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百鑫 莫雪妮 馬 威 劉 姣 劉 娜 金小鈺
廣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廣西南寧 530200
中風后失眠(post-stroke insomnia,PSI)是中風后常見癥狀,最新meta 分析顯示患病率為38.2%[1]。PSI不僅增加中風死亡和復發率,而且影響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康復等[2-3]。隨著醫療技術和社會發展,醫學期刊在推動和促進PSI 的理論及研究上提供大量的研究文獻。特別是醫學大數據時代,充分挖掘現有文獻資料,探討PSI 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及演化趨勢,為該領域提供研究思路和推動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數據來源通過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步驟:文獻分類目錄選擇“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主題欄檢索詞為“腦卒中OR 中風OR 腦血管意外OR 腦梗死OR 腦出血OR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AND“失眠OR 不寐OR 睡眠障礙”,檢索方式為主題精準,年份限定建庫至2022 年3 月。初步檢索出1 037 篇相關文獻,剔除會議等與主題明顯不相關文獻后,最終獲得988 篇文獻。
本研究分析工具為科學知識圖譜軟件CiteSpace 5.8.R3c,將文獻以將以“RefWorks”格式導出,導入CiteSpace 軟件對納入的998 篇文獻進行機構、關鍵詞分析。軟件參數設置:時間跨度為1988—2022 年,時間切片為1 年;節點類型分別選擇作者、機構、關鍵詞;選擇策略選g-index(k=25);剪枝方式選用“Pruning sliced networks”。
通過發文量,該領域自2004 年開始總體呈持續上升的狀態,2020 年到達頂峰,達119 篇;雖然在2005、2008、2011、2017 年及2021 年有所回落,但發文量仍處于高位。由于本研究檢索時間到2022 年3 月,所以2022 年數據驟降只因顯示前3 個月的數據,并不代表研究呈斷崖式下降。見圖1。

圖1 中醫藥領域研究中風后失眠相關文獻的發表情況
研究作者分析見圖2。圖2 中有480 個節點,311 條連線,節點數遠大于連線。各研究團隊未見明顯的核心作者,團隊不緊密,合作松散,其中以丁懿為研究的核心。

圖2 研究作者合作分析圖譜
通過對機構名稱的篩查以及重復合并,有114 個節點,35 條線,見圖3。發文量最多的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共14 頻次,發文量≥5 篇的研究機構有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

圖3 研究機構合作分析圖譜
2.3.1 關鍵詞共現 對納入研究的988 篇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通過對高頻詞同義但不同表達的合并,最終可得到知識圖譜,見圖4。前10 的關鍵詞分別為針刺、綜述、耳穴貼壓、針灸、生活質量、睡眠質量、復雜網絡、王松齡、抑郁、褪黑素。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2.3.2 關鍵詞聚類 利用對關鍵詞進行可視化聚類,聚類見圖5,CiteSpace 依據模塊值(Q 值)和平均輪廓值(S 值)評判圖譜繪制效果。Q>0.3 意味結構是顯著的,S 值0.7 時,聚類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本研究Q值為0.515 9,S 值為0.824 4,所以本研究關鍵詞聚類為有效且顯著聚類。在此基礎上,以發表時間為X 軸,聚類編號為Y 軸,繪制時間線圖譜見圖6。關鍵詞前10 聚類分別為腦卒中、復雜網絡、腦病、穴、臨床觀察、臨床應用、頭痛、綜述、溫膽湯、臨床療效,具體聚類標簽見表1。

表1 關鍵詞聚類標簽

圖5 關鍵詞聚類圖譜

圖6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
2.3.3 關鍵詞突現 通過關鍵詞突現分析,見圖7。中醫藥治療PSI 集中于兩部分,治療觀察指標、作用機制的有“血清素、褪黑素及神經遞質”。同時重點聚焦研究患者癥狀質量的有“睡眠改善、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其中“睡眠質量、臨床療效和神經遞質”是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

