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一、教材內容分析
《打電話》這一課使用的素材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熟悉,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學生對此的探究有濃厚興趣。“打電話”這一問題正是為學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間。學生嘗試尋求“答案”時,沒有簡單地應用本身已知的信息,也沒有直接能用的公式和方法。雖然并非所有學生最終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但他們都能盡自己的能力“走”得更遠。可見,《打電話》很有讓學生去研究的價值。
二、學情分析
《打電話》這一課安排在五年級下冊,從生活經驗看,大多數學生有過打電話通知多個人的生活經歷。因此,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足夠支持完成這次任務。其次,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參與完成本次任務雖然涉及到計算、畫圖表達等知識,但均為較簡單的計算與表達。從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教材已有安排相關優化思想的學習。由此可看出,“打電話”問題適合五年級學生來研究。
三、教學目標
1.創設學生熟悉的“打電話”生活情境,指導學生用畫圖、列表格等方式,找到“打電話”的最優方案,經歷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的實踐活動。2.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經歷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設計思路、制訂簡單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用畫圖、列表格等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體會數形結合、推理、優化、模型等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尋找最優方案,體驗優化思想的優越性;發現規律并能運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情景研究
生活中常常會有一些突發事件,需要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用電話通知有關人員到場。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打電話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打電話)。
提出問題:2021年1月14日,我市橋頭鎮發現1例無癥狀感染者。為了遏制疫情的傳播,相關部門立即開展大規模的核酸檢測排查工作,醫院負責人需要盡快通知正在休假的15名醫護人員馬上趕回醫院協助核酸檢測排查工作。如果用打電話的方式,每分鐘可以通知1人。
師:通過閱讀,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設:生1:通知15人需要多少分鐘?
生2:通知15人最快幾分鐘能完成?
師: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提取信息)生:
通知的人數:15人。
通知的方式:打電話。
通知1人的時間:1分鐘。
通知的要求:盡快。
師:如果我是負責人,我一個一個地打電話,逐一地通知,需要多少分鐘呢?(15分鐘)你們覺得這樣的通知方式可以嗎?為什么?
預設:生:這樣需要15分鐘,太慢了。
設計意圖:改編了教材,沒有用課本的教材,目的是用一個更加緊急的案例來引入,表達出更加緊急的狀態,讓學生得知事情的緊急性,需要更短的時間來處理。課堂中,先讓學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這里有必要引導學生說出兩大種方法:平均分組和不平均分組。從平均分組到不平均分組有一個思維跨度,有時學生是不敢想或不會去想。在教學中很有必要鍛煉學生的這種發散思維,這也是為下一步的優化方案作鋪墊。所以要讓學生知道,在想辦法時,要大膽地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我們才能從眾多的方法中選出最好的方法。
(二)探討最優方案
設計方案:你們能否幫助醫院負責人設計省時的打電話方案呢?請看要求。
師:請幫助醫院負責人設計節省時間的打電話方案。
1.獨立思考
要求:(1)怎樣通知才能節省時間;(2)把想法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可以畫圖、列表格、文字敘述等);(3)計算出所用的時間。
2.學生匯報
這個方案為什么能比逐一通知更省時?
3.還有更省時的嗎?
4.小組討論,發現最優方案
觀察比較:是不是分的組越多,所用時間就越少?
5.再次設計方案
6.畫示意圖表示規律
(1)認真觀察示意圖,找規律;(2)小結規律:第幾分鐘,就用幾個2相乘,然后減1。
設計意圖: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展示、交流匯報作品,教師適當引導,使學生經歷最優方案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
(三)應用規律,拓展延伸
1.根據規律,應用規律
(1)5分鐘可以通知多少人?(2)通知50人,最少需要多少分鐘?6分鐘最多可以通知多少名醫護人員?(3)如果繼續這樣往下通知,8分鐘會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消息?(4)30分鐘后,會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消息呢?
設計意圖: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鞏固建模,進一步體會優化思想。
2.回顧過程
剛才,我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打電話,所用的時間從15分鐘到7分鐘到4分鐘。這樣一個時間減少的過程就是優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發現了神奇的倍增現象。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倍增現象。
3.認識“倍增現象”
(1)神奇的折紙:觀看視頻(體驗倍增的神奇);(2)生活中的倍增現象:浮萍的生長(課件演示)。
湖面上飄來一棵浮萍,第二天變成兩棵,第三天變成4棵,第四天8棵,第五天16棵,第六天32棵,第七天64棵……繼續往下生長,22天后就鋪滿了整個池塘。
提問:第(? ?)天的時候浮萍長滿了池塘的一半呢?
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親身感受,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同時,以身邊事例的形式設計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課堂小結
大自然是神奇的,數學知識也是神奇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善于觀察與思考,用優化的思想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習與生活變得輕松而快樂。
板書設計:
打電話
提出問題:通知15人最快需要幾分鐘?
1.制訂方案
2.
3.倍增現象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