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偉 高淑珍
蒙古族是一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民族。其歷史如果據民間傳說來推算,大約有三千年;而據現有可靠的歷史資料推算,蒙古族是在13世紀形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的,也即蒙古民族有可靠記載的歷史約800年。
蒙古民族在800年的發展歷史中,所使用的文字發生過多次變化,這在其他民族中極為罕見。而這些變化的原因,都非常特殊,值得深入研究。
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之初,并沒有文字,其記事所采取的方式據元代學者陶宗儀所言是比較原始的“刻木、結繩”[1],這與其他民族形成之初的情形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在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族崛起于世界的東方。游牧的蒙古族在持續不斷地征服過程中,也接觸到了許多生產方式、文明方式、文化傳統與蒙古族不同的民族,這使蒙古族自身也受到了極其強烈的影響。恩格斯曾說:“每一次由比較野蠻的民族所進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摧毀了大批的生產力。但是在長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后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語言(此處包括文字——引者)。”[2]隨著蒙古族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字符號的創制和使用就成了當務之急。對于當時文化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蒙古族而言,創制文字面臨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一種是自行研制,一種是從其他已有文字的民族借用。兩種方法比較而言,后者要簡單快捷得多,蒙古族所采取的也恰恰就是這后一種方法。蒙古族首先借用的是當時文化比較先進的畏兀爾族(今為維吾爾族)的文字。有關蒙古族借用畏兀爾族文字的歷史文獻記載有矛盾之處。據正史記載,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統率大軍消滅了乃蠻部。乃蠻部位于蒙古大草原與中亞草原的要沖,文化水平之高居當時蒙古各部之首。此時乃蠻部早已經借用畏兀爾文字了,成吉思汗滅亡該部時擒獲了為該部首領太陽汗掌管金印、錢糧的畏兀爾人塔塔統阿,在與他交談后“大悅,遂命教太子以畏兀字書國言。”[3]6431而南宋使臣趙琪嘉定十四年(1221年)出使蒙古所看見的卻是“并無文字,凡發命令,遣使往來,止是刻指以記之。”[4]兩者記載似乎存在十分明顯的矛盾。但是據考證,成吉思汗在1202年出征塔塔爾部時,曾口頭頒布“札撒”(成吉思汗的旨令都被尊稱為札撒,意為神圣的原則和不可逾越的法律法規),到1212年和1219年兩次蒙古各部大會上對扎撒進行了修改,并重新頒布。《世界征服者史》對新札撒更明確指出是用畏兀爾文字記載的[5]。
蒙古族在滅亡金、西夏的過程中,大量接觸到漢族和漢化程度很高的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的人民,在生產方式和文化上都受到很深的影響。部分有遠見的蒙古貴族也認識到:“夫爭國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若得其地而無民,其誰與居?今欲保守新附城堡,使百姓安業力農,蒙古人未之知也。”[3]13其中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貴族采用了契丹族儒士耶律楚材“守成者必用儒臣”[3]6474的建議,嚴令各地釋放在戰爭中被掠為奴隸的各族儒士,他本人也在王府中羅致了竇默、姚樞、王文統、郝經、許衡、趙璧等一大批著名儒士做幕僚。在這些儒士的積極影響下,忽必烈漸漸跳出了蒙古族奴隸主階級利益代表者的小圈子,成為懂得并能熟練使用“漢法”的封建統治者和蒙古族、漢族等各民族地主階級利益的總代表。在忽必烈的大力倡導支持下,大批蒙古貴族子弟開始師從趙璧等學者學習儒家經典并學習漢語漢字,在蒙古貴族中一時間掀起了學習、使用漢語漢字的熱潮。
不過這種局面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就因為政治上的原因發生了逆轉。1259年,蒙哥汗在四川合州釣魚城下戰死,忽必烈與幼弟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戰爭。在兩兄弟酣戰的1262年,被忽必烈所倚重并任命為江淮大都督的山東漢族軍閥李璮在濟南擁兵叛亂,嚴重威脅了忽必烈的后方安全,迫使忽必烈回軍平定叛亂。次年叛亂被徹底平定后,忽必烈不僅趁勢削奪了大批各族軍閥的特權,而且大力加強中央集權以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受到李璮叛亂事件的影響,忽必烈的思想漸趨保守,對漢族等民族產生了強烈的疑懼心理[6]。這種疑懼心理的直接表現之一,就是他決定請來自西藏的活佛八思巴來造“蒙古新字”。
