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慕清
數據是經濟新聞的核心內容之一,“數據新聞”在經濟報道實踐中被廣泛運用。但是,“做經濟類數據新聞不難,做優質的經濟類數據新聞很難”,成為媒體人的共識。隨著智媒時代的來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迭代,加速了新聞內容呈現方式不斷創新。在此背景下,如何用數據講好中國經濟故事、提升經濟報道的吸引力、影響力,成為擺在媒體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經濟類數據新聞,是以傳統經濟報道敘述方式結合可視化技術的運用,即圖文、視頻、漫畫、圖表、H5交互等,把新近發生的經濟信息用更豐富和便捷的形式傳播給廣大受眾。對各類經濟活動的數字指標、變化趨勢的分析、整理、呈現,也是媒體引導受眾認識當前經濟形勢、了解經濟政策,幫助其更好地參與經濟活動的重要方式。
筆者梳理發現,我國數據新聞的研究起步較早,國內最早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但該文談的是廣播新聞中的數據應用,對全媒體傳播樣態來說參考價值有限。2009年,英國《衛報》在其官網開設的“數據博客”欄目,首次將大數據實踐于新聞傳播領域。2011年,國內各大門戶網站紛紛推出數據新聞專欄,拉開了數據新聞本土化的實踐序幕。
當前,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澎湃等媒體均在不斷拓展數據新聞在經濟報道領域中的寬度與深度。其中,新華網財經頻道在首頁設置數據新聞板塊,并通過圖表、海報等不同形式實時更新當下最新的經濟數據。比如“2022不數不知道”系列,圖文并茂地向受眾傳遞出我國當前經濟延續恢復的態勢;經濟日報通過報網聯動方式在網站端開設“財經大數據”欄目,通過“數據看盤”“IPO過會數據”“IPO月度盤點”“定增募資”“可轉債”“基金月度業績”等板塊實時更新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各類動態。
除了在欄目設置上更加突出數據新聞的作用,在媒體內部機構設置上也有創新。澎湃新聞專門設置數據新聞部,在日常經濟新聞報道中,通過選題與數據、數據可視化、解釋性動畫、交互設計、數據新聞漫畫等不同層面深入挖掘經濟數據的深層次意義,將數據新聞生產的理念和原則與實踐操作不斷融合。
“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探索方向,新華社不斷加速推進新華媒體創意工場建設,探索用新技術賦能經濟報道。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推出創意MR(混合現實)短視頻《舞動“十四五”》,將舞蹈表演、經濟數據、虛擬背景、特效制作深度融合,為契合“十四五”規劃視頻,時長還嚴格卡在145秒。視頻中沒有旁白,全靠文案字幕提綱挈領,把大部分畫面留給人和數據。該視頻在新華社客戶端播出后,瀏覽量迅速過百萬,眾多網友紛紛點贊,稱“有創意,有內容,值得反復觀看”。
做好經濟類數據報道,到底難在哪里?在筆者看來,當前經濟類數據新聞創新困境主要是數據來源不夠多元化、內容可讀性不高、數據新聞專業人才缺失等。
在當下經濟報道中,對經濟數據進行更加深入的調查、分析、呈現、預測已成為經濟新聞的主流趨勢,再加上我國受眾對經濟新聞的關注度高、需求量大,對細分領域的數據廣度、及時性要求更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新聞媒體進行業務創新。

目前,很多經濟類數據新聞報道出現晦澀難懂的現象,一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媒體從業人員缺乏系統的經濟學科知識,無法深入淺出、通俗明了地闡釋經濟現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經濟類新聞報道的數據來源不夠多元,很多經濟類數據新聞報道只能從各級政府統計局、金融行業主管部門、一些行業數據庫單位中取“數”,有時媒體人會發現自己的選題方向甚至無法找到相關權威數據支撐,導致無法深入生動地完成相關報道。
與此同時,全媒體記者成為融媒體時代對新聞人才的評價標準之一,希冀其能夠做到采寫編評攝,外加后期制作、剪輯排版等“十八般武藝”一肩挑,這也產生了采編人員各個業務門類都會一點,但是都不夠深入的現象,“懂但不精通”導致其在內容生產過程中趨于簡單化,無法制作出有特色、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此外,很多媒體單位沒有組建專業的數據新聞報道團隊,缺乏數據收集、挖掘、處理、應用的人才,很大程度上造成經濟數據新聞可讀性不夠、趣味性不足。很多數據新聞只是將數字、圖表簡單融合在一起,缺乏可視化表達方式,內容冗長缺乏新意,不能有效吸引受眾關注,無法增強受眾與媒體之間的黏性。
通常來說,受眾通過自身感知到的經濟信息是貧瘠且有限的,媒體是受眾了解、感受當前經濟生活溫度的重要渠道,做好經濟類數據新聞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要不斷拓展自身數據來源。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外部資源。除了各類官方數據,目前國內各類金融數據和分析工具服務商越來越多,比如萬得數據庫、CVS投中數據等,其數據和研報成為經濟新聞記者不可或缺的報道“工具”。二是媒體也從自己實際出發,加強本單位經濟類數據庫建設,其中不僅包括對各類經濟數據的收集、展示,還包括對行業研報中的經濟數據進行再整合、再處理,進行橫向和縱向的關聯等。
中國經濟信息社多年來不斷提高自身數據挖掘采集和深度加工能力,新華財經專業終端不僅做到了股票、債券、基金、外匯等各類經濟數據集中展示,還推出了新華財經研報共享平臺、企業洞察等板塊,方便采編人員更快捷地進行信息搜集,及時完成相應經濟類數據新聞的報道。此外,還推出新華指數、新華信用、新華絲路等平臺,更深度地進行數據處理和加工。
其次,要不斷拓寬可視化表達方式。經濟數據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經濟類數據新聞很容易陷入羅列堆砌、簡單枯燥的通病。要讓經濟數據有趣,讓受眾能津津有味地讀“數”,就必須不斷探索數據的可視化表達,這其中不僅要有圖有文,做到圖文并茂,還要充分發揮動圖、漫畫、視頻、H5互動等方式的作用,全媒體展現數據的魅力。同時,還要加強對宏觀經濟數據的深度分析,挖掘一串串簡單數字背后不簡單的指征意義,從而起到穩定市場主體發展預期的作用。
第三,要重視報道中的敘事表達。讓新聞不枯燥,會講故事很重要,經濟類數據新聞也不例外。筆者發現,目前經濟類數據新聞呈現出“重數據、輕敘事”的特點,過于追求宏大、全面的表達模式與讀者“短平快”的閱讀習慣存在沖突,造成受眾參與度低等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很多媒體也在不斷探索創新。除了提高自身講故事能力外,還不斷利用“外腦”豐富自己的報道內容。在今年第五屆進博會期間,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混知漫畫,推出《進博小課堂|長漫帶你看第五屆進博會》等報道,通過人格化敘事,生動形象、詼諧有趣地將第五屆進博會舉辦的概況、展區設置、參展單位等內容娓娓道來,讓受眾有身在其中之感。該報道在新華社客戶端播發后,備受好評,瀏覽量達到150萬之多,網友評價這種漫畫式表達“靈活又可愛”“漫畫把進博會重點都畫出來,很有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