌,在閱讀提示中介紹了燈籠的發展歷史及其與元宵節的淵源等。語文教材不是專業的節日文化教學教材,編者在編寫教材時不會以傳統節日文化體系為標準,因此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節日文化分布較零散,沒有系統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深入挖掘、恰當援引、靈活運用、巧妙引導,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去感受和體會傳統節日文化的意蘊。
發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節日文化資源,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師主動提升個體的專業素養,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也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其文化底蘊。教師應該熟悉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流變,了解傳統節日特定的風俗活動,深入思考傳統節日文化中蘊含著的民族精神等,在此基礎上主動發掘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資源,大膽開發、精心設計,豐富教學內容。而這一過程也有利于豐厚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升教師的學科育人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回報是隱形的、長期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飽讀詩書,真正受到傳統文化滋養、熏陶的語文教師,他的教學自然會卓爾不群”[5]。對學生而言,在語文學習中積累傳統節日文化的文學知識,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使之能汲取更多的文化營養逐漸內化為自身精神力量,主動地進行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語文教師要聚焦課堂,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功能,激發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融入對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介紹,能夠引起學生探究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社戲》的時候,鏈接相關“社日”的知識介紹,告訴學生,這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社日到來的時候,人們會舉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愿,并和文本中的好戲,好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們品讀文章。在學習《阿長與山海經》的時候,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阿長要在正月初一早上“惶急地看著我”,“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期盼著我說“阿媽,恭喜恭喜!”還給我嘴里塞一點冰冷的福橘。問問學生知道哪些春節的習俗,自己在過春節的時候會不會遵從這些習俗。在品讀《天上的街市》的時候,讓學生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說說有關七夕節的傳統習俗等。
語文教師要拓展視野,合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喚起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自覺意識。語文教師應開放視野,尋找契機,從課內走向課外,在更為開放的視野下鼓勵學生去了解和感受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布置相關的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通過詩詞文了解相關的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可以開展相應的課外活動,如朗誦比賽、作文競賽、課本劇演出、黑板報評比等,讓學生在其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學習和獲取傳統節日文化知識;還可以在傳統節日中給學生布置相關的觀察、感受、體驗、思考類活動,讓學生在各種傳統節日中親身體會傳統節日習俗,如端午包粽子賽龍舟、中秋吃月餅賞月亮、重陽登高祈福,除夕團年守歲等,體會其中積淀的自然觀、人生觀、倫理觀等精神內涵,感受其中蘊含的文化意蘊。
語文教師要具備發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的能力。語文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教材中選用的文本材料是實施語文教學的具體案例。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精心設計并創造性地利用。語文教材的范文系統中存在著顯性的傳統節日文化元素,如《孔乙己》一文中提及的中秋、年關、端午,《水調歌頭》中作者在中秋之夜“作此篇兼懷子由”等,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對相關的傳統節日文化已有的知識儲備來解讀課文,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自覺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積極性。語文教材的助讀系統、知識系統和實踐活動系統中也蘊含著傳統節日文化的元素,如《社戲》、《燈籠》等文章在預習提示、課下注釋中就介紹了文中出現的傳統節日,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身邊的文化遺產”中專門提及傳統節日文化等,語文教師也應該深入發掘,合理運用。
語文教師要具備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能力。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機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語文教材中有的篇目與傳統節日緊密相關,如《水調歌頭》就是詞人蘇軾在中秋之夜的望月抒懷,其中既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又表現了詞人仰望明月抒發的人生感悟,體現了詞人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注意處理好重音和停連,把握好語調和節奏,用外在的語音形式表現對這首詞的內在意蘊的感受和體味。教師還可以把其他吟詠中秋的詩詞和本首詞進行對比閱讀,體會不同詩人筆下的景和情,引導學生體會為什么中秋,總是能引發人們的念親人盼團圓的內心情感。有的篇目只是提及了傳統節日,如在《蒲柳人家》里,只是在故事中提到了“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傳統節日并不是小說的主要內容,教師則可以用拓展介紹的方式略作介紹。對于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中所涉及的傳統節日文化,可以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以傳統節日文化作為活動主題開展各類活動,讓學生在課下去觀察、實踐、閱讀、研討等,在課內進行展示匯報,引導學生在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中感受和體悟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文化。
語文教師要具備拓展語文教學資源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能力。語文教師可以節日為契機舉辦相關的主題活動,如端午節舉辦以愛國精神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中秋節舉辦以盼團圓為主題的征文比賽、重陽節舉辦以尊老敬老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在意蘊。建議學校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根據傳統節日的特點裝扮校園,或者開辦“傳統節日文化周”,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節目或作品的展出。例如,在端午節之際創辦“端午文化周”,學生可以表演屈原的舞臺劇,可以制作龍舟模型,可以進行包粽子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校園濃厚的氛圍中體會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
語文教師可以組成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和實施共同體,互相配合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教師的個人素養、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教學感悟,是因人而異的,如果能博采眾長,那么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會更加徹底、形式也會更多樣。例如,擅長做課件的教師,可以設計制作相關的課件分享給所有教師;組織能力強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傳統節日相關活動;寫作能力強的教師,可以撰寫相關的文章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從教師作品中獲得方法與啟迪。教師之間還應該互相借鑒與學習,可以舉辦同課異構、教學觀摩課、教后反思與研討活動等等,分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集眾人所長,全面提升教師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能力。
語文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節日文化滲透的學科壁壘,使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貫通和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應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成為常態化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之由散點式轉變成貫通式。例如,和歷史老師、地理老師形成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合力,在歷史學科學習到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時,講解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傳統節日;在地理學科學習到不同區域時,講授不同地域在傳統節日時的特色飲食文化等,促進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同時也增強了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連貫性與銜接性,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熏陶,從而將其內化為精神力量和自身素養。
語文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資源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家庭資源的加入會讓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更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營造家校共通的傳統節日文化氛圍,可以使語文教育教學更加靈動。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家長一起了解和體驗節日文化習俗,將觀察、體驗和感受通過圖片、影像、語言等多種形式在班級展示,可以舉辦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班級活動,如迎新春寫春聯寫福字,元宵節猜燈謎做花燈,端午節縫香包纏絲線包粽子,還可以邀請家長為學生舉辦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講座、報告等。教師要善于營造家校共育的和諧育人環境,發揮家校合力,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意義,體驗傳統節日習俗,感受傳統節日氛圍,通過親身參與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
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資源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依托本地傳統節日文化資源,可以使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更具地域特色。在很多傳統節日時節,街頭鬧市甚至社區都會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如春節期間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年貨,大街小巷的迎新年的歡快的音樂。有的地方還會舉辦廟會,很多住宅小區會在小區門口或者單元門口貼春聯掛彩燈,學生走出家門能夠體驗到濃濃的年味兒,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能夠激發學生留意傳統節日文化浸潤下的人們的生活樣貌。不少文化場館會在傳統節日之際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旅游景點也會推出一些相關的主題活動等,學校也可以提前聯系好相關文化場館工作人員,策劃研學活動,帶領學生深度體驗和感受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節日文化盛宴。
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重要途徑。中小學語文課對文化傳承起著關鍵的基礎性作用,要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孩子心田發芽①。語文教師要善于發現教材中的傳統節日文化元素,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之中,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來源,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熟悉傳統節日文化的習俗,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弘揚美德,塑造品質,培育精神,在繼承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注 釋:
①參見人民教育2021年05期 銳眼·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