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博士,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與心理學院講師,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工作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班主任、心理老師培訓工作。
王老師這篇文章,激活了我大腦中多個認知,無論是青春期孩子的追星話題,還是價值引導行為改變,抑或以點帶面的工作方式,都很值得贊許。但是我現(xiàn)在想說的是,教師的預見能力。
或許你會注意到,王老師在這個案例中似乎沒有經(jīng)歷沖突,平順自然。擁有預見能力的教師通常如此:在事情初見端倪時布局應對,自然事情就不太會發(fā)展到難以收拾的程度。教師自然不需要扮演“消防員”的角色,而是從容應對。
積極心理干預模型就提出干預的最佳時期是在問題發(fā)生之前,但是更加考驗教師預測行為發(fā)展軌跡的能力(心智化理論中也稱反思功能)。這就是為什么有經(jīng)驗的教師常常會更輕松。新手教師,則需要提升自己對典型學生問題的理解,以及對學生狀態(tài)的觀察能力。
需注意,教師要反思自己的“擔憂”是否是過度反應,避免誤傷。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