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梓涵
企業治理是完善內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企業內部控制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對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如金融海嘯導致雷曼兄弟破產,是由內部治理問題所致。我國近年來同樣加強對內部控制的治理,致力于構建標準化、制度化以及流程化的管理體系。然而我國上市公司在企業治理以及內部控制方面,依然存在顯著的不足,導致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仍然存在較大的阻礙。因此,結合上市公司,探究企業治理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是擴寬上市公司發展路徑的保障,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周夢娣(2020)集合建筑施工企業,認為企業在內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存在顯著的不足。其主要是由于建筑施工企業第一股東持股比例過高,為了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則要進一步降低第一股東的持股比例,將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這樣可以提升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王曉明(2020)結合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發現信息的披露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效率具有直接的影響,上市公司為了促進自身的發展,通常存在瞞報或者虛假信息等特征,以此來隱瞞信息。為此,上市公司為了進一步促進自身的發展,則要加強對信息的披露,實現對自身管理模式的約束,進而可以達到提升管理效率的目標。姜鑫(2020)結合內部控制有效性展開研究,認為企業在內部管理時,自身的董事大會規模對管理具有直接的影響,董事會規模過大,則導致自身的管理戰略并不能及時的制定。對此,上市公司要合理的控制董事會的規模,確保董事會規模的精簡性,進而達到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目的。向美秀(2020)認為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控制中,監事會制度直接影響內部控制效果。為此,要進一步建立監事會制度,并且要明確獨立監事制度,使其獨立于企業的發展結構之外,這樣可以確保獨立性,且可以提升管理效果。
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了提升經營效果,在內部制定的職責分工以及組織管理形式。內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環境、風險管理、控制活動、內部審計以及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等方面。通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可以顯著的提升管理效率,進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對公司的治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從廣義的角度而言,是確定企業權利分配的重要指標,而從狹義的角度而言,確定如何授權給職業經理人的科學。公司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首席執行官以及監事會等結構。
委托代理理論,是指主體根據契約的精神,雇傭另外的行為主體來參與決策,其建立在非對稱信息博弈的基礎上而構建。目前,上市公司通常為股東大會聘請總經理來實現管理。然而總經理在受到利益驅使的情況下,可能會與股東大會的經濟效益產生違背的特征,因此,如何通過委托代理理論來處理企業關系具有重要的價值。
對于上市公司的發展而言,近年來第一股東持股比例過高,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在持股比例過高的情況下,導致內部控制出現利益傾向,進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對此,提出假設1。
假設1:第一股東持股比例以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具有倒U關系。
董事會是上市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董事會的成員過多,容易導致公司出現意見不一致的特征,并且容易在董事會內部形成裙帶關系,進一步影響企業的內部控制。因此提出假設2。
假設2:董事會規模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具有顯著的負影響。
監事會是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展開監督的重要環節,通過監事會,可以確保董事會治理的科學性,且可以對監管以及職責進行監督。因此,提出假設3。
假設3:監事會規模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企業高管是實際的執行者,關系企業的治理效果以及內部控制效果。在管理中,如果管理不當,則容易導致高管違背公司的發展利益,而良好的激勵機制,則是確保管理者和公司利益統一的重要前提,因此提出假設4。
假設4:高管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選擇內部控制有效性為因變量,總資產規模的自然對數、資產負債率以及每股收益率作為控制變量;第一股東持股比例、第一股東持股比例的平方、董事會規模、監事會規模、高管持股比例作為自變量衡量。

表1 變量選擇
本次研究中,選擇深圳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布的信息,并且在東方財富網以及新浪財經等網站收集信息。在經過EXCEL表格處理的基礎上,應用EVIEWS軟件來進行回歸分析。
本次研究選擇深圳證券交易所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選擇2019年為樣本時間,選擇企業數量共計1506家。經過篩選,剔除負債率超過4的樣本以及信息公布不及時的企業,經過篩選,共得到1434家上市公司樣本。
本次研究中,根據自變量、控制變量以及因變量,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具體模型數據如公式1所示。

在模型中,SIZE、EPS以及LORA屬于控制變量,Vali是因變量,Hold、ScaleBD、ScaleBS和Stock是自變量,同時i表示樣本,β表示參數,ε表示殘差。
對樣本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樣本描述性分析結果表
通過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平均數為2.01,總體比例偏低。說明上市公司在內部控制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總資產規模自然對數平均值為0.6812,說明總資產水平偏低。資產負債率方面,最高為95.2%,最低為34.4%,總體發展并不均衡。每股收益率方面,平均值為11.2,最高值為19.6,最低值為1.5,總體并不均衡。在第一股東持股比例方面,均值達到35.4%,總體比例偏高。董事會規模方面,最高人數占比達到17人,存在董事會冗雜的特征。在監事會方面,最高為13人,最低為1人,說明部分公司對監事會的重視程度不足,而在高管持股比例方面,最高比例達到68%,然而平均值僅僅2.3%左右,說明企業對高管持股激勵的重視程度存在顯著的不足。
對樣本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的數據中可以看出,Hold以及Hold2之間的數值一正一負,且呈現顯著的相關性,驗證了假設1,說明第一股東持股比例以及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具有倒U關系。其主要是由于第一股東持股比例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將可以最大程度的確保第一股東干預度在合理的范圍內,且其他股東聯合對第一股東具有一定的制約能力,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內部控制效率,反之,第一股東持股比例過大或者過小,均會影響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董事會規模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具有顯著的負影響。且在0.0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董事會規模是企業直接控制環節,如果董事會規模過大,則容易造成結構冗雜,出現問題時,無法及時有效的制定處理意見,因此會影響內部控制有效率。監事會規模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在0.0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監事會是對上市公司實現監管的重要機構,監事會規模越大,其自身的監管能力越強,因而會約束上市公司的行為,進而達到提升內部控制有效率的目標。高管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在0.0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上市公司對高管實施激勵,可以顯著的提升高管的積極性,使其與企業的發展目標一致,進而可以達到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目標。

表3 樣本回歸分析結果表
企業治理是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針對目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內部控制不健全的問題,本文探究企業治理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在分析國內外研究資料以及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選擇1434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構建實證模型,經過實證研究發現,第一股東持股比例以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具有倒U關系、董事會規模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具有顯著的負影響、監事會規模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高管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為企業治理模式的優化以及內部控制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鑒。
對于上市公司的發展而言,加強對內部控制的監督,是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監督時,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積極披露相關信息,并且對各項信息進行及時的更新。同時在信息的公布時,引進外部監督模式,群眾可以通過網絡等手段實施監督和舉報,進一步約束上市公司的行為。
合理的控制董事會的規模,確保監事會的人數,使其可以對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同時,要設立獨立監事制度,要求監事會與董事會職能相分離,這樣可以更好的確定監事會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