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萍 李強
(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構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藍圖,并強調了鄉村振興戰略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總抓手作用。服務“三農”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黨中央于2019年出臺《鄉村振興戰略(2018—2022)》規劃,明確指出農村金融發展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改革,現已成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為農村地區提供了多樣性的金融服務,未來也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但我國村鎮銀行在提升整體發展質量上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村鎮銀行如何抓住各項機遇改善經營問題并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成為我國村鎮銀行首要考慮的問題。
村鎮銀行在國內成立15a來,在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供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緩解了農戶和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但與其它扶持農業的銀行相比,如農村商業銀行、農業銀行,村鎮銀行不僅規模小、起步晚,還面臨著許多影響其正常經營的問題。
截至2019年末,我國共組建了1637家村鎮銀行,縣域覆蓋率達70%,但是從區域發展來看,村鎮銀行在全國各地區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從東部到西部依次遞減。發達的東部地區村鎮銀行的數量最多,占比高達46%,中部地區的村鎮銀行數量占比不足30%,而對農村金融需求旺盛的西部地區組建的村鎮銀行數量偏少,僅占全國總量的12%。隨著“西部崛起”戰略的深入推進,正穩步發展的中西部地區對村鎮銀行的需求較高,但總體占比達不到東部地區現有的比例,可見實際組建的效果并不理想。
村鎮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當地的農戶和小微企業,在禁止跨區域運營的制度下只能將資金運用在當地。對于欠發達地區的村鎮銀行來說,資金的來源和運用都非常受限于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村鎮銀行面臨著資金來源渠道狹窄、農村地區金融資源分散、農戶收入不穩定等情況,因此吸收的資金數額小,但是交易頻率較高;而且,村鎮銀行資金的運用方式也很受限,主要用于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和小微企業運營,這類客戶的征信資料不完整,缺乏有效抵押物,且農戶的貸款帶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貸款的數額也不大。資金的雄厚程度決定了銀行能夠發放的貸款規模,在經營成本較高的情況下,村鎮銀行能夠用來放貸的資金較少,整體獲利水平和同地區的農商行、農信社比起來較差。
村鎮銀行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僅決定了其網點數量少且規模較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在人員配置方面的效能。地理條件不優越影響了人才引進的力度,有可能面臨核心競爭力方面的人才缺失,也容易加強網點在職人員的流動性;從我國村鎮銀行歷年的招聘情況來看,各網點招聘的員工數量較少,主要強調求職者對當地的熟悉程度而非高學歷文憑,一些部門的崗前培訓工作也比較簡單草率,不注重員工的技能提升培訓,導致員工在為客戶服務時表現出效率低下、服務水平差、金融素養低等現象。
鄉村振興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已經在國內多個地區開展了實踐探索工作,圍繞著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也為村鎮銀行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機遇和挑戰。
2.1.1 政策機遇
自從2008年我國第1家村鎮銀行在四川注冊成立以來,全國各地區積極展開村鎮銀行籌備組建工作,在這十多年間,國家相關部門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村鎮銀行發展,同時放寬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門檻。為增強村鎮銀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中國銀保監會于2019年發布了《關于推進村鎮銀行堅守定位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能力的通知》,督促村鎮銀行堅守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2020年1月國務院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指出,要繼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支持鄉村振興項目落地實施。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發展,相關部門對村鎮銀行的政策側重點也有一定的改變,從最初的鼓勵式運作轉變為目前的規范式運營,進一步強調村鎮銀行在鄉村振興中的助推器地位。
2.1.2 市場機遇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背景下,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力不斷增強,中小微企業的經營規模也有所擴大,巨大的市場機遇為村鎮銀行擴大經營規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人民銀行和有關部門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通過靈活運用差別化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補充抵押貸款等工具,積極引導村鎮銀行業務創新,同時結合宏觀審慎評估參數的動態調整,引導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加大扶持力度;伴隨著鄉村振興產業的發展,農村地區的創新創業力度持續增強,村鎮銀行的客戶綜合素質水平也將得到不斷的提高,客戶的交易規模也逐步擴大,進而激發了村鎮銀行主動服務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大幅度提升村鎮銀行的市場效率。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帶動下,大批返鄉農民在當地開展創業活動,對于村鎮銀行而言,客戶的服務需求和資金結構的變化會帶來金融需求的提高。根據我國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農村參加創業的有810萬人,增長率超過15%,創業潮的興起帶動了全國各地村鎮銀行經營模式的改革。
2.1.3 環境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給村鎮銀行帶來的環境機遇主要體現在社會文化環境和技術環境方面。從社會文化環境的角度,鄉村振興改變了當地農民和小微企業的生產理念,通過各種文化宣傳活動提高了農戶的綜合素質,對市場信息變化接受能力強的農戶和經營主體會改變對村鎮銀行的看法,進而激發了各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的積極性,當市場交易達到規模效應后,村鎮銀行的經營成本隨之下降。從技術環境的角度,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在與金融行業融合,助力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引導“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發展,十九大報告也對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做了技術方面的規劃,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急需借助主發起行的資金資源與成熟的網絡科技平臺合作,培育金融競爭長期優勢,發揮好鄉村振興建設生力軍的作用。
