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盟
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正式啟動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遼東學院《基礎會計》課程于2015年獲批遼東學院教學模式改革項目,通過優化課程結構,整合教學內容,建設網絡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改革成績評定方式等途徑推動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多年來,該課程基于“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OBE理念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教學成果,先后榮獲“遼東學院教學模式改革優秀課程”、“遼東學院精品視頻課程”。2020年12月《基礎會計》課程獲批遼寧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本文主要介紹遼東學院《基礎會計》課程組多年來基于OBE理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的一些探索與實踐,希望能夠為其他教師開展課程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OBE是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的簡稱,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通過持續改進提高教育質量。”在此教育理念下,主要解決“學生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如何通過教與學達到學習目標”、“如何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學習目標”這一邏輯關系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一流本科課程應基于OBE教育理念,科學設計課程建設流程(見圖1)。

圖1 基于OBE理念的課程建設流程
1.以學生為中心。在OBE教育理念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主動探知等能力的培養。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針對不同能力與接受水平的學生,采用靈活的方式安排學習進度和階段任務,對于學習能力強、接受速度快的學生制定更高的學習目標,給予難度、廣度與深度更高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習能力較弱、接受速度慢的學生,調整教學內容與進度并且給予更多的教師輔導與團隊幫助,多途徑激發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使不同資質且需求不同的學生都愿意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課程學習的收獲與成果。
2.以成果為導向。在OBE理念指導下,根據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結合當前“大智移云物”等信息技術發展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需求提出的新要求,反向設計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針對課程建設,則應預先科學設定課程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成果,要使學生在課程之初就明確課程的學習目標,在每個教學章節明確自己要完成的任務目標。再根據成果產出反向設計課程知識框架與教學內容,進而通過多樣性的教學方法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引導學生有效地實現課程學習目標。
3.堅持持續改進。基于OBE理念中“持續改進”的要求,加強對課程“教”與“學”質量的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信息教學平臺教學數據獲取、在線問卷調查、階段性考核成績分布等渠道隨時獲取學生的評價與反饋,針對學生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及時進行調整與改進。在課程教學結束后,從多角度對選課學生進行終結性綜合評價與滿意度調查,通過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度、學習成果完成質量、多元化能力考核成績等多維度,重新審視課程整體設計與具體實施過程的各個環節,查找短板,持續修改,進而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立足辦學定位,明確課程目標。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遼東學院致力于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基礎會計》課程組將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有機融合,將本課程教學目標確定為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會計核算方法,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會計職業能力和實務操作能力,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和在會計及相關崗位從事專業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2.目標導向,優化課程教學內容。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提升高階性、突出創新性為原則加強課程設計,科學制定課程教學綱要和執行大綱,優化課程結構,整合教學內容,按照“理論—實操—運用”的邏輯關系遞進,將課程教學內容劃分為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3大部分,10個教學單元,39個小節,科學設計各章節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做到內容既精煉簡潔,又能涵蓋課程相應領域的基本知識、原理、方法與技能,同時注重將思政育人目標融入課程教學目標之中,在單元設計中明確課程思政具體要求,將典型案例、前沿熱點問題融入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傳授、應用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提升、職業道德養成貫穿于教育全過程。
3.以需求為導向建設優質線上教學資源。基于學生課程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在泛雅教學平臺建設《基礎會計》網絡視頻課程,設置“首頁、課程章節、教師團隊、教學資源、教學文件、課程教案與課件、參考教材、翻轉課堂”等模塊,以章節設置教學情境,制作教學視頻56講,配備全套教學輔助資源,包括:課程教學綱要、執行大綱、課程教案、教學課件、教材電子書、習題庫(1500題)、隨堂測(32套)、作業庫(30次)、試卷庫(20套)、案例討論(20組),形成了一套優質教學資源,為滿足學生課上、課下自主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充分保障。
4.多種教學方法并用,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課程教學組織過程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加強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化師生間互動、學生間互動,充分利用在線教學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每次課程開始前,提前發布本次課程的學習清單,明確不同課次的學習目標與任務,以目標為導向指導學生開展課程學習。在線上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自主觀看教學視頻,在規定時間內自主完成線上隨堂檢測,通過線上平臺開展在線搶答、主題討論、隨堂練習、在線問卷、分組任務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參與度;在線下教學環節,圍繞教學重點、難點進行重點講解,綜合運用問題導向、講授演示、情境教學、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教學難度不高的章節,安排學生開展“翻轉課堂”;在實踐操作的章節,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生活中的會計憑證、賬簿與報表,通過小組展示的方式進行專業講解,實訓中,采用跨組審核、小組互評的方式強化學生對編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等要點的掌握,在互動中引領學生廣泛參與,提升其對專業學習的興趣;案例教學中,積極引入典型案例和熱點話題,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學生真正“動”起來。
5.重視過程性能力考核,強調學習全程管理。多元化課程考核體系是多元化教學模式順利實施的有效保障,更是對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的有效監控,因此在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中應逐步建立以成果為導向、以能力評價為核心的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加大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考核比重,不斷豐富考核形式。強調學習的全程參與度,通過完成教學任務點、在線作業、階段測試、參與討論、小組展示、翻轉課堂等環節對學生各階段學習進行全學程的教學監管,利用在線平臺的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及時掌握課程各階段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隨時對學習任務完成度不高的學生進行預警。目前,《基礎會計》課程成績=過程性考核(60%)+期末考試(40%),其中過程性考核包括教學視頻觀看、章節自我檢測、階段在線測驗、課程作業與互動、翻轉課堂與小組展示、課程思政小論文六個部分。通過多維度、全學程的監測、考核與評價,以成果產出為導向開展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得學生在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中時刻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不斷完成課程學習目標。
《基礎會計》課程自2016年開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以來,已在遼東學院會計學、財務管理、稅收學等多個專業使用6輪,目前線上課程的使用與打開次數已經突破120萬人次。豐富的線上課程教學資源、多樣的互動形式,較好地滿足了學生在線學習和課后復習的多方面個性化需求,而不同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和多維度成績考核評定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學生的課程參與度明顯提高,學生的課程平均總成績、優秀率均得到明顯提升,不及格率大幅度降低(見圖2)。

圖2 《基礎會計》近幾年優秀率與不及格率分布
課程組于2021年春季學期期末對開課班級開展了問卷調查,回收255份有效問卷,有95.67%的學生對課程總體評價為滿意,同時分別對課程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師授課、學生對自己學習課程的收獲、對自己學習的自主性和對自我課程目標的實現度等項目進行評價(見表2),平均滿意度均超過90%,學生普遍對《基礎會計》課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較高的評價,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使用效果得以顯現。

表2 學生對《基礎會計》教與學的滿意度調查表
一流課程建設應根據不同學校的專業定位、辦學特色進行科學的整體設計。OBE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養與課程建設,要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為目標,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反向設計各單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注重不同資質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課程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