蒙古族貴族請西藏喇嘛幫助創制文字在此之前也有過先例。據考證,在位時間極短的貴由汗(1246—1248年在位)就請西藏喇嘛班第達·恭噶·嘉勒燦(八思巴之叔)來造字[7]。字雖然造成,但因貴由汗早死而從未在蒙古族中正式使用過,因而也就沒有產生過什么影響。忽必烈在中統元年(1260年)敕封八思巴為國師,至元五年(1268年)命他創制“蒙古新字”。次年,八思巴按照藏文字母的形式造出了“蒙古新字”,忽必烈隨即詔令頒行全國。在詔書中忽必烈特別指出:“朕惟字以書言,言以紀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國家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兀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以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字浸興,因字書有闕,于一代制度,實為未備。幫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為蒙古字,譯寫一切文字,期于順言達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并用蒙古新字。”[3]6580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忽必烈內心的政治意圖。忽必烈不斷下詔,規定各省、部、臺諸印信及所頒布的公文一概用蒙古新字,其凡有奏目也都必須用蒙古新字;至元七年(1270年)又下詔命令各地設蒙古字學教授;至元九年(1272年)準和禮霍孫所奏設立蒙古字學,讓各民族官員的子弟入學以專門學習蒙古新字[8]。但歷史并沒有按照忽必烈的意愿發展,即使他借助了強大的政治壓力,用盡各種手段,蒙古新字也還是沒能像他預期的那樣在全國順利推行,即使在蒙古族民眾中也沒有多少人學習和使用。
藏文字母式的蒙古新字和畏兀爾文字母式的蒙古舊字同時在一個民族之中被使用著,這兩種文字就不可避免地在暗地里要產生激烈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在不長的時間內就顯示了出來——新字失敗,舊字勝利。這個結果其實早已經注定了。首先從語言關系上說,畏兀爾語和蒙古語同屬于阿爾泰語系,有一定的親緣關系,語音系統比較接近,都有大量的元音。而且這兩個民族由于長期經濟、文化的密切接觸,彼此的語言中漸漸有了大量的共同成分,13世紀的蒙古語中不但有大量從畏兀爾語中借用的實詞,還有大量的虛詞的借入。同時,畏兀爾字母有足夠的元音字母,正可以適合蒙古語的拼寫要求。而且畏兀爾字母本身的寫法也是比較簡單方便的。所以蒙古族借用畏兀爾族的文字符號也是順理成章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蒙古新字創制、頒行前,畏兀爾字母已經被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了,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先入為主”的優勢。藏文字母式的蒙古新字則沒有這么多的有利條件。所以盡管忽必烈煞費苦心極力推行蒙古新字,整個元代這種文字也只是局限于官方使用的狹小范圍之內,始終未能得到廣泛運用。元代滅亡后不久,蒙古新字失去了正式使用的場合,也就漸漸銷聲匿跡了,只是“從八思巴字演化而來的一種篆體符號系統作為藏文的轉寫符號,在喇嘛寺院中一直用到近代。”[9]與之相對的是,以畏兀爾文字為基礎創制的舊字卻一直盛行,特別是1307年蒙古族(或說畏兀爾族)語言文字學家卻吉敖斯爾又根據蒙古語的特點和長期使用中發現的問題對舊蒙古文字進行了改革,進一步完善了蒙古舊文字的體系,使之更加適應蒙古語,而且書寫形式更為簡明,易于學習掌握。經過長期實踐,蒙古舊文字徹底戰勝了蒙古新字,成為蒙古族約定俗成的文字,而且后來還被滿、錫伯等民族借用以記錄本民族的語言。
蒙古帝國全盛時曾地跨亞歐兩大洲,疆域非常遼闊,交通較為不便,這使蒙古語漸漸分化,并逐步形成了許多方言。在蒙古帝國崩潰后,蒙古語分化更為明顯,或者因民族融合發展成了新的獨立的民族語言,如現在阿富汗的莫戈勒語、俄羅斯的布里亞特語、卡爾梅克語,等等;或者成為蒙古方言,如現在的蒙古語的兩大方言:(一)現在的蒙古國的蒙古族語言,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語言;(二)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及青海省部分地區的蒙古語言。由于方言的分化的加劇,蒙古文字也產生了很大的分化。前述蒙古族兩大方言原先所使用的都是從畏兀爾字母借用并有所改進的“蒙古舊字”,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同種文字漸漸分化。在第一個方言區的地區形成了“察哈爾蒙古文字”,這個蒙古文字支系的形成以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時(1603—1634年在位)所譯成出版的《甘珠經》一百零八卷為標志,但其詳細的形成過程因史料嚴重匱乏已無法考證。第二個方言區所形成的是“托忒蒙古文字”,主要在衛拉特人和卡爾梅克人中使用,這一支系的文字是由衛拉特蒙古學者咱雅爾班第達在1648年結合衛拉特蒙古方言的特點對蒙古舊文字——回鶻式蒙古文進行改造后形成的[10]。但這兩種蒙古文字因為同出一源,從形式上仍然可以明顯地看出親緣關系。
