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 蔣 艷 董 石 徐訓航 安垿釗 婁翠迪 程 薇
1.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 100029
健康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關鍵環節和主攻方向。為 提高貧困縣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推進貧困縣中醫類醫院的發展,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通知》[1]和《關于在醫療聯合體建設中切實加強中醫藥工作的通知》[2]等健康扶貧政策,要求各地政府結合實際建設多種類型和模式的醫共體,鼓勵縣級中醫醫院牽頭組建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對貧困縣中醫院進行對口支援[3]。
目前對醫院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省市級,對縣級醫院尤其是貧困縣中醫類醫院的研究較少。為了解各省份對口幫扶的縣級中醫類醫院是否有效利用了投入的各種衛生資源,本研究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對此類醫院資源利用情況進行分析,為提高其運行效率提供決策依據。
從2018 年全國中醫類醫院個案庫中匹配出全國680 家貧困縣中醫類醫院為研究對象。將納入研究的22 個省用字母進行編號,東部地區的2 個省用E1、E2 表示,中部地區的8 個省用M1、M2……M8 表示,西部地區的12 個省用W1、W2……W12 表示。
根據文獻統計結果,綜合考慮本文研究目的,選取衛生技術人員(人)、實有床位(張)、財政補助收入(萬元)和總支出(萬元)作為投入指標,總診療人次(人次)和出院人次(人次)作為產出指標。衛生技術人員數、實有床位數和財政補助收入、總支出分別從人力、物力、財力角度衡量投入情況[4-5];總診療人次數和出院人數利用輕、重患者例數反映醫院的醫療能力和重癥處理能力[6]。
DEA 是一種基于被評價對象間相對比較的非參數技術效率分析方法[7],本文利用CCR 與BCC 模型計算各省份醫院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及松弛量。
綜合效率反映決策單元在資產配置、使用等多方面的能力[8]。純技術效率體現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其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規模效率體現其實際規模與最優生產規模之間的差距[10-11]。規模報酬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內部各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變化時所帶來的產量變化[12]。松弛量反映實際投入與理想投入之間的差距,為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從醫院級別看,貧困縣中醫類醫院以二級醫院為主,其他類型醫院數量較少。從醫院地區分布看,東中西地區醫院數量差異較大,東部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較高,貧困縣中醫類醫院數量最少。見表1。

表1 2018 年對口幫扶貧困縣中醫類醫院分布情況(家)
2018 年全國貧困縣中醫類醫院投入產出情況如表2 所示,各省間投入產出規模差異較大。

表2 2018 年貧困縣中醫類醫院投入產出情況
從綜合效率分析,各省平均效率為0.9123,僅有8 省綜合效率為1,即DEA 有效,占所有被評價單元的36.4%,其余14 省綜合效率均<1。其中,M3 省綜合效率最低,僅為0.6530,即其與DEA 有效省份比較,M3 省貧困縣中醫類醫院的資源配置僅發揮了65.3%的效率水平。見表3。
從純技術效率分析,在22 個省份中,有10 省純技術效率為1,占全部被評價單元的45.5%,其余12 省純技術效率<1。各省平均純技術效率為0.9220,小于規模效率的平均值0.9891。見表3。
從規模效率分析,各省平均規模效率為0.9891,其中規模效率<1 的有14 個省,占全部被評價單元的63.6%。在規模無效的省份中,有9 省表現為規模報酬遞減,其余5 省表現為規模報酬遞增。見表3。

表3 22 省貧困縣中醫類醫院綜合效益評價
對于非DEA 有效單元,通過松弛量來分析其達到DEA 有效需要調整的方向和內容。由于篇幅限制,僅選取5 個效率偏低的非DEA 有效省份進行投影分析,見表4。結果顯示,衛生技術人員數、實有床位數、財政補助收入、總支出的改進值與實際總投入比值最高分別為39.4%、34.7%、76.4%、49.5%。

表4 投入導向松弛量及其目標值
各貧困縣中醫類醫院整體運行效率不高,但區域間發展較均衡。2018 年,全國22 省中實現總體有效的共8 個省,60%以上的醫院存在資源浪費,產出相對不足的問題。醫院應當加強技術創新,根據自身功能定位與服務范圍確定適宜發展規模,合理利用政府及幫扶醫院提供的醫療資源,提高醫院運行效率[13-15]。政府應統籌制訂區域衛生規劃,充分考慮各地區經濟水平、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特點,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16],引導縣級中醫醫院開展符合地區特點的幫扶措施[17]。
2018 年純技術效率無效的省份共有12 個,總體無效率超過50%,貧困縣中醫類醫院普遍存在人才短缺、技術落后等問題。地方政府可以采取與當地中醫類醫學院校合作的方式,開展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計劃,醫院應完善定向醫學生的薪酬與績效考核制度,為貧困縣中醫類醫院儲備人才,留住人才[18-19]。縣級醫院可以利用醫共體,與醫共體內醫院開展多方面的技術合作,促進綜合醫院的優質資源在區域內形成有效縱向傳導[20-22]。
14 省的貧困縣中醫醫院存在規模不合理的問題,其中,規模報酬遞減的省份有9 個。政府對醫院進行扶持時,應采取差異化戰略。對處在規模報酬遞增狀態的醫院,繼續加大資金投入與政策扶持。對處在規模報酬遞減狀態的醫院,政府應在保持適度資源投入的前提下,加強醫院內部管理,重視對醫院領導的管理能力進行培訓,充分盤活現有醫療資源。
政府可以通過調整縣級醫院醫療服務價格、醫保支付制度等方式,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23-26]。縣級醫院應做好自身功能定位(主要承擔常見病和多發病診療、急危重癥搶救與疑難病轉診等工作),不盲目擴大規模,充分發揮幫扶醫院的資源優勢,借助互聯網、信息化等現代技術與方法,與優質醫療資源形成無縫銜接[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