2.2.1 傳統風險管理受到沖擊
村鎮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主要是存貸業務,中間業務發展速度比較緩慢,風險管理能力較差,在客戶規模適中的情況下能維持原有的規模發展。但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當地的經濟發展動力被極大地調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觀光山莊等現代化農業方式開始大量興起,這些項目的資金需求量大且周期長,對村鎮銀行傳統的風險控制管理提出了挑戰,如果沒有政府財力的支持,僅依靠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的參與,不僅難以提供匹配度強的創新性產品和服務,也會增加村鎮銀行的風險管理成本,導致其參與鄉村振興項目的積極性不高。
2.2.2 逐利性與市場定位矛盾加深
村鎮銀行作為營利性金融機構,首要目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與市場上的大多數企業一樣,具有逐利性和自營性,而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必須要堅守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金融血液。由此,村鎮銀行的盈利性目標與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產生了矛盾,盲目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會導致村鎮銀行的業務與發展農村的目標偏離,而單純以農村地區的業務活動為利潤來源會引發高昂的經營成本和低下的經營效率,村鎮銀行必須要協調二者之間的沖突,確保自身可持續發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地區的發展潛力更大、發展機會也更多,對金融服務和資金的需求也越大,但是各種項目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后期維護更新會給村鎮銀行的盈利帶來不確定性,進而加深了村鎮銀行盈利性目標與支農支小市場定位的矛盾。
2.2.3 信用風險評估難度大
信用風險指的是借款人不履行還款約定,導致銀行資金無法全部或部分收回的一種風險。任何一家銀行只要開展貸款業務就會面臨信用風險,但是村鎮銀行貸款的對象決定了其面臨的信用風險更高。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由于農村地區的產業集群單一、人才引進不足等問題,導致大部分地區的鄉村振興發展框架和制度設計不夠全面,村鎮銀行的信用風險評估難度較大。農戶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需要資金支持,但是大多數當地農戶在向村鎮銀行申請貸款時都缺乏足值的抵押物,而且對征信記錄的了解甚少,履約還款意識不強,一些現代化項目如農莊、農業生態園等對資金的占有時間較長,也極容易因為經營不善而拖欠貸款;小微企業在發展鄉村振興中表現出的積極性較強,但其本身存在規模小、內部結構不完善、風險意識和履約意識都不強等問題,因此很容易面臨企業老板“跑路”而收不回貸款的風險。
發展農村金融市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村鎮銀行作為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供給者,有必要提升自身發展質量來促進當地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村鎮銀行的高質量發展可以從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和構建信用評級機制等方面進行。
村鎮銀行要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首先必須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通過持續監督資產質量、定期開展職員培訓、完善貸后追蹤體系等途徑來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3.1.1 持續監督資產質量
為了提高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加快推進普惠金融發展,人民銀行對村鎮銀行設立了較低的準入門檻,同時為了督促村鎮銀行堅守定位,還放寬了村鎮銀行在存款準備金率等方面的要求,但是村鎮銀行仍要受到來自監管機構、股東銀行、客戶等方面的監督,尤其是資產、流動性、不良貸款率等指標。因此,為了控制經營成本,提高經營透明度,降低關聯交易,村鎮銀行需要持續監督自身的資產質量,在經營過程中保持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并定期公布經營報告,構建緊密的長期客戶關系,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3.1.2 定期開展職員培訓
完善的村鎮銀行治理結構還需要配備專業的人才隊伍。人才戰略作為村鎮銀行維持穩健運營的重要政策,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競爭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村鎮銀行大多位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不僅知名度不及大型商業銀行,在人才吸引力方面也沒有競爭優勢。為了提高銀行職員的金融營銷素質,提升鄉村振興戰略服務水平,村鎮銀行應該定期開展員工技能培訓,股東銀行的員工培訓工作應與下控的村鎮銀行保持一致,對于新招聘的員工更是要從企業文化、戰略定位、核心競爭力等方面進行培訓,同時著重培養風險控制和管理方面的優秀人才。
3.1.3 完善貸后追蹤體系
貸后追蹤是指村鎮銀行發放貸款后,要對借款人執行借款合同的情況和經營情況進行追蹤調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一些建設期較長的項目如現代農業山莊、觀光旅游等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村鎮銀行對其進行放貸有較好的利潤空間,也有助于提升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水平,但這些項目受客戶資產規模、收入情況、經營能力的制約,也存在著一定的信用風險。因此,村鎮銀行要完善貸后追蹤體系,配備專業的信貸員對客戶的貸款項目及時追蹤,檢查借款人的履約情況,如果發現借款人將借款額私用他處,信貸員要及時與所任職的村鎮銀行報告。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同時存在著經營周期長、利潤低的特點,為了促進農村地區金融活動的順利高效開展,政府需要加大對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的政策扶持力度。當地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激發村鎮銀行參與農村地區金融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鼓勵村鎮銀行提高多樣性、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緩解村鎮銀行資金緊張的局面,充分發揮金融杠桿作用,解決村鎮銀行經營風險高、盈利低的現狀;政府可以通過立法保障村鎮銀行的合法權益,促進村鎮銀行在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村鎮銀行成立前,中小微企業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治理結構不完善、違約風險高等問題難以滿足融資需求,村鎮銀行組建后,中小微企業成為村鎮銀行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村鎮銀行的長期客戶源,以上問題的風險自然就轉移給了村鎮銀行。因此,村鎮銀行需要大力開展人才引進策略,并主動建立完善的中小微企業信用評級制度。相關工作人員在對貸款申請人進行評級時必須要做到2點:評級人員不得與被評級單位產生直接利益來往,確保評級結果的公平、公正與公開;工作人員在對申請人進行貸前調查、貸中審查和貸后監督的時候,評級人員也要及時調整申請人的信用積分,確保評級結果的準確性和實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