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繩、立定跳遠、實心球……校園體育考試專項成績提升找我們。”這是重慶一家連鎖體育培訓中心針對中考體育培訓設置的招生標語。
隨著中考體育提分逐漸成為一個趨勢,課外體育培訓機構的說辭日益挑動家長的神經,此類培訓眼下正成為培訓行業中迅速發展的一部分。家長給孩子報一兩門體育培訓課程的現象,已相當普遍。
然而,課外體育培訓處于“半野生”狀態,在一些地方幾乎沒有開設門檻,“草臺班子”不在少數,場地簡陋、教練缺乏經驗和系統訓練,課程設計不標準、不科學,給學生帶來健康和安全隱患。
專家表示,對體育培訓亟須加強監管,家長也應避免“急功近利”,樹立正確的育人觀。
課外體育培訓項目向小學延伸
寒假來臨,重慶多家體育培訓機構給出高額的“團隊報名優惠”,以此吸引中小學生家長的關注。中小學生家長出于“未雨綢繆”的考慮,也紛紛選擇到校外培訓機構進行體育專項訓練。
李女士的兒子今年剛上初一,每周六她都會陪兒子一起去渝北體育館待上半天,羽毛球、網球、乒乓球……各類運動技能都粗略掌握一些。
她告訴記者,目前初中生家長能像自己一樣騰出半天時間陪孩子泡運動場館的人很少,“現在快40歲了,每天逼自己跑步、鍛煉,累得不行。但我想讓孩子從現在就鍛煉起來,萬一正好遇上中考體育提分,也能充分應對。”
“‘雙減’后,孩子們的運動時間多了起來。”李女士表示,周圍很多家長選擇在寒暑假給孩子報跳繩、立定跳遠、實心球等中考專項課程。
家住渝北區中央公園的楊女士說,校門口有個有趣的改變:以前放學接孩子時,遇見的大多是發語數外等主課培訓傳單的人,最近課外體育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逐漸增多。
為了跟上這股體育“東風”,楊女士也給讀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報了跳繩班和游泳課。
“跳繩是為中考作準備,游泳課是為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提高身體素質。”楊女士解釋。
而記者在位于江北區的一家綜合性運動場館看到,無論是室外的足球運動場地,還是場館內的羽毛球、籃球、乒乓球、搏擊等場地,都有青少年訓練“專區”。記者隨機同6位帶孩子前來訓練的家長交談得知,其中4名孩子是小學生。
不少家長表示,現在學校對孩子體育鍛煉要求很嚴格,老師經常在班級群里督促鍛煉,“為了孩子的健康,以及提前備戰中考體育項目,班里不少孩子都在上課外體育培訓班。”
專項教練一個月“速成”
在籃球訓練區,一群孩子正在教練帶領下進行運球、投籃練習。
工作人員表示,籃球、游泳、跳繩都是比較熱門的培訓課程,除了多人班,還有一對一的私教“精品課”。多人班一般按照季度或半年收費,平均下來每節課在百元以內;私教課偏貴,多為7至10節課起報,單次費用在200至300元不等。
不過,課外體育培訓市場火熱的背后,從業者素質及監管體系也面臨考驗。
記者在網上搜索“少兒健身教練培訓”,結果顯示有上百家培訓機構,且大多標注著“0基礎也能學,簽訂就業協議”“1-3月課程,初中以上學歷”“月薪過萬,頒發國內外認可學歷證書”等詞條。
記者以咨詢少兒健身教練培訓事宜為由,隨機聯系了其中一家教練培訓機構。
在記者表明自己初中肄業、沒有任何從業經驗后,工作人員推薦了為期一個月的高級課程:學費1.2萬元,包含4周的專項課程學習,學完專業技能后頒發證書,并且可以推薦到少兒體育培訓相關的運動場館及專項運動館應聘。
當記者對價格表示猶豫后,工作人員隨即介紹了學費為7800元的課程,但課程時長為3個月。
對此,重慶一家連鎖體育培訓機構負責人稱:“正規體育培訓機構聘用的教練大多數畢業于體育院校。然而課外體育培訓市場近兩年才起步,從業者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一些體育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放低教練準入門檻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教練僅僅是體育愛好者。”
體育培訓亟待加強監管
近年來,少兒因運動突發的嚴重傷害事件層出不窮,卻未能引起“求分心切”的家長重視,課外體育培訓市場熱度不減反增。
市人大代表、黔江區民族中學校長萬玉平表示,課外體育培訓大多帶有明顯的應試性質,眾多家長青睞課外體育培訓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分數刺激,另一方面卻是在提高文化課成績的同時,導致孩子日常鍛煉“欠賬”。
2021年9月,重慶市教委發布了《重慶市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舉措》和《重慶市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若干舉措》,對重慶市各學校的體育和美育教學,就開展頻率、課程設置、辦學條件等分別作出要求。
萬玉平告訴記者,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目前該校主要通過體育課、30分鐘的大課間操、每周開展兩課時體育延時服務等,對學生進行核心體能訓練和專項訓練,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提高學生體考技能,“目前80%學生的體育分值都能達到40分以上。”
即使學校對學生身體素質逐漸重視,依然有部分學生選擇到課外體育培訓機構進行針對性訓練。
“我在調研走訪中了解到,部分課外體育培訓機構經營資質審批程序不符合規范,教學場地狹窄、教學設施老化,消防安全設施欠缺;部分教練專業水平不高、責任心不強,學生入學不要求體檢,容易導致特異體質學生在高強度鍛煉中發生意外。”萬玉平表示,應盡快對體育培訓機構準入、教練資質等進行規范監管,把更多關注點放在青少年運動習慣的培養以及提高學校的重視程度上。
對于市場監管方面,有專家表示,監管并非靠體育行政部門“一己之力”能完成的,還需要其他行政部門以及相關社會團體協同。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更要倡導全社會進一步提升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正確認識,讓體育鍛煉成為孩子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環節。
所幸,“野生”體育培訓市場亂象,也在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近日,國家體育總局印發《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進一步完善課外體育培訓治理,促進體育培訓市場形成良好生態、健康有序發展,其主體包括: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體育培訓機構、體育運動學校、學校體育社團等。
該規范指出,用于開展課外體育培訓的體育場地應符合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的相關規則,培訓場地和設施符合安全、質檢、消防、衛生、環保等標準;體育器材應符合國家相關產品標準。開展高危體育項目的課外體育培訓,體育場地應符合國家規定的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相關體育設施符合國家標準。
這些具體的規定,為課外體育培訓行業規范化運營提供了詳細的操作指南,設定了一定的準入門檻,也為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各方利益。
鏈接
北京建立市場“黑白名單”
此前,北京市體育局發布《關于做好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摸清底數,加強對屬地體育培訓機構的指導與服務,建立體育培訓市場“黑白名單”。
《通知》要求,北京市各區體育部門要對屬地各類體育培訓機構全面摸底,建立臺賬清單,進一步明確監管責任;要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對從事體育培訓服務的證照資質全面核查,對無照機構開展專項整治,嚴禁無照機構從事體育培訓服務,2021年年底前實現無照體育培訓機構清零;要督促持照體育培訓機構嚴格落實國家和北京市有關體育培訓規定,主動提升培訓服務質量,為學校體育服務做好對接推薦。各級體育總會要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作用,加強對所屬各級單項體育社會組織協會從事體育培訓服務的管理與規范引導。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