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寧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經濟得到了發展,農民實現了增收,農村特色產業得到了發展,充分發揮農村資源優勢,使城市和農村之間融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惠農政策不斷落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保障了村民住房安全,改善了居住環境,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實現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但是目前農民只重視收入的增加,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再加上農村長居人口數量不斷減少,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忽視了環境治理,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雖然有些地方建立了美麗鄉村,開展鄉村旅游,但是缺乏地區特色,造成鄉村旅游同質化,游客前期多,后來游客越來越少,最終導致項目無法繼續發展,前期投入無法收回,對環境的影響又不可逆。因此實施產業興旺的同時,構建生態宜居的農村環境,實現產業綠色化發展,產業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也是實施鄉村戰略的最終目標。
產業發展的同時應該重視生態化的發展,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化發展主要有2條途徑,即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產業生態化是指通過技術的創新,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革,在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生態環境的改善,將產業發展融入生態環境建設,遵循生態規律,減少產業資源的能耗,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構建不斷循環的經濟生態圈,形成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具體針對企業而言,需要利用新的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減少碳排放,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相互合作,互為上下游產業鏈,構建生態型的產業鏈。
生態產業化是指直接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不能照搬照抄,應該利用現有的生態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提高生態產品附加值,實現生態資源產業化,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重視生態建設,形成生態發展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產業生態化強調的是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需要對現有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革,實現現有產業綠色化發展,減少產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生態化產業強調以生態資源為產業發展的基礎,利用資源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雖然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區別,但都是以產業和生態建設同時發展為目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題的生態經濟體系”,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對于解決經濟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既要快速發展,又要保證生態環境,構建生態宜居環境,吸引更具的農村居民回鄉居住就業,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產業發展采取的主要是粗放型的傳統模式,再加上小農經濟,產業創新不足,原有的產業生態化不足。而生態產業化的發展中生態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生態產品的季節性比較強,農民不能完全依靠生態產品實現增收。因此,通過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發展,實現產業與生態之間融合,降低產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增加生態化產品的經濟效益。
鄉村振興中主要是發展第一產業,但由于第一產業主要依靠的是自然環境,農業收入較低,年輕人不愿留在農村,紛紛外出打工,農村主要是留守兒童和老人,造成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未能形成規模化發展,而且對環境的影響較大。很多地區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但是鄉村旅游之間存在同質化,相互模仿,沒有特色,造成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不足。如,陜西省鄉村旅游主要模仿袁家村模式,造成旅游吸引力不強,后勁不足,最后只能關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禮泉的東黃小鎮,都是在模仿袁家村模式,旅客體驗性不足,最后只能關閉,造成前期投資無法收回,景區的建設和拆除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通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有針對性發展生態產業,不能只重視當前利益,應該通過三產發展,形成產業之間的兩兩融合或者三產融合,不盲目照搬照抄,形成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
按照十九大報告發展規劃,應該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鄉村振興中,地區之間應該協調發展,發揮區位優勢,不同區域之間協調融合發展。如,關于陜西省發展規劃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和《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為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陜西將構建“一群兩屏三軸四區五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按照不同區域的優勢,形成不同的發展方向,強調不同區域之間的協同合作,互為產業支持,縮小南北方差距,解決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將技術創新應用于產業發展,形成秦巴山區和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屏障;通過生態產業化,不同地區之間利用現有的生態資源,加強產業發展,互利共贏,形成產業與生態共同發展的格局。