圖7 關鍵詞突現分析
從發文量的不斷增長上看,在增速和數量上近10 年明顯提高,2019 年發文量突破100 篇,其論文數量增長反應科研力量和學科水平增長,同時這與目前老齡化導致發病率提高的背景相契合[4-5],在這背景下研究仍將呈增長的趨勢。研究者以丁懿為主,研究方向是“五音調神”法治療PSI[6],通過五音與五臟、五志相應,調節人體氣血,改善身心,具有療效好,無不良反應的特點。研究機構集中在北方的大學,圖譜連線提示在PSI 合作較少;相對合作是以天津中醫藥大學為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和南京中醫藥大學為衛星點,呈現零散的合作關系,基本現狀是各大學的自身小團體研究,京津冀、長三角之間的學術共同體尚未形成,不具有輻射局域、全國的核心的研究機構,這可能與地域限制和強調第一作者及完成單位的科研評價有關[7];不利于科研資源的集中利用,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復科研,因而要打破地域限制,形成緊密的科研合作,突出核心科研機構,發揮學術研究輻射作用。
在關鍵詞上,本研究通過關鍵詞共現、聚類、和突現探索中醫藥在PSI 的研究現狀,在內容關鍵詞上歸納為3 類,總結治法、改善臨床癥狀質量及觀察治療指標、作用機制。在治法方面,外治主要包括“針刺、針灸、耳穴貼壓、穴”等關鍵詞,在辯證突出“從痰論治、健脾調神、胃不和則臥不安”。內服方凸顯“溫膽湯”。在描述觀察治療、作用機制上,主要集中于血清素即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及褪黑素。針灸作為一種有效且低成本治療手段,臨床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小,在國內外已被廣泛用于PSI 治療[8-9]。meta分析表明,針刺在治療PSI 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均優于對照組[10]。其通過刺激身體穴位調節心臟和大腦的功能、睡眠覺醒周期,增加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11],減少失眠的時間和減輕不適癥狀。常用的穴位有神庭、百會、四神聰、內關、神門、照海、安眠等[12],同時針刺聯合灸法、耳穴治療PSI 能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13-14]?!皬奶嫡撝巍⒔∑⒄{神、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辯證可知,脾作為生痰之源,痰邪導致脾胃運行失調,進而痰邪越發嚴重;進而導致氣機失調、“陽不入陰,陰陽失交”,進而“臥不安”[15]。而溫膽湯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功效,廣泛用于治療失眠等神經系統疾病,對痰熱內擾證的失眠初期患者效果明顯[16]?,F代研究發現,中風后炎癥和氧化應激不僅引發神經系統病理性損傷,在睡眠方面也明顯改變。李莉等[17]通過小鼠模型實驗表明,溫膽湯通過氧化應激及炎癥反應機制,進而改善睡眠剝奪的癥狀。而藥理學也發現溫膽湯對中風后炎癥和氧化應激引起的腦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可有效對抗繼發性病理損傷[18]。中風后失眠的患者其整體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疲勞感導致的體能下降;抑郁、焦慮等精神癥狀;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功能方面尤其表現明顯[19-20]。不僅阻礙康復進程,同時提高中風的復發率[21]。動物研究證明,中風失眠模型小鼠的血管生成、軸突萌發和突觸生成呈一個負向調節,加重腦損傷,最終阻礙了神經系統的恢復[22-23]。5-HT作為與睡眠-覺醒周期關系密切的神經遞質,主要功能是促進覺醒和抑制快速眼動睡眠。在動物模型上,5-HT 通過激發或抑制腹外側視前區域神經元,先激發睡眠的穩態驅動并參與睡眠的準備和啟動,接著抑制覺醒系統并維持慢波睡眠[24]。而中風造成腦器質性損傷,使5-HT 信號通路或分泌功能受損,引起睡眠-覺醒功能障礙而失眠[24]。褪黑素作為松果體分泌的神經遞質,具有獨特的晝夜分泌節律,與睡眠晝夜節律有相應的關系,褪黑素紊亂是中風患者失眠的重要因素。研究顯示中風后失眠患者血液樣本中的夜間褪黑素水平顯著降低[25],這可能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基于研究結果,建議加強各中醫藥大學合作,同時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目前針灸的治療機制研究較少,缺乏大樣本隨機臨床試驗,PSI 目前機制尚未明確,以后的研究建議加大對基礎方面的研究。同樣,本研究為了分析統計結果更加清晰規范,在分析過程中利用軟件進行同義關鍵詞合并,不排除課題組在合并時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另外,本研究結果是基于中國知網單個數據庫,文獻數量有限,而且有些文章關鍵詞較為混亂,在對該領域的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