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廳廳 黃慶華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但農業資源稟賦的差異性,決定了中國不同區域的差異化農業發展道路,“人多地少”“山多地少”等山地區域的多元性,也決定了山地區域農業現代化的非常規路徑,其面臨的發展瓶頸與現實難題,亟待“五類資本”協同發力,高質量助推山地農業現代化發展。
提升“制度資本”供給的效率度
制度資本被理解為有利于促進農業交易市場容量最大化和農業經濟深化的制度。一是涉農政策設計與安排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要跟上山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機制銜接與聯動的指向性與操作性要跟上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前進步伐,措施配套與保障的具體性與持續性要跟上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利益方向。二是正確分析當前山區“三農”發展形勢,在全面分析梳理現有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的基礎上,著眼山地農業現代化關鍵領域,加強產業布局與主導產業、主導產業與園區規劃之間的銜接,確保重點領域規劃目標的實現和規劃的連續性、有效性。三是強化行政引導、政策支持、服務保障和差異化發展,發揮好為政府引導與服務的作用與功能,健全各保障要素有效銜接的體制機制,構建“政府部門發動、龍頭企業驅動、關聯企業帶動、產業集群聯動、服務組織推動”的山地農業現代化制度聯結模式,營造好政策集成、政策吸引、政策咨詢、政策運用的“上層環境”。
增強“物質資本”生產的粘合度
物質資本被理解為一定時期內貨幣投入后轉化的農業生產資料,包括用來生產其他支撐農業發展的消費品或資本品等。堅持推動物質投入現代化和生化技術現代化相結合,才能使得山地傳統農業逐步向山地現代化農業轉變,增強物質資本的生產與再生產能力。一是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裝備、科技創新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配套體系,加大山地適用農用機械研發力度,試點推進山地“宜機化”土地整治及設施配套工作。二是應用農業生化技術促進良種推廣,生產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實現高土地產出率、高勞動生產率、高投入產出率的集約經營。三是結合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科學研判農業生產資料的有效供給與市場需求關系,改善農業基礎條件以提高抗御風險能力,加強農業市場體系和產業化組織的建設,使基礎設施配套、生產要素配置、土地整理實施等,更好適應山地農業現代化需求。
涵養“人力資本”支撐的受益度
人力資本被理解為“三農”工作隊伍依靠所掌握的技術、經驗等在農業經濟活動中獲得收益的能力。山地農業現代化的順利推進,最關鍵的因素仍然是人才,亟需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人才隊伍。一是通過情懷感召、政策吸引、事業凝聚,“在地”與“外引”培育一批愿意扎根鄉村、服務農業、帶動農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建立健全有文化、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及農業人才隊伍體系,引領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二是將解決“人”的問題納入政府部門重要議事日程,樹立“前期靠政策、中期靠投入、長期靠體制、總體靠人才”的人才戰略思想觀念,找準村級農業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與人才隊伍的關系,破解農村富余勞動力“老、弱、病、殘”支撐無力的困境。三是建設高校“教育智庫共同體”,服務山地農業現代化,多渠道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各關鍵領域亟需高端科技研發人才、產業專技實用人才、綜合管理人才等難題,多渠道解決政策咨詢、法務咨詢、項目咨詢等需求。
適配“金融資本”扶持的投入度
金融資本被理解為扶持“三農”發展的貨幣、金融工具或金融資產等。要踐行“為農服務”的宗旨,量體裁衣持續深化農村金融的機制改革,因地制宜加大縣域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實打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貴”“貸款繁”等難題。一是整合資源,吸引資本,健全投入激勵機制,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入山地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二是拓寬渠道,轉化資本,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信用合作運行模式以增強授信能力,引導金融機構通過“三權”抵押、小額信用貸款、擔保貸款等途徑,推動農村資源轉變為發展資本。三是創新思維,運用資本,加大金融信貸服務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傾斜,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切實降低貸款利率和擔保費用,滿足多元化主體的金融需求。
強化“社會資本”服務的規范度
社會資本被理解為服務于“三農”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組織、社會網絡、社會規范等無形資本。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在小農戶和現代化農業有機銜接過程中發揮重要的橋梁作用,激發小農戶生產經營積極性與創造性,構建完善現代山地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一是探索創建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全環節全過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平臺,積極創新服務模式與組織形式,創新“資+服、技+服、物+服、網+服、人+服”模式,增強服務能力,切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程化、精準化、個性化指導服務。二是完善配套農村公共資源配置與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服務資源整合、達到供需有效對接,促進支農資源集約、節約、高效、綜合、持續利用,切實推動管理服務便捷化、農業信息智能化、物流網絡體系化、全程服務社會化。三是努力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部門、廣大服務主體和從業人員的履職能力與工作水平,多層次、多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式、現代式的宣傳平臺與傳播渠道,分區域、分行業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介活動,為高質量推動山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黃廳廳系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銅仁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黃慶華系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