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澎 孫榮敏
(柳州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廣西 柳州 545616)
當前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方面,尤其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是研究的熱點。高層次創新人才在行業企業、事業單位、科研團體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團隊的骨干、先鋒、核心和領軍人物,對單位和團隊發展起到了決定性和關鍵性的作用。
項目組認為創新人才分為4個等級:具有完成課程任務能力的普通(一般)創新人才,具有完成課外專業科技創新活動任務能力的突出(優秀)創新人才,具有承擔創新項目和管理創新團隊能力的高層次(卓越)創新人才,具有帶動行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頂尖(拔尖)創新人才,數量類似金字塔由下至上逐漸減少的形式,因此能夠這種接受高層次培養的學生是少數。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主要是采用精英式教育。這些被培養的人才是有著對創新事業強烈的激情、創新未來崇高的理想、創新成果殷切的期待、創新成功迫切的渴望、創新實踐十足的干勁,能經受得住各方面的壓力、打擊和考驗。
何為高層次創新人才?課題組認為,高層次創新人才是相對的,是較比其他層次人才而言的,也可以稱為卓越型人才,高層次創新人才在項目和團隊中應有以下幾個特質:具備完整的創新人格[1]、端正的創新態度、時刻的創新意識、活躍的創新思維、扎實的專業知識、系統的創新理論、豐富的創新經驗、寬廣的國際視野、全盤的大局觀念和良好的溝通技巧,較強的資源發掘、獲取、利用、整合和協調等能力,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道德,能夠承擔復雜工程項目的解決方案制定和分析、制定安排和計劃、參與具體設計和實施等任務,并能夠完成團隊帶領、建設、管理、團結和發展等工作。
2005年的“錢學森之問”引起教育界廣泛關注[2],問題直指當前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再結合新時期社會發展和新一代學生特點,最終從學生身上體現出了無杰出人才這一問題,主要原因學校和學生兩個方面來看。
培養方案無法私人定制。當前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深度大眾化階段,人才培養方案針對主要大眾人群,而絕大部分學生以就業為目的,因此人才培養方案所設置的人才培養目標、畢業指標要求、課程體系、政策導向等主要是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一般創新人才,因此難以滿足向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不會根據個人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課堂教學無法因材施教。傳統課堂采用班級教學,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相關創新內容教學較少,同時課堂“一刀切”式的授課也不能滿足人才個性化培養,也只能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為準繩,無法設置更高要求以滿足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另外,各門課程“各自為政”現象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很難系統化和全面化。
教學資源無法應有盡有。創新人才在第二課堂培養需要多種多樣教學資源,首先活動機會和名額有限,其次創新合作伙伴有限,再次創新導師數量、時間和精力有限,最后創新活動設施和場地有限。隨著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所需資源種類愈來愈多,龐雜的資源投入大、維護難、教學經濟性不高,因而放棄建設,師生在其中也很難放開手腳大有作為。當前,資源不足是掣肘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
政策引導無法動人心弦。參與競賽獲獎有一定的獎勵,但對于廣大師生來說微乎其微,尤其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雖然學校設置了創新學分,但大部分學生參與學術講座即可修滿,只有較少部分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另外,每年創新活動宣傳和組織并沒有擺到突出的位置,學生會和社團活動興起甚至將競賽活動邊緣化。
培養體系無法盡善盡美。大部分高校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止步于突出層次,對于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沒有完整的培養體系,對以上提出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方方面面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培養,原因或者資源不夠,或者方法不對,或是意識不足,無論什么原因,都使得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不系統、不充分、不全面、不完整、不高質、不高效。
學業規劃沒有宏圖大略。對于一般大學生,剛剛入學不知如何規劃四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學習生活,沒有做好大學學業規劃的能力,對大學紛繁復雜的信息沒有辨別方法,對自己未來發展方向并不清晰,對創新人才沒有概念,獲取信息的主觀能動性不強,向創新人才方向靠攏意愿不強烈。即使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利用資源提升自己不充分,對自身需求和創新能力完善不是完全清楚。
專業理想沒有高瞻遠矚。學生進入專業學習后多以完成學業為目標,對知識不以長期應用為目標而學習,對成績得過且過,導致課程學一門丟一門,主動尋找知識應用環境的意愿不強烈,參與學科競賽只為獲得榮譽湊夠學分態度不在少數,創新知識現用現學,沒有儲備意識,這種專業理想的短視普遍存在,沒有給成為高層次創新人才打好基礎。
成才之路沒有堅定意志。參與創新活動后的學生其創新能力較為出眾,從一般創新人才中脫穎而出,而在向著高層次創新人才邁進的時候,要主持項目管理、作品創新、技術摸索、團隊管理、物資采購、加工制作等眾多方面工作,要承擔重要的責任、頂住多重的壓力、牽扯更多的精力、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多半人起初就望而卻步,也有人半途中折戟沉沙,最后成功人數十之一二。
