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 松
(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鄉村是一個空間地域系統,是以從事農業為主的勞動者聚集的城市地域以外的一切地域[1]。鄉村的轉型與重構是指鄉村地區在某一階段由各種發展動力所推動的以經濟和空間等要素為主導的一種演化過程[2]。鄉村性(rurality)作為刻畫鄉村發展水平和揭示鄉村內部差異的重要指標[3],既可以揭示鄉村發展水平,也可充分體現鄉村功能及其演變趨勢[4]。國內學者張小林最先引入鄉村性概念,認為城鄉之間不存在斷裂點,每個地區都可以看作鄉村性和城市性的統一體[1]。隨后,國內學者關于鄉村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鄉村性評價研究[5,6]、鄉村性時空分異研究[7-8]和鄉村轉型耦合關系研究[9];研究方法主要聚集在構建鄉村性評價指標體系[5,6]和探索空間數據分析[7,8]等角度,案例地更多聚焦在浙江[5,7]、廣東[2]等沿海地區,而關于喀斯特山區的研究關注較少,貴州作為我國西南喀斯特山區的中心,是一個受獨特地質地貌影響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域。獨特的地形地貌導致喀斯特山區自然資源匱乏、交通閉塞、農業發展困難、人地矛盾尖銳。在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后,鄉村發展迎來了歷史性機遇,但喀斯特山區鄉村貧困程度深,社會經濟發展仍很落后。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基于目前鄉村性研究的地理探測器研究較弱的現狀,以貴州為案例地,歸納和總結貴州省縣域鄉村性的時空演變的規律特征以及驅動機制,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鞏固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解決喀斯特山區鄉村人地矛盾,實現喀斯特山區鄉村性發展轉型。
數據主要選取2000—2019部分年份《貴州省統計年鑒》及各市州統計年鑒、《各區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各區縣政府工作報告》,2008—2017《中國縣域統計年鑒》,個別年份缺失的數據借助SPSS軟件進行了插補處理。研究區域共計88個縣域(2000年為87個縣域,匯川區未設立),由于涉及行政區域調整,2011年碧江區和七星關區替代原銅仁市和畢節市的行政區劃,2012年撤小河區設立觀山湖區,2016年設播州區代替原遵義縣行政區劃,行政區劃以2018年為準。
1.2.1 指標體系的選取
Cloke等認為,在不同的研究尺度下,由于可獲取的資料不同,因而構建的鄉村性評價指標體系也不盡相同。本文依據綜合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及鄉村性的內涵,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8,10-11],選取能夠充分體現鄉村性的鄉村元素的指標和體現縣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以產業、土地、人口這3個要素作為鄉村發展和功能演變的核心要素出發,選取耕地變化率、鄉村人口變化率、人均糧食產量、一產發展水平、第一產業就業水平、農業土地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共8個鄉村發展水平指標和教育水平、財政能力、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消費水平、居民儲蓄水平、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共7個縣域發展水平指標來構建貴州省縣域鄉村性指標體系。
1.2.2 鄉村性指數計算模型
熵值法能夠有效地解決大量指標變量的重疊性且具有客觀性,并被應用于對多元指標的計算[13],為消除不同量綱數據對綜合評價結果的影響,本文采取極差標準化的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方法如下:

指標權重的計算:

鄉村性指數:

1.2.3 地理探測器
地理探測器方法是由王勁峰提出的一種有效度量空間分層異質性的方法,其理論核心是通過空間異質性來探測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空間分布格局的一致性[13]。因子探測:探測Y的空間分異性;以及探測某因子X多大程度上解釋了屬性Y的空間分異。用q值度量[13],表達式如下。
式中,h=1,…,L為變量Y或因子X的分層(Strata),即分類或分區;Nh和N分別為層h和全區的單元數;σ2h和σ2分別是層h和全區的Y值的方差。SSW和SST分別為層內方差之和和全區總方差。q的值域為[0,1],值越大說明Y的空間分異性越明顯;如果分層是由自變量X生成的,則q值越大表示自變量X對屬性Y的解釋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鄉村性指數主要表明鄉村的綜合發展程度,指數越大,說明鄉村性越強,鄉村綜合發展水平越高。基于鄉村性指數計算公式,通過計算得出2000年、2006年、2012年和2018年貴州省各縣域的鄉村性指數,通過描述性分析發現,見表1,2000—2018年,貴州省縣域鄉村性指數均值都>0.5,但最大值和均值呈現下降的趨勢,最大值從0.83降為0.68,均值由0.64降為0.55。主要是由于貴州廣大農村地區經濟落后,發展起步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縣域鄉村性均減弱,強鄉村性的縣域發展更快,導致鄉村性指數最大值下降幅度比均值更大。鄉村性的標準差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0.11降到2018年的0.07,說明貴州省各縣域的鄉村性差異在研究時段內逐漸縮小。鄉村性指數偏度系數全為負值,但值卻逐年增加,表明強鄉村性縣域單元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峰度值僅在2000年為負值,其余年份為正值,且數值在不斷減小,表明鄉村性指數的分布越來越平緩。

