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杰邱廷艷于鳳艷
(1.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赤峰 024000;2.喀喇沁旗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喀喇沁旗 024400; 3.松山區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目前,農民在防治蔬菜病蟲害的過程中,主要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由于長期、大量、單一使用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生態環境受到影響,農產品質量下降,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是一種物理誘控技術,旨在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保護有益生物,為生產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供試材料:PS-15Ⅱ頻振式殺蟲燈(河南省湯陰縣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供試作物:架豆角;白菜、甘藍等。
試驗設在松山區上官地鎮和喀喇沁旗王爺府鎮的露地蔬菜田。松山區上官地鎮試驗地褐壤土,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為2.24,pH值為7.1左右;地勢平坦,保肥保水性好;蔬菜面積267hm2,其中架豆角20hm2。喀喇沁旗王爺府鎮試驗地土壤類型為栗褐土,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有機質含量2.04,pH值為7.6;蔬菜面積16hm2,主要品種有甘藍、白菜。
處理1:架豆角田,安裝4盞頻振式殺蟲燈,安裝高度距離地面分別為80cm、100cm、120cm、150cm,按“一”字型順序排列,燈間距為120m。以不安裝殺蟲燈的田塊作對照。試驗區外其它地塊,另選26.7hm2為示范田,沿田邊安裝8盞頻振式殺蟲燈,調查田間小菜蛾蟲口密度及施藥情況。
處理2:白菜、甘藍田,頻振式殺蟲燈設4個安裝高度,分別為70cm、80cm、100cm、120cm,共安裝8盞燈。
以不安裝殺蟲燈的田塊作對照。
處理1:試驗從6月1日—7月10日開燈時間共40d,其中無雨27d,有雨13d。每天觀察記錄每盞殺蟲燈誘蟲數量,并進行分類統計。
處理2:于7月20—25日,每天調查1次,共調查6次。對每盞燈的誘蟲數量、種類及安燈區田間小菜蛾蟲口密度進行調查,記錄調查結果。根據誘殺效果確定最佳安裝高度,并根據安燈區小菜蛾蟲口密度確定有效控制半徑和最佳控制面積。
試驗期間調查殺蟲燈所誘昆蟲種類、數量、燈控半徑;不同時段、不同安裝高度誘蟲情況;安燈區與無燈區田間小菜蛾蟲口密度及防治用藥情況。對誘殺的昆蟲進行分類與數據統計。
在松山區上官地鎮試驗田,試驗期間4盞燈共誘到7個目19個科60多種害蟲。有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同翅目、纓翅目、半翅目、直翅目7個目,其中,以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3個目昆蟲最多;鱗翅目32種,以螟蛾科、菜蛾科、夜蛾科為主;鞘翅目19種,以馬鈴薯金龜子、葉甲為主;雙翅目6種,以蠅類為主。4盞燈誘殺害蟲總數為7910頭,其中鱗翅目4271頭,占54%,鞘翅目1961頭,占24.8%,雙翅目972頭,占12.3%,其它害蟲706頭,占8.9%。
其中已鑒定的昆蟲種類有:鱗翅目,螟蛾科、菜蛾科、夜蛾科、天蛾科、燈蛾科;鞘翅目,金龜總科、葉甲科、芫青科、象甲科、瓢蟲科;雙翅目,潛蠅科、花蠅科、種蠅科、癭科、眼蕈蚊科;直翅目:螻蛄科;同翅目,蟬科;纓翅目,大墳科。

表1 3個時間段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昆蟲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不同的月份,誘蟲種類和數量有明顯差別,6月1日—7月10日4盞燈誘蟲總數7910頭,6月1—20日,4盞燈誘蟲總數1180頭,主要以草地螟為主,數量約占73.7%,6月21—30日,誘蟲總數2620頭,誘殺的害蟲種類增加,以甲蟲,蠅類居多,7月1—10日,誘蟲總數4110頭,誘蟲種類和數量均增加,誘殺的害蟲馬鈴薯金龜子、小菜蛾、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的數量增加;每天夜間不同時段誘蟲數量有明顯差異,20∶00—24∶00誘殺蟲量最大,誘殺蟲量占誘殺總數的90%以上,其中,20∶00—22∶00誘殺量占60%~70%,22∶00—24∶00誘殺量在20%~30%,24∶00以后誘殺量非常小。

