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堅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學校對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視度逐漸變高,也將其作為教學重點之一。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教學方式的合理性是不可或缺的,且要堅持以優秀傳統文化來引導學生拓展其閱讀量。閱讀教學是當下逐漸被教師應用的方式之一,增加閱讀量在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同時也能提升其學習能力。因此,本文對當下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進行分析并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對于學生而言,在語文學科中閱讀也存在難度,部分學生一遇到閱讀便會降低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或者只會將文章讀個大概。所以,學校應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促使其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對傳統文化的閱讀中深化對民族精神的認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當下學校的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師對教學方式的選擇考慮不足,導致學生的閱讀練習處于無效狀態,結果則是學習效果的不理想,出現有的教師與學生都對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活動的畏難情緒,甚至出現學生厭倦閱讀的問題。且受應試教育影響,有的學校逐漸忽略閱讀教學,直接導致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習效率較低,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生看到文章無法深入地對其進行閱讀理解,而對閱讀內容的選擇上,只局限于課本,學生的閱讀量無法得到更好的拓展,也便不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甚至有的學生看到大篇幅的文字呈現便出現畏難情緒,或者有的學生讀到一半就不再繼續閱讀文章。這自然無法更加深入地鍛煉學生的個人能力。中華傳統文化歷經上下五千年,積淀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其的忽略,會導致學生的傳統文化內涵不足,也不具備足夠的傳統文化素養。由于小學教材里的知識還有一定的缺乏,使教師無法進行合理且有效的教學,課堂質量也無法提高,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無法得到較好的培養。
二、小學閱讀教學的意義
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可以不斷增加其閱讀體驗,還可以讓學生能掌握文中的關鍵詞,并對其進行深入了解。教師在進行語文學科教學時,能通過閱讀消除學生在課堂上因為聽課而產生的疲倦感,還能讓學生將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進行有效結合,拓展其閱讀量。其次,進行文章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究閱讀素材中的各種使用手法,從而能更進一步了解文章結構與文章內容;可以讓學生創設一個閱讀情景,將自身代入情景中,從而提升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感悟能力及想象力;可以讓學生在豐富的閱讀材料中將自身的視野向外拓展,從文中了解到不同的傳統文化,豐富自己文化內涵的同時可以感悟出文章所表達的更深刻的內涵,其中,包括愛國之情、思鄉之情,還能從素材中感受到人物身上具備的情操,進一步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閱讀便是使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部分,如果僅是靠教師在課堂進行閱讀教學,那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生的閱讀體驗相比較而言也會比較差。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同時,對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文章賞析能力和語言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創新閱讀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閱讀方式的單一這一問題,要進行不斷總結與反思。在傳統教學中,小學對于語文學科的重點內容過于重視。對此,教師應給予一定的引導,因為學生如只重視所謂的重點內容,便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產生一定的阻礙,并且使學生在認知傳統文化過程中的思維能力無法得到更好地發展。所以,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使教學過程不再單一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閱讀前可以先讓學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并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創新思想對文章內容進行優化,可適當參考課外相關素材,從而提升閱讀的質量。例如,小學四年級上冊中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這一課中,教師便可以讓學生領悟詩中富含的情感,然后,從其中的表現手法與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可以提問學生在詩中作者表達的是否僅僅只是“離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從而讓學生能更好地將自己代入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了解到傳統古詩詞文化,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以深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知。如此一來,學生便具備了自主閱讀能力,便能輕松且富有感情地閱讀,使學生提升自身閱讀水平的同時還增強其語言能力。
(二)提升教師創新能力
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而言是提升學習興趣的重點之一,學生看到教師打的高分,便會增強其上進心。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打分機制進行教學,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增強。教師的創新精神直接影響著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并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與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對自己的不足進行修改補充。例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教師可以將《清平樂》這首歌曲與詞相結合,讓學生清楚了解文章閱讀的抑揚頓挫。教師應當先給學生講解一下文章的背景故事,讓學生完善對文章情感的把握。有了明確的感情定向,便能提升閱讀文章的語感,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學生代入文章中體會其中的真情流露,從而能更好地進行閱讀。最后,當學生完成閱讀后,運用打分的方式提出閱讀的不足。如,有學生能極好地進行閱讀,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鼓勵并將其作為模范,讓其與班里其他學生分享如何提高閱讀能力。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提高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
(三)課堂閱讀與課外拓展有效結合
閱讀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小學的閱讀中不能缺少對課外知識的拓展。對此,應將閱讀與課外素材進行有效的結合,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知識面,重視學生課堂外的閱讀教學,利用生活中源源不斷的素材來提升學生自身的語言能力,讓學生情感地將“素材庫”中的素材詮釋在素材閱讀上,從而提升閱讀能力與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下冊的《己亥雜詩》時,這篇文章能很好地將閱讀與傳統文化進行緊密結合,首先可以讓學生對詩句進行深層分析,在學生分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及時將疑惑點提出。教師在學生分析之后補充其不足。學生努力分析,得出結果,從而能了解作者在辭官離京后,對于國家出現的困難仍心存掛念,希望自身可以被破格重用,為國效忠,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如此便能使學生完成整篇文章的有效閱讀。最后借助課外素材完成對文章的拓展,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完善對文章的看法。由此可見,課外拓展素材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應重視自身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創新;要將生活與閱讀進行有效結合,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促使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進一步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創新能力及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巧妙滲透探析[J].文理導航(下旬),2021(12):42-43.
[2]呂曉花.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0):51-52.
[3]王雅琪,高海玲.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6):111-112.
責任編輯? 潘綺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