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要】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教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所達到的一種較高水平的狀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是未來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現代化不僅是媒體設備和技術的現代化,還是面向人人,實現人人發展的現代化。在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將“教書”與“育人”貫穿教育的始終,堅定教育理想,學習現代教育科學理念,塑造現代化人格,用實際行動踐行終身學習,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
【關鍵詞】教書育人;教育現代化;終身學習
一、立德樹人與教書育人緊密結合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兒童與青少年階段是人一生中的關鍵期,道德體系在這一階段開始形成發展。小學階段的道德教育決定了學生人生路上的成長方向。教師教會學生科學文化知識,運用各項技能的同時,如果不能在學生成長道路上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即使學生的知識儲備再豐富,也無法為社會作出貢獻。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轉型,信息時代網絡中信息泛濫,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道德取向和行為發展。教師將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實踐活動帶進課堂的同時,也要讓“德”在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與時俱進,遵循教學規律,研究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持之以恒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情懷在每位師生心中扎根、在實際行動之中體現,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建設現代社會主義教育強國作貢獻。
二、堅定教書育人的理想信念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師范大學時,提出“四有”好教師的標準: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一名優秀的教師,心中始終不忘肩上擔負的國家使命和對社會的責任。教師要強化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只有教師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思想和情感上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明確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培育什么人”,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激勵學生熱愛祖國、愛黨、愛人民。從育人的角度看,教師的工作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和生命,也就是塑造人,教師又應該是品性之師。一位責任感、使命感和信念感缺乏的教師,很難在學生成長路上產生好的影響;對“教書育人”缺乏敬畏之心、熱愛之情,職業倦怠感便隨之而來。一位優秀的教師能夠用自己炙熱的理想信念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在教育現代化教育目標實現的路上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以生為本,現代教育中的平等對話
近年來,各界不斷強調在教育過程要以生為本,課堂中學生作為主體,教師發揮引導作用。素質教育以來,提倡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以生為本”,是在課堂中師生交流互動的舞臺。例如,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把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這種“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對課文內涵的把握也會變得思維僵化、千篇一律。事實上,每位學生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知識儲備不同,對課文的理解也絕不可能相同。這正是師生間進行平等對話、思維相互啟發的好機會。教師與學生一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共同接受熏陶感染,最后得出結論讓學生能有更深的體會。“授之以漁”,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允許學生對文本中思想內涵、文本價值進行有個性化的解讀。當然,要有界限,正如賴瑞云教授所點明的“要引導學生找到一千個哈姆雷特中的‘最哈姆雷特者’”。對話作為一種創造的過程,激而不急,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耐心、信心來傾聽、等待,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使每個學生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同時,在班級生活中,尊重個體間的差異性,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探究的意識、形成小組合作的好風氣,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優良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創新育人方式,提升科學文化素養
開展“教書育人”工作,現代化教師要有“變”的思維,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努力爭當現代化教育建設的“弄潮兒”。如,可以在傳統文化課堂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優質的素材,許多學校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加入了國學知識,開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講座,舉辦了中華詩詞大會活動等。國學課的開展,利用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開展以《三字經》《論語》等為主題的課程教學,使得知識和品德的教育統一連貫。信息的現代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每周班會課,開展各種特色主題的班會活動,通過視頻、案例、多媒體演示等豐富直觀的教學方法感染學生。
五、教書育人提升自我修養下的終身學習
在當今信息化教育的時代下,教師要善于整合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資源,要融合不同學科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綜合各個領域的優勢培育完整的人。同時,要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個體持保持理解、尊重、包容的開放態度,與人工智能相伴共舞。這都需要堅持不懈地刻苦鉆研和學習。楊樹雨在學習《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實施案》時指出:全民終身學習使人得到全面發展是我國教育目標的最高境界。黨中央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教育要為全民終身學習創造條件,教師要以身作則,實現師生、家校的“全時化”互動,帶動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區積極參與終身學習,使得人們在終身學習理念中得到成長,豐富生活,習得智慧,收獲人生幸福,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
教育現代化過程中,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和教師也即將面臨新的挑戰,也需要廣大教師立足自己的教育實踐,在黨的十九大繪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的指引下,朝著“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奮進,做一名新時代中國教育下的創新型教師,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心教書育人,做一名合格的現代化教師,為繼承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國實現教育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4.
[2]楊樹雨.中國教育現代化促建學習大國——學習《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實施案》的思考[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9(4):12-15.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