表2 頻振式殺蟲燈4種安裝高度誘蟲情況
經調查,誘到的益蟲有食蚜蠅、草蛉、蜜蜂、瓢蟲、步甲等,從表2可知,共誘到益蟲175頭,占誘蟲數量的2.16%,益害比為1∶45.2。4個不同的安裝高度,所誘到的益蟲數量無明顯差別,所誘益蟲對頻振式殺蟲燈不敏感。由此看出,頻振式殺蟲燈對天敵的安全性比較高。
殺蟲燈安裝高度為80cm時,誘殺的害蟲總數為1848頭;高度為100cm時,誘殺的害蟲總數為2205頭;高度為120cm時,誘殺的害蟲總數為2114頭;高度為150cm時,誘殺的害蟲總數為1743頭。
頻振式殺蟲燈用于架豆角田時,掛燈高度為100~120cm時誘蟲數量較多,高度為80cm、150cm時誘蟲數量少。
誘殺的害蟲種類、數量最多的是鱗翅目害蟲,其次為鞘翅目害蟲。
調查對象為小菜蛾。在松山區上官地鎮示范田,對小菜蛾的蟲口密度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均未施藥的情況下,有燈田百株有小菜蛾幼蟲約為192頭,無燈田百株有小菜蛾幼蟲680頭,蟲口密度下降71.8%。
在示范田,6月1日—7月10日,有燈田施用農藥3次,無燈田施藥6次,用藥次數減少50%,在此前提下,對示范田應用頻振式殺蟲燈誘蟲效果進行了調查。
在示范田選擇了4盞燈進行調查統計,經調查,誘蟲種類、數量及蟲量消漲與試驗區4盞燈基本一致;田間小菜蛾蟲口密度與試驗田基本一致。

表3 不同掛燈高度誘蟲情況

表4 安燈區小菜蛾蟲口密度調查
從田間調查結果看,頻振式殺蟲燈在甘藍、白菜田上應用,5d共誘殺害蟲25296頭,誘殺益蟲532頭,誘到的益蟲主要有草蛉、瓢蟲等,益害比為1∶47.5。
安燈高度80cm時,誘蟲數量最多,誘到的昆蟲以鱗翅目昆蟲小菜蛾為主,5d誘蟲總量達9005頭。
從表4可知,殺蟲燈下在地面1m以內蟲口密度較大,防效差;燈下地面在距離殺蟲燈0~1.5m處幼蟲數量較多,平均每株幼蟲數量6.13頭;10~30m防蟲效果最好,平均每株幼蟲數量不足3頭,30~50m平均每株幼蟲數5頭以上,防治效果降低。燈控區(半徑70m)內小菜蛾蟲口密度明顯小于對照田,燈控區小菜蛾蟲口密度下降82.7%。
甘藍整個生育期燈區比非燈區少用藥4次,每次噴藥成本平均2.8元,燈控區減少化學農藥費用11.2元,扣除使用殺蟲燈費用6.22元·667m-2,節省費用4.98元·667m-2。減少了化學農藥施藥次數和施藥量,節省了成本。
通過在松山區上官地鎮及喀喇沁旗王爺府鎮兩地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頻振式殺蟲燈可誘殺7個目19個科60多種害蟲,誘蟲譜廣、誘蟲量大,對蔬菜主要害蟲種類均有誘殺效果,對蔬菜鱗翅目害蟲誘殺效果尤其顯著。有益昆蟲如食蚜蠅、寄生蜂、草蛉、瓢蟲等對頻振式殺蟲燈不敏感;經松山區、喀喇沁旗兩地試驗調查,益害比平均為1∶45.7。兩地調查小菜蛾蟲口密度分別下降71.2%、82.7%,掛燈區成蟲及幼蟲量數量明顯降低。減少了施藥次數,有效保護了天敵,維護生物的多樣性,有利于保護田間生態平衡。
頻振式殺蟲燈用于架豆角等高稈作物田時,最佳掛燈高度為100~120cm;用于白菜、甘藍等葉菜類蔬菜田時,最佳掛燈高度為80cm,燈控半徑在1.5~70m。
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防治蔬菜田害蟲,誘蟲種類多,數量大,田間卵量和蟲口數量明顯降低,防治效果與高文琦、王凱學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1-3]。在松山區上官地鎮的試驗田,4盞殺蟲燈40d共誘殺害蟲7910頭、益蟲175頭,所誘益蟲主要有步甲、草蛉、食蚜蠅、瓢蟲、寄生蜂等,益害比為1∶45.2,害蟲占誘蟲量的97.8%,益蟲占誘蟲量的2.2%。因此,所誘益蟲對頻振式殺蟲燈不敏感,頻振式殺蟲燈選用了避開天敵昆蟲趨性的光源和波長,對天敵的安全性比較高。與徐文蘭、郭金濤等人的試驗結果一致[4,5]。
頻振式殺蟲燈也有其局限性,頻振式殺蟲燈在白菜、甘藍田應用時,燈下地面0~1.5m半徑內,幼蟲數量較多,平均每株幼蟲數量6.13頭,應用效果較差,說明成蟲到燈下落卵量較多,需注意及時采用綜合防治。PS-15Ⅱ型頻振式殺蟲燈使用時需要拉電線,還涉及燈的維修及電費等,單靠農民一家一戶力量難以推廣使用,適用于用電方便、集中連片、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蔬菜生產基地推廣使用[6]。頻振式殺蟲燈對趨光性害蟲防治效果好,對白天活動的害蟲、非趨光性害蟲的誘殺效果較差[7,8]。因此使用頻振式殺蟲燈防治蔬菜田害蟲時,結合其它防控措施進行綜合防治才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