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霞冉文生楊文娟李茜
(1.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壁壘的加劇,人們對于食品的追求已經由食品數量轉變為食品質量,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保證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食品檢驗機構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技術保障機構,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9年3月26日國務院第42次常務會議表決并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國令第721號),條例提出“四個最嚴”的剛性要求,即“最嚴謹標準、最嚴格監管、最嚴厲處罰、最嚴肅問責”,以確保我國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1]。在此背景之下,國家對食品檢驗機構的監管在政策上、管理上和監管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食品檢驗機構的自身風險管理能力亟待改善和提升。李琰歆等將實驗室質量管理中的風險管理與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相結合,形成HACCP計劃表,防范了檢測結果偏離的風險[2]。承海等基于熵權的模糊綜合分析方法評價農產品農藥殘留安全風險,探索食品安全風險識別和綜合評價新路徑[3]。過去學者主要基于食品檢驗過程和安全控制化解食品檢驗結構風險,從食品檢驗機構運營發展的宏觀視角與檢驗過程的微觀視角研究還較少,本文將二者統一在一個框架內,運用Bow-tie模型構建食品檢驗機構主要風險管理的防控體系。
食品檢驗機構組織機構分為2部分,檢驗檢測部門和支持性服務部門,檢驗檢測部門負責檢驗檢測結果的形成過程,支持服務部門負責保障檢驗檢測工作的順利進行,組織機構圖如圖1所示。
食品檢驗機構工作流程主要過程包括客戶委托(政府委托)→采樣/抽樣→客服部接樣→委派任務→樣本制備→樣品檢測→報告編制→審核批準→報告簽發并存檔→異議的受理→調查處理→結果無誤通知客戶(結果有誤樣品復測→留樣→樣品制備→……)。通過這一系列的檢驗過程,保證檢測過程的精確性和科學性,檢測工作流程圖如圖2所示。

圖1 組織機構圖

圖2 檢測工作流程圖
近年來,國家對食品檢驗機構的監督檢查工作越來越嚴格,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2019年度國家級資質認定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情況的通告》,發現檢驗機構存在超出資質認定證書規定的檢驗檢測能力范圍,擅自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結果;未按照規定分包;出具的檢驗檢測數據、結果失實;未按照規定管理保存原始記錄等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發布的《關于開展2020年度檢驗檢測機構聯合監督抽查工作的通知新市監認〔2020〕88號》,發現檢驗機構存在未經檢驗檢測,直接出具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篡改、編造檢驗檢測數據、結果;超出資質認定證書規定的檢驗檢測能力范圍,擅自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結果;檢驗檢測結果與原始數據不一致,且無法溯源;漏檢關鍵項目、干擾檢測過程或者改動關鍵項目的檢測方法,造成檢驗檢測數據或者結果錯誤;替換、調換應當被檢驗檢測的對象;接受影響檢驗檢測公正性的資助或者存在影響檢驗檢測公正性行為;未按照規定辦理標準、授權簽字人變更等問題。
結合國家近年來對檢驗機構的重點檢查內容及其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以及食品檢驗機構的特征,本文將食品檢驗機構的風險來源歸納為2個方面,即檢驗檢測過程中的風險,支持檢驗檢測方面發生的風險。本文假設食品檢驗機構風險來源于宏觀和微觀方面,預設宏觀方面的風險主要來自影響檢驗檢測結果的支持保障方面,包括管理體系運行方面風險,財務方面風險,客戶和市場競爭方面風險,檢驗資質方面風險,環境安全方面風險,設備、試劑、耗材、標準物質等方面存在的6大風險類型;微觀方面的風險主要來自檢驗檢測過程的整體流程,包括合同評審中存在的風險,抽樣、樣品流轉、樣品存儲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檢測樣品分包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檢驗檢測及數據匯總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出具檢驗檢測報告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信息安全與保密過程中存在的6大風險類型[4]。
本文應用風險矩陣法,該方法是一種半定量分析方法,通過對風險發生的概率大小和危害程度進行量化打分,進而評估風險的等級。本文主要通過對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風險發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進行量化打分,以此評估各個類別的風險等級[5]。對風險發生概率大小和危害程度分別進行賦值,如表1所示。

表1 分值賦值表
利用風險矩陣的思想,按照風險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大小進行分數賦值,即數值越大,得分越大的原則,在0~5間計分,將風險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數值相乘,得到該風險項的風險等級,如表2所示。

表2 風險標準表
評級標準的制定是風險評價模型的基礎和前提。為科學辨識、把握風險管理類型的風險水平,并進行有效的政策干預,結合風險評價結果,運用李克特5級量表法將風險評價指數劃分為5個等級,評價標準如表3所示。

表3 風險評價標準
運用風險矩陣法對食品檢驗機構的風險項打分評價,得出風險等級,按照風險等級對風險進行排序,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如表4所示。
根據評估結果,可以得到食品檢驗機構的風險等級、排序和風險狀態。宏觀層面的檢驗資質方面風險、管理體系運行風險、環境安全方面風險排列第1、第3、第6,微觀層面的出具檢驗檢測報告過程風險、檢測樣品分包過程風險、合同評審風險排列第2、第4、第5,處于IV級(較差風險狀態),顯示出機構風險狀態發生嚴重變化,風險水平較為嚴重,機構運轉服務功能出現分散,超出風險管理警戒線。表明機構在管理方面應該注重這些方面的管理,成立應急處置風控小組,針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研判和預處置。
宏觀層面的設備、試劑、耗材、標準物質等方面風險、財務方面風險、客戶和市場競爭方面風險名次分別為7、10、11,微觀層面的抽樣、樣品流轉、樣品存儲過程風險、檢驗檢測及數據匯總過程風險、信息安全與保密過程風險排名分別為8、9、12,處于III級(臨界風險狀態),顯示出機構風險狀態發生較大變化,風險水平較大,機構運轉服務功能出現低效,臨近風險管理警戒線。機構的風險管理應該注重這些經常出現的常規風險,成立這幾個方面的常規風險處置流程和規范,一旦發生這些風險,應立即向風控部門備份和按照規范流程進行處理。