對于以上學校和學生問題來說,是固有的“硬傷”,無法自我“修復”,最多只能小步修改,但不可能根除其弊病。本著“以人為本”人才培養理念,學生的問題也需要學校想方設法地處理,因此,學校要承擔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的重大任務,走出困境,開拓未來。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高校從人才培養方案、課堂教學改革、方針政策導向、培養陣地遷移、教育思路轉變、資源建設配置、教師施展空間、組織管理創新等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與重構,在盡可能波動小、投入少、效果好的前提下構建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讓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四方面受益。
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與創新內容深度融合。學生專業知識、技術和操作等相關教學內容與創新內容結合教學,考核多采用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強的題目,課程彼此銜接的同時將創新內容同步銜接,課程體系明線突出專業能力培養,暗線突出創新能力培養。同時增加創新學分比例,開設專業創新課程。
政策制定引導和鼓勵師生創新活動力度加大。制定相應政策引導學生不斷參與到創新活動中,多方面制度聯動,從學生內心和內在兩方面驅動,同時推出相應的獎勵和鼓勵政策并減少煩瑣程序,基于教師充分的自由度,讓指導教師放開手腳指導學生。另外,建立可持續改進的反饋制度,并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師生的創新活動。
建設師資隊伍并鼓勵教師探索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式。聚攏指導教師并制定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鼓勵指導教師建設學生創新團隊,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
項目組以柳州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本校”“本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研究對象開展多年實踐,持續進行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改進課程體系,重構了創新人才培養平臺,結合校院2級制度,不斷深化本院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人才培養方案中以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并行,主干課程皆有理論和實踐,促使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創新中,有清晰的創新課程體系脈絡,在專創結合的前提下充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設置了2個學分的創新學分,需要學生參加課外創新活動,同時課設機械創新設計理論課32學時2學分及機械創新實訓實踐課2周2學分,開設跨專業選修課TRIZ理論與創新方法理論課32學時2學分,形成個人學業外驅動。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系統的教授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創新方法、創新工具、創新評價、創新成果、創新實踐等全面的知識、技術、能力和素質。
鼓勵政策方面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創新活動,本校有創新獎學金、創新團隊榮譽、科技創新達人等評選制度,本院學生評優、評先、入黨方面優先考查參與創新活動效果和經歷,形成個人理想內驅動。同時校院二級聯動推出科技文化節、機械制圖競賽定期特色活動制度,提供給學生競賽機會和學院選拔人才的機會,建立競賽組織管理制度,對應國賽和省賽設置校賽,充分給予學生項目開展和團隊管理的實踐鍛煉機會。學院牽頭學校支持建設了學生創新活動空間,內含活動場地及加工設備,同時還提供會議室和路演室,學院提供創新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硬件保障。學校和學院為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和創新項目提供專項資金支持,為學生提供活動經費。
指導教師方面成立了指導教師團隊,各指導教師成立個人工作室,建設各自學生創新隊伍,將創導師工作室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采用“導師制”規劃和指導學生專業發展和創新人才成長目標,采用“現代師徒制”在大創項目中培養和鍛煉不同年級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采用“工作室制”在學科競賽中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技術、創新手段、創新實踐和創新經驗,“三制”融合模式及創新平臺構成了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必備要素。
項目組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已畢業2016、2017級學生約20人,至少10人對標達到高層次創新人才標注成才率50%以上,其余學生能力出眾。畢業生中,在校入黨5人、獲國家獎學金2人、獲省級獎學金3人,全體獲創新獎學金,6人參加學科獲國家級獎項,全體獲省部級獎項平均每人3項,主持和參與省部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平均1.5項/人,參與企業橫向課題8人,參與并獲專利平均2項/人,畢業后考取研究生2人,進入地方國企和高企就業負責技術工作50%以上。本項目教師工作室學生創新團隊在校生2018、2019、2020級約20人,目前獲省部級競賽獎項平均3項/人,校級競賽2項/人,大學生創新項目國家級1項,參與省部級項2項/人,校級項目2項/人,參與并獲專利1項/人。
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是高校重要的研究任務之一,在隨著新時代、新狀況、新變化而需要不斷地研究,高層次創新人才是少數群體,是突出創新人才的出口,同時也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入口,承上啟下。課題組研究高校人才培養的“通病”,而這些“通病”是不可根治的“頑疾”,這就需要從課堂系統外引入解決辦法,通過制度引導、創新團隊建設、導師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等舉措成功彌補了傳統課堂的不足,高質量地培養出高層次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