表1 貴州省鄉村性指數統計分析
貴州位于云貴高原,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3面傾斜,超過90%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地貌決定了貴州交通不便鄉村發展困難,造成貴州省鄉村性指數一直在0.50以上。黔中地區地勢相對平坦,受到省會貴陽的輻射,占據區位優勢,社會經濟各方面全面發展,鄉村性指數較低。從土壤來看,貴州省土壤在分布上有明顯的區別,黔北和黔中地區以黃壤為主,肥力較高,而黔南以磚紅壤性紅壤為主,肥力較低,不宜耕作。黔東銅仁地區的黃紅壤肥力中等,水稻1a 3熟,一產占主導地位,因而鄉村性指數較高。
21世紀初,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的同時,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貴州省在西部大開發的大潮中抓住機遇,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方針,大力發展鄉村建設,部分強鄉村性地區鄉村性指數開始降低。2006年,為響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實施,國家旅游局提出了“2006中國鄉村旅游年”[14],貴州作為旅游資源大省,鄉村旅游開始全面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縣域逐漸增多,鄉村旅游開發帶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鄉村性逐漸降低。2013年國家提出建設“美麗鄉村”,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2017年,黨的十九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下的鄉村建設將為長期缺乏現代化要素流入的鄉村煥發出應有的生機和活力[15]。
運用地理探測器從社會文化、經濟、生態、技術等方面對貴州省縣域鄉村性分異影響因素進行探測,以期全面的對貴州省縣域鄉村性及空間分異進行解釋。對于影響因素的選取,經濟因素選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生態因素選取森林覆蓋率,社會文化因素選取歷史文化遺產和民族習俗節日,技術因素選取農村機械總動力。
2000年鄉村性影響因素解釋力:經濟因素>生態因素>技術因素>社會文化因素。說明經濟因素對一個地區的鄉村性影響最大,二、三產業產值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經濟水平高的黔中地區鄉村性相對較弱,反之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鄉村性強。社會文化因素的解釋力偏小,對貴州省鄉村性分異影響較小。2006—2018年,鄉村性影響因素解釋力: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生態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經濟因素仍然對一個地區的鄉村性有很大影響,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技術進步,農業機械化逐漸普及,導致技術因素的解釋力在2006年以后大于生態因素。
經濟因素解釋力是最大的,呈現一種逐漸增大的趨勢,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由農村和農業向城市、非農產業集聚和轉移,促進城市化發展,影響區域鄉村性的分異。但不同的社會經濟因素對鄉村性發展的影響程度不同,由于貴州省旅游資源豐富,隨著近年旅游開發逐漸增多,第三產業產值增長速度明顯大于第二產業產值。生態因素的因子解釋力相對穩定,說明生態因素對鄉村性空間分異的影響較大,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因素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2000—2012年,技術因素的因子解釋力快速增長,由0.2391增加到0.4235。貴州廣大落后地區農村振興最為根本的還是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而鄉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在于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技術因素對鄉村性分異的影響相對減弱。社會文化因素對鄉村性分異的影響相對較弱,因子解釋力普遍較低,但總體呈上升的趨勢,說明旅游開發造成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從而帶動鄉村發展。

表2 鄉村性影響因素因子解釋力
本文以鄉村農業生產和縣域經濟構建指標體系測算貴州省縣域鄉村性指數,并用地理探測器方法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技術等方面對貴州省縣域鄉村性分異影響因素做具體分析,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2000—2018年,貴州省鄉村性指數均值呈下降趨勢,但仍保持在0.50以上。主要是由于貴州廣大農村地區經濟落后,發展起步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縣域鄉村性均減弱。貴州省各縣域的鄉村性差異在研究時段內逐漸縮小,強鄉村性縣域單元所占比重逐漸下降,鄉村性指數的分布越來越平緩。
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和不同時期國家對鄉村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都是貴州省縣域鄉村性空間分異的主要影響因素。對于人文因素,經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鄉村性分異,其次生態、技術和社會文化因素也分別對貴州省鄉村性分異有不同程度的影響。2000年鄉村性影響因素解釋力:經濟因素>生態因素>技術因素>社會文化因素。2006—2018年,技術因素的解釋力大于生態因素,說明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技術進步,農業機械化逐漸普及,對鄉村性分異的影響逐漸增強。
本文以貴州這個西南地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省份為案例地,通過對貴州省各縣域鄉村性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結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有助于摸清貴州省鄉村性整體水平,為省內鄉村發展及城鎮化建設提供參考。未來還需從以下方面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以縣域為研究單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各個縣的鄉村發展情況,需根據各個縣的發展特點構建指標體系,以更小尺度的鎮域或村域為研究單元,準確地反映各個縣域的鄉村性水平;未來研究可用空間自相關方法對貴州省各縣域鄉村性時空分異進行分析,分析不同情形下的結果是否存在差異以總結貴州省鄉村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