表4 風險類別等級排序
Bow-Tie也稱領結或蝴蝶結,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從危險源、頂級事件、威脅和后果相互關系分析某一事件的風險管理,進而通過預防、控制等手段采取有效措施,用以控制風險的發生及降低風險發生后果可能帶來的危害,常用于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處置[6],具體見圖3。

圖3 Bow-tie風險管理與處置框架圖
根據前文研究得知,食品檢驗機構的主要風險有4個方面,管理體系運行風險、出具檢驗檢測報告過程風險、檢驗資質方面風險、樣品分包過程風險。本文主要運用Bow-tie方法對這4方面的風險進行管理與控制。設置“危險源”為“機構遇到的風險”;假設“頂級事件”是“無法有效解決當前風險”,造成頂級事件的“威脅”主要來自管理體系、資質認定、出具報告、相關分包方4個方面。通過深入對這4方面的威脅進行分析,從風險預防、承擔、規避、轉移、轉換、控制等方面入手,設置主動防控屏障和被動防控屏障,構建風險管理與防控體系,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及預防這幾類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風險防控體系見圖4。

圖4 風險管理與防控體系
主動防控屏障即風險發生前預防屏障,對可能出現的頂級事件設置主動防控屏障以將風險降至最低。
3.3.1 防止管理體系運行引發風險的具體措施
隨時關注機構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確保管理體系屬于正常狀態;邀請行業內專家參加機構內審和管理評審,提早發現并解決管理在運行過程中的偏離之處。
3.3.2 防止資質認定引發風險的具體措施
隨時關注國家政策變化,如每年國抽細則、檢測參數、標準變更等信息,對公司的資質及時進行補充和變更;定期檢查機構現有資質參數,進行標準的查新,以防出現標準變更后未及時變更情況;對出現的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授權簽字人等關鍵崗位人員的變動,及時對接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變更;加速信息化管理平臺的使用,將檢測流程進行信息化管理,減少因為人為原因出錯的概率;盡量避免接受機構無資質認定的參數,對于已經接受的業務,及時走分包程序進行管理。
3.3.3 防止出具檢驗檢測報告過程引發風險的具體措施
定期外出參加培訓或學習,提高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盡可能做到專人專崗;提高信息化技術水平,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錯誤;優化機構薪酬激勵方式,留住優秀專業人才,減少機構人員流動。
3.3.4 防止檢測樣品分包過程引發風險的具體措施
在分包前進行相關分包方資質的確認,要求相關分包方提供相關資質及其相關信息進行留檔保存;分包之前取得委托人的書面同意,并進行留檔保存;如果條件允許,實地考察相關分包方的檢驗檢測能力,對相關分包方的檢測場所、設備等信息進行考察;及時提升機構自身能力,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引發頂級事件的“升級因素”可能有新冠疫情等“黑天鵝”事件、政策或者市場重大變化風險、重大違規項目事件。針對引發頂級事件“無法有效解決當前風險”的主要潛在“威脅”因素,主動設置的主動防控屏障應與可能的危險因素存在針對性。
被動防控屏障根據可能存在的潛在威脅因素進行合理推斷,設置一系列控制措施,旨在發生風險事件時,盡最大可能阻止其進一步惡化,造成機構所不能接受的后果。
面對已經發生的管理體系運行風險,可能存在的后果為機構停業進行整改。為了防控和管理此類風險,應及時對接有關部門進行整改;邀請行業內專家進行現場指導改正。
面對已經發生的資質認定風險,可能存在的后果為無法從事該檢驗行業或者項目的檢驗活動。為了防控和管理此類風險,應及時對接有關部門進行整改,進行資質認定的申請;對外追回相關檢驗檢測報告,與客戶協商處理對策,對相關參數重新進行分包程序。
面對檢驗檢測報告過程風險,可能存在的后果為機構信譽下降,專業能力受到質疑。為了防控和管理此類風險,應采取一定的工資獎懲激勵掛鉤制度,對員工采取差異化的制度,以激勵企業員工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素養;根據犯錯性質的大小和引發的風險,制定細則決定員工的調崗或去留問題,形成“末位淘汰”機制;外聘專家顧問進行咨詢,最大可能地降低風險所能產生的后果,并對技術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以降低后續工作中此類錯誤的發生。
面對檢測樣品分包過程所引發的風險,可能存在的后果為陷入與客戶、相關分包方之間的法律責任糾紛。為了防控和管理此類風險,應及時對接分包方進行相關問題的解決;及時對接客戶,爭取最大程度的諒解,并提出補償的解決方案;與分包方簽訂相關協議,明確責任主體,最大程度地保護公司自身利益。
“升級事件”導致后果的可能包括手機互聯網新聞、抖音等新型媒體的謠傳和炒作,主要是“幕后黑手”的社會輿論壓力,因此有必要采取風險管理的咨詢活動、信息溝通聲明或新聞發布會,或者刪減賠錢項目、降薪裁員等手段保證機構正常運行。“頂級事件”發生采取的被動處置屏障與導致“后果”風險相互一一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