察哈爾蒙古文字在使用了相當長的時期后,又發生了一次重大的分化。出現這種分化的背景是:中國近代自鴉片戰爭后多次遭到東、西方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武力入侵,邊疆地區不斷被列強蠶食鯨吞。原屬中國的外蒙古地區經過多次反復后逐步淪為沙皇俄國及其后繼者蘇聯的勢力范圍。在蘇聯時期,蘇聯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外蒙古的控制。1946年1月5日,在蘇聯的操縱下,外蒙古地區在一種非民主的氣氛中舉行了“全民公決”,外蒙古宣告脫離中國獨立,成立新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當時的中國國民黨中央政府在蘇聯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接受了這個結果[11]。而就在外蒙古宣告獨立前的1941年3月25日,受到蘇聯掌控的外蒙古部長會議和人民革命黨中央主席團“在聯席會議上討論了蒙古新字母的問題,決定把蒙古文字改用為俄文字母。”[12]考慮到蘇聯斯大林政府在1937年起就以法律的形式命令蘇聯境內各民族拋棄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而一律使用俄語、俄文,我們有理由認為在外蒙古地區也改用俄文只能是蘇聯國內政策的延伸而已。而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條中就有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在法律的有力保障下,中國境內的蒙古族各主要聚居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賽爾蒙古族自治縣等地,蒙古族人民都完整地保留并延續使用著本民族已有的語言文字。
歷史證明,蘇聯迫使外蒙古人民拋棄本民族文字,轉而使用俄文是一種沙文主義的作法。所以,俄文字母推行長期受到外蒙古民眾的抵制也是必然的。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曾經強大的蘇聯因多種復雜的國際國內原因而解體,原有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許多民族又開始進行恢復本民族原有文字的改革[13]。蒙古人民共和國1992年正式更名為“蒙古國”,廣大蒙古族群眾掀起了恢復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推動之下,蒙古國家小呼拉爾①在1992年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從1994年起,一切官方行文和出版物全部改用舊蒙文,也即察哈爾蒙古文,這是在政治、文化上要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并確保國家獨立所采取的重大措施。1995年,蒙古國政府又召開了一次例會,“決定加快實施蒙古文字改革工作的步伐,并成立了以科教部部長為首的領導組織委員會負責實施有關改革計劃的事宜。”但因為種種原因該決議未能得到很好實施。1995年,蒙古大呼拉爾審議通過《蒙古文字國家綱要》,確定為期十年的恢復使用蒙古文字的規劃[14]。雖然這個規劃時至今日并沒有完全實現,但它顯示了蒙古國政府恢復舊有文字和固有文化傳統的決心。到2018年“接近50%的蒙古人已經開始能夠書寫或認識基本的老蒙文,而且這樣的狀況正呈年輕化趨勢,新一代的蒙古孩子對老蒙文的認知程度要好于上一代。”[15]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老蒙文取代俄文字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在語言文字研究中,各民族之間文字的借用問題一直受到重視,但有關民族文字借用中,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的影響力,以及文字借用中所存在的技術與非技術問題等,都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結論。歷史上蒙古族多次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可以被視為研究不同民族間文字借用問題的典型代表。對蒙古文字源流的詳盡考證,有利于揭示民族間文字借用的機制,為我們今后的民族文字規范應用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當然,這種考證所得到的結果可能會不僅僅局限于文字學本身,它必將帶給我們其他方面的更多和更深的思考。
注 釋:
①小呼拉爾:呼拉爾在蒙語中是“會議”的意思,蒙古國家大呼拉爾即蒙古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行使立法權。小呼拉爾是大呼拉爾的常設機構,相當常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