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蓮
【摘要】“雙減”政策是緩解家長和師生對教育領域焦慮情緒的有效手段,更是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作出的重要決策。為了確保“雙減”政策落地見效,要基于現狀,找準“小切口”、打好“組合拳”,助力“減負提質”下的課堂變革。
【關鍵詞】雙減;減負提質;課堂變革
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聚焦義務教育階段存在的短視化、功利化、學生作業負擔重等突出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雙減”工作進行全面部署。這是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的關鍵一招,也是緩解家長和師生對教育領域焦慮情緒的有效手段,更是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作出的重要決策。
一、“減負提質”兩手抓,打好“雙減”課堂變革“引導拳”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題、主旨和主線。“雙減”減的是學業負擔,課堂效能要做加法,“減負提質”要從課堂變革入手,從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方式變革、教學評價創新入手,不斷構建注重思維過程、以能力立意的課堂。
課堂教學改革需抓準四個關鍵詞:確定目標(明確兩維目標);找準核心(找準核心任務);開放設問(提開放式問題);深度對話(揭示本質內涵),在課堂上要做實“目標導向、問題導學、深度對話、精講精練、四個當堂”。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以“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教學重點),解釋‘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教學難點)。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并體會王戎的人物品質。”為目標導向,使用課前、課中、課后都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的動態方法來進行教學。
課前,通過猜人物快速帶學生讀懂課題并了解“人物+事件命名方式”,說明今日課堂重點是學習古文故事,并通過問題導學,激發學生閱讀文章尋找答案的興趣。
課中,通過“朗讀大闖關”“角色代入”“小組合作”等方式不斷對學生進行設問,實施和學生的深度對話,巧設當堂練習,當堂校對,答疑解惑,不斷進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并使用簡潔、結構清晰的板書貫穿整個課堂,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指向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培養。課堂最后10分鐘,總結課文,復述課文,并對學生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
課后,拓展延伸,閱讀故事《王戎觀虎》,讓學生借助注釋復述大致文意,概括對王戎的印象,充分發揮頭腦風暴,培養學生信息捕獲、信息篩選、信息分析和信息總結的能力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最后,推薦課后閱讀《世說新語》,讓學生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發現更多這樣聰慧的孩子,如,楊氏之子、《陳太丘與友期》中的陳元方,讓學生在課后閱讀的過程中體味篇章頁所說的“時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感受文學經典的魅力。
本節課通過“建立關系—提出問題—嘗試探究—展示分享—共同概括—問題延伸”五個教學步驟,嚴格落實基于“大問題”教學課堂實施,并在課堂中真正落實了“四個當堂”,即當堂作業、當堂校對、當堂訂正、當堂解惑。把學生容易犯錯的重要知識點篩選出來,抓住核心問題,放在課堂上進行深入透徹的思考、分析、解惑,使40分鐘的課堂更加高效。
圍繞課堂教學改革的四個關鍵詞,我校探索出以學生活動、合作、分享為顯性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提煉并實踐了“三維四環”課堂教學新范式,通過“問題引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改革,“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提高課堂效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作業巧設計,打好學生課后作業“減負拳”
1.踐行“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雙軌并行模式
作業設計要兼顧知識強化、能力提升及綜合探究三個關鍵詞。知識強化:對所學知識進行強化訓練或知識點的串聯,形成知識儲備或知識體系;能力提升:注重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和形成,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綜合探究:發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探索“基礎作業+創新作業”雙軌并行模式,促進作業減負增效,作業在精不在多,做到巧練不苦練。其中,以書面作業為主的基礎作業精煉,以鞏固知識為主;創新作業巧練,以發展廣性,促進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整合能力、培育創新思維為主。
(1)基礎性作業設計:立足基礎,以鞏固當天學習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主,語數英的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在20分鐘以內,其它學科的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在15分鐘以內。教師登錄深圳教育云資源庫下載《作業設計樣例》,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和學校作業素材庫,“取材烹飪”,針對學生需求制作不同的作業“菜肴”。
(2)拓展性作業設計:分為知識強化、能力提升和綜合探究三個層次。采用“1+X”,1是指選擇一個源自課堂的生長點,可能是一個觀點、知識點、方法點、體驗點、興趣點,但必須是基礎。X是指與生長點相匹配,促進學生綜合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拓展性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選擇,從而得到發展和提升。
除了學科作業外,每周還要布置一定量的閱讀作業、家務勞動和體育鍛煉作業。這些都納入到拓展性作業之列。如,可以玩魔方、水培蔬菜、塑料瓶再利用……
為了保障“雙減”長效化,在加強作業設計、布置的同時,我們還不斷建構作業綠色指標多元評價體系,并定期對作業實施情況進行督查、評比、反饋、整改。
2.布置多樣化、趣味性的作業
作業設計要多樣化,具有趣味性,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將作業融于游戲、繪畫、制作、表演之中,要多設計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發揮學生想象力的作業。可以布置手工作業,說說制作過程,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一年級學生還可以做識字小報,從海報、廣告單,以及從商品的包裝紙上選擇認識的漢字剪下來貼在手抄報上,制作一張識字小報。學生在學完了《坐井觀天》一文后,設計這樣的作業: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請你把青蛙看到的世界畫下來。布置這樣的作業,學生用心想象和體會,不僅深化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繪畫能力。學習了《酸的和甜的》《從現在開始》等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后,讓學生先分角色朗讀課文,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演一演,將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可以激發學習興趣,鞏固課文內容。
三、家校共育,打好減負提效“賦能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的力量,是走好“雙減”最后一公里,最強有力的援手。“雙減”政策落地,很多人認為“拼爹”時代正式到來了,但“拼爹”拼的不是家長的學歷、財力,而是家庭教育的觀念、素養和維護親子關系的能力。所以,一線教師應該多和家長溝通,建立家校共育體系,為“減負提效”打好“賦能拳”。
家庭教育的實質是生活教育,核心是讓孩子成人。首先要培養孩子學會做人,再是學會生活,然后是學會學習。“雙減”政策的實施,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學習壓力減輕了,但對學生管理責任加重了。為了減輕家長的后顧之憂,提升其育兒經驗,教師可以成立家長課堂、家長學堂、家校教育交流平臺和學生學習共同體平臺。
家長課堂,即邀請有某方面家庭教育經驗的家長,或有某方面特長的家長來班級宣講。家長學堂即邀請有專長的教師給家長授課。依托企業微信成立家校教育交流平臺,主要是讓家長和教師共同探討: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如,作業要按時、保質、保量、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如,安排一些家務勞動和一些動手操作的體驗式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家長和教師一起溝通,培養學生怎么復習?怎么糾錯?怎么總結、歸納等一些專業性的學習問題。教師按優生—中等生—學困生的搭配形式,組成了班級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了學習共同體交流平臺。教師按“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原則,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內充當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如,相互檢查作業是否按時完成,相互幫助完成學習任務,相互監督學習習慣培養。
“雙減”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深入研究“雙減”政策、廣泛宣傳、扎實推進、打好“雙減”政策落地實施“組合拳”,進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責任,密切家校溝通,創新協同方式,持續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從而不斷構筑全員參與推動“雙減”工作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責任編輯? 劉?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