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人民法院報評選出的2021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發布。“人臉識別第一案”位列其中,這是個人信息司法保護的典范。人臉識別的執法和司法案件未來肯定還會出現,個人生物信息的保護甚至公共安全保護任重道遠。
案件回放
2021年4月9日,“人臉識別第一案”在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迎來二審判決。從判決結果來看,維持了一審對郭兵合同利益損失的認定和賠償金額的確定,以及要求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當初所采集拍攝的面部照片。同時,增判了一項,要求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當時采集的郭兵的指紋識別信息。郭兵的其他訴訟請求被駁回。
原告獲賠仍上訴
這場引發全國關注的糾紛發端于2019年。當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暢游365天”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與妻子留存了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并錄入指紋、拍照。后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客戶入園方式從指紋識別調整為人臉識別,并更換了店堂告示。
2019年7月、10月,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兩次向郭兵發送短信,通知年卡入園識別系統更換事宜,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將無法正常入園。此后,雙方就入園方式、退卡等相關事宜協商未果,郭兵遂提起訴訟,要求確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短信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并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違約且存在欺詐行為為由要求賠償年卡卡費、交通費,刪除個人信息等。
2019年10月,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立案。2020年11月,富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征信息;駁回郭兵提出的確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短信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等其他訴訟請求。雙方不服,均上訴。
要求被告刪除指紋識別信息
2020年12月11日,杭州中院立案受理該案,并于同年12月29日公開開庭審理。
2021年4月9日,杭州中院就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服務合同糾紛二審案件,依法公開宣判。
杭州中院經審理認為,生物識別信息作為敏感的個人信息,深度體現自然人的生理和行為特征,具備較強的人格屬性,一旦被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可能導致個人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不測危害,更應謹慎處理和嚴格保護。
根據本案主要爭議焦點,結合查明事實,二審認為郭兵在知悉指紋識別店堂告示內容的情況下,權衡后自主作出辦理年卡的決定并提供相關個人信息,指紋識別店堂告示對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具有約束力,而人臉識別店堂告示并非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之間的合同條款,對郭兵不發生效力。
郭兵辦理指紋識別年卡時選擇權并未受到限制或侵害,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行為亦不構成欺詐,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單方變更入園方式構成違約。現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欲利用收集的照片擴大信息處理范圍,超出事前收集目的,表明其存在侵害郭兵面部特征信息之人格利益的可能與危險,應當刪除郭兵辦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征信息。鑒于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停止使用指紋識別閘機,致使原約定的入園服務方式無法實現,故二審在原判決的基礎上增判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指紋識別信息。
二審為終審判決。
說法
被收集人臉信息,如何維權?
人臉信息屬于個人獨有的生物識別信息,目前已經成為很多用戶的支付密碼、賬號密碼等,由于用戶無法更改自己的人臉信息,一旦泄露,將嚴重威脅用戶的財產安全、隱私安全等。
我國現行法律對于個人信息有明確的保護要求。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就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刑法也規定,不經同意而非法獲取,或者將合法取得的個人信息出售或提供給第三方,此類行為均涉嫌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個人信息安全規范明確規定,人臉信息屬于生物識別信息,也屬于個人敏感信息,收集個人信息時應獲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授權同意。個人信息保護法更是明確授權網信辦制訂專門的人臉識別個人信息保護規則和標準。
只不過,由于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的快速推廣和廣泛使用,很多人對身邊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往往沒有重視,甚至習以為常。同時,不少企業和部門,也以追求效率為第一目標,有意或無意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典型的如各地售樓處裝的攝像頭。“人臉識別第一案”的判決告訴我們,可以勇敢地向人臉識別說“不”。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集人臉信息,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個人訴訟途徑:被收集人臉信息的人如果自身的權益確實受到侵害,提起訴訟是沒有問題的。但現在主要問題在于如何證明他們(被收集人臉信息的人)是受侵害者,或受侵權者。因為消費者可能連是否去過門店的證據都沒有留下,導致維權在舉證方面會存在非常大的麻煩。
集體訴訟途徑:即使是受侵害群體較大,但由于我國訴訟法相關規定,都是針對個人提起訴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群體起訴也只能通過代表人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糾紛,但代表人訴訟的前提仍然是以個人名義來提起訴訟。所以集體訴訟,或者個人訴訟,都會存在舉證難的問題。
身處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威脅越來越大,我們需提升個人信息的自我保護意識。在生活、工作中,應盡量避免向他人提供非必要的個人信息。如果發現個人隱私受到侵犯,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或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