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璇 解麗娟
江蘇省人民醫院乳腺科,江蘇南京 210029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從發現、診斷到治療,是一個痛苦的心理體驗過程,常導致應對行為偏移[1-2]。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身癥狀,嚴重影響治療積極性和生活質量[3-4]。正念減壓訓練是以正念為核心概念的一種心理治療與運動療法,通過身體掃描、正念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喚醒患者內在專注力,從而緩解壓力及治療疾病[5-6]。本研究分析正念減壓訓練在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江蘇省人民醫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接受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82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7]乳腺癌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確診;②能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隨訪脫落。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接受常規心理干預,包括心理知識講解,日常心理咨詢等。干預組接受正念減壓訓練:分小組(4 組)干預,每組10~11 例。患者每周在醫院心理咨詢室進行集體干預1 次,“一對一” 干預2 次,120~150 min/次,干預時間為6 周。
(1)制訂計劃:查閱文獻資料,了解乳腺癌術及術后化療、正念減壓療法等相關知識。采用“一對一”溝通交流,分析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實際病情,制訂個性化正念減壓計劃。干預前向患者介紹負性心理對病情的不利影響。介紹正念減壓療法,鼓勵患者堅持;讓患者自由練習,直到熟練掌握,鼓勵患者每周6 次自主訓練。
(2)正念減壓訓練:①身體掃描。指導患者集中注意力,由下至上掃描自己的身體。護士協助患者行平臥位,讓患者閉眼后盡可能放松身心,引導患者根據視頻指示將自身注意力從腳底逐漸向上直至頭頂。如患者感到不適和疼痛,護士要讓患者想象是因身體未完全放松所致,引導其全身心放松。②正念呼吸。正念呼吸主要是讓患者隨著呼吸、意識在身體各個敏感部位游走,感受乳房缺失;護士指導患者行坐位,閉眼,感受呼吸過程中鼻端的氣流,并隨呼吸身體自然上升和下降。患者出現雜念時,護士指導其將注意力集中在鼻端氣流及腹部起伏。③坐式冥想。指導患者坐位感受腦海念頭、情緒的產生和消失,保證平穩心態,以情感體驗為主,當出現不良情緒時,護士可予以適當幫助。指導患者冥想乳腺癌對身體疲勞、疼痛的影響;個人形象發生變化的問題體驗。④正念瑜伽。靜坐時,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情感、呼吸等方面,去感受吸氣、呼氣時腹部變化,以此放緩心態,感受身體舒適。⑤正念反思。主要是指患者利用內在思想及外在身體反應展開自我反思,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提高情感控制能力,進而保證患者能夠正確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困難。⑥正念行走和意識鍛煉。在行走過程中護士鼓勵患者積極面對、樂觀向上等。⑦正念進食,體會食物對自身的影響。重復練習,總結和分享。
①應對方式:干預前、隨訪6 個月,采用醫學應對方式問卷[8],包括面對(8 個條目)、回避(7 個條目)、屈服(5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4 分,分值越高對應維度越強烈。量表Cronbach’s α=0.863。②心身癥狀:干預前、隨訪6 個月,采用安德森癥狀量表[9],包括核心癥狀(13 個條目)、對生活影響(6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10 分,分值越高心身癥狀越嚴重。量表Cronbach’s α=0.892[10]。③癌因性疲乏:干預前、隨訪6 個月,采用中文版癌因性疲乏自評量表[11],包括軀體疲乏(3 個條目)、心理疲乏(4 個條目)、認知疲乏(4個條目)、疲乏對生活的影響(4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4 分,分值越高疲乏程度越嚴重。量表Cronbach’s α=0.907。
使用SPSS 19.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訪6 個月,干預組脫落3 例,完成38 例;對照組脫落1 例,完成40 例。
干預前,兩組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隨訪6 個月,兩組屈服、回避評分低于同組干預前,面對評分高于同組干預前,且干預組屈服、回避評分低于對照組,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隨訪6 個月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隨訪6 個月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分,)
注 t1、P1 值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值為兩組隨訪6 個月比較
干預前,兩組心身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心身癥狀評分均低于同組干預前,且干預組核心癥狀、對生活的影響、心身癥狀總分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隨訪6 個月心身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隨訪6 個月心身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 t1、P1 值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值為兩組隨訪6 個月比較
干預前,兩組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隨訪6 個月,兩組癌因性疲乏評分均低于同組干預前,且干預組軀體疲乏、心理疲乏、疲乏對生活的影響、癌因性疲乏總分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隨訪6 個月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干預前、隨訪6 個月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分,)
注 t1、P1 值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值為兩組隨訪6 個月比較
術后化療可抑制腫瘤增長、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對機體影響大,會加重患者的負性心理、癌因疲乏[12-13]。化療的乳腺癌患者出現癌因性疲乏高達78%,30%患者表現為持續性疲乏[14]。癌因性疲乏與患者心理健康狀況、應對方式有關[15]。
正念是對當下體驗的一種覺知狀態與特質[16]。正念減壓訓練源于佛教禪修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采用非評判性態度,強調意識的動態過程[17]。袁雪嬌等[18]報道,正念減壓訓練能夠化解抑郁癥患者病恥感,規避屈服、回避等消極行為,養成積極面對方式。本研究將正念減壓訓練應用于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中,旨在引導患者走出慣性思維模式,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乳房殘缺,積極應對配合治療及康復[19]。通過比較兩組屈服、回避、面對評分,結論支持上述觀點。
化療是乳腺癌根治術后重要的治療手段,但常會帶來如惡心、疲乏、焦慮等心身不適癥狀[20-23]。正念減壓訓練核心思想為注意當下、不做評價[24-27]。全身掃描、冥想等可培養患者接納當下的態度[24]。讓患者從體驗情緒、運動、飲食和藥物對身體正面影響中獲益,緩解心身癥狀。本研究中干預組核心癥狀、對生活的影響、心身癥狀總分低于對照組,與單墨水等[25]報道相似。這也是干預組癌因性疲乏明顯緩解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正念減壓訓練能夠規避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消極應對行為,促進積極面對方式養成,有助于緩解心身癥狀、癌因性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