圖1 陜西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鄉村振興戰略下產業生態化發展與生態產業化發展應該將產業與生態化發展結合起來,形成產業良性發展體系,減少城鎮化建設中對環境的影響,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以創新為核心,具備地方特色的產業發展新模式。
產業與生態的和諧發展,不能只是單純依靠社會公眾,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完善生態保護的相關法律,構建獎懲機制。同時在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下,由政府主導構建產業與生態發展的指標體系,政府統一統籌,并發揮社會公眾力量進行監督考核。政府構建監督平臺,社會公眾和政府共同進行監管。
產業與生態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分為2個方面,產業發展主要通過經濟指標進行考核,包括產業的投入與產出水平、經濟附加值等;生態發展主要包括資源利用水平、環境保護水平等指標,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尤其制定科學的生態保護補償和損害賠償制度。對一個產業發展的考核,應該把2個指標體系結合起來進行考核,既要考察產業的發展水平,又要考察產業對生態的影響狀況。
產業與生態化同時發展,需要實現產業發展循環,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并對環境進行保護,可以通過產業融合發展,不同區域之間產業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融合發展具體做法,一二三產業之間聯動發展,鄉村振興中以第一產業發展為主,利用原有的生態條件和條件,發展農業生態產品,同時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創造更多的特色農副產品,同時通過互聯網手段,發展第三產業,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在現有的產業發展條件下,拓寬產業鏈,實現一二產業、一三產業或者三產的融合。如,陜西省柞水縣的木耳產業,可以利用電商渠道進行銷售,同時可以發展體驗式鄉村旅游,游客可以直接體驗木耳采摘活動,實現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融合。
由政府進行主導,打破行政區域劃分的局限,促進不同區域之間要素的自由流動,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調整區域之間的產業結構,同時利用教育資源優勢構建產業創新發展平臺,促進政府、企業、高校之間的合作。如,陜西省西安市有很多的高校,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優勢,科研和產業發展進行合作,引導高校課題研究解決產業發展的實際問題,或者可以將科研實驗建在產業發展基地,通過實地試驗,創造更多產業發展附加產品。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銷售問題,缺乏大量訂單式銷售,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區域的產業進行合作,互相進行產品的銷售,互為上下游產業鏈。如,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不能同時發展相同模式的旅游產業,不能照搬已成熟的鄉村旅游品牌,可以發展有地區特色的鄉村旅游,或利用現有的鄉村旅游品牌,相互之間進行合作。陜西省的鄉村旅游主要是以民俗體驗式旅游方式為主,民俗村同時包括飲食體驗,飲食需要更多的農產品,因此周邊區域可以為民俗村提供農產品,簽訂長期合作訂單,利用民俗村的品牌,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形成不同地區產業之間的合作。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興旺,構建現代化的農村特色產業體系,農村特色產業的重點在于綠色產業的發展,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貫穿綠色化發展理念。
3.3.1 生產過程綠色化
鄉村振興農業特色產業綠色化發展,首先從生產環節入手。農業生產主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種植業生產過程應該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將種植業和養殖業進行結合,養殖業的畜禽糞便可以作為種植業的肥料使用。除此之外,可以創新生產技術,改變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綠色化,但是在生產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地區的特色,構建適應本地區的特色產業。
3.3.2 現代產業基地綠色化
農業綠色化發展需要結合生態環境,建立現代產業生態園,進行全區域內統籌規劃,或者不同區域之間相互合作,減少產業發展對資源的消耗,同時降低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園區,鼓勵農民加入園區,農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加入,不局限于土地,進城務工的農民也可以加入農產品的銷售環節,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對環境的影響。
3.3.3 產品品牌和銷售實現綠色化
按照綠色化發展理念生產的產品成本較高,產品價格定價自然較高,但是消費者無法從產品本身進行區分,因此產品品牌建設非常重要。利用農產品的區位優勢,建設特色產業農產品品牌,在品牌建設中,嚴格執行品牌標準,構建統一的標準體系,建立可追溯的綠色循環生產體系,保證產品質量。在產品銷售環節,主要采取直銷的模式,減少中間環節的投入,搭建產品生產和銷售直接對接的平臺,實現產品銷售的綠色化。
鄉村振興戰略下,產業發展的同時需要重視生態環境,主要可以通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解決產業和生態環境同時發展的問題,在政府的主導下,對現有的農村特色產業通過技術革新實現生態化,同時淘汰一些污染環境較大的產業,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自然優勢,加強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和不同區域之間協調發展,實現產業綠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