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群
高一女生劉恬(化名)因為心理課發言積極被同學稱為心理課“發言人”。一天上課,這位“發言人”一反常態一蹶不振、無精打采,下課后緊跟我走出教室,憂心忡忡地說:“老師,我想預約?!贝_定好了輔導時間后,問及緣由,她遞給我一張便利貼便回了教室。
打開便利貼,正反面都寫得滿滿當當:“進入高中后,我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地學習,但是又雙叒叕考砸了……努力卻不能進步有意義嗎?”原來是剛出爐的月考成績不如意讓她產生了對自己的懷:疑。
劉恬在預約時間準時出現,我們的談話開門見山。
看了你的紙條,感覺你很失落,努力卻看不到進步。我想知道你覺得什么是進步?
就是達到我的預期,比如說分數、排名。
哦,成績、分數確實是很直接的表現。還有別得方面能說明嗎?
劉怡可能一直沉浸于成績和排名,并沒有思考過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可以稱為進步,她沉默良久沒有說話。記得之前她說過會玩兒游戲,于是我請她用游戲裝備來比擬自己的學習變化,瞬間她的表情輕松了下來。沒多久,她便呈現出了如下的裝備變化。
圖1“裝備”升級圖
老師:看著這些裝備變化,有什么感覺?
劉恬:其實我有好多裝備升級了,可是我之前沒有感覺到!比如我喜歡地理,以前學不懂,就像一把壞了的手槍,有武器但沒用處?,F在不僅上課能跟上老師,還會超前預習。再比如化學,以前傻學,就是赤手空拳,現在多少知道了一點兒規律,所以變成了“小米+步槍”。
下面幾個“peng”呢?
哈哈哈,最開始挺激情,但堅持不了幾天,變成了“啞炮”,現在我想學醫,生物基本必選,所以一直在堅持!
之前你說“努力了那么久,卻看不到進步”,現在還認同嗎?
沉默。
每次考試你真的只能拿到你拿到的分數嗎?
唉,說起來就傷心,每次交完試卷,就想拍“死”自己,明明會做的題剛剛怎么就做錯了?
思考梳理后發現看不到進步,一方面是因為心態問題分數沒什么進步:另一方面是完全忽略了努力過程中學握的方法,養成的習慣。談話的最后,我請劉怡回去細細品味自己的裝備變化,并請她下周來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發現。
后一周的心理課,劉恬恢復了“發言人”狀態,課堂參與在線。課后她來到輔導室,說自己畫了裝備升級后感覺好了很多,不過仍有疑問:仔細想想覺得自己有進步,但心里又沒有底,有沒有除了分數以外的工具可以更直觀地測量自己的進步?
為了讓劉怡更清晰地感受自己的進步,我邀請她給自己打分。
你對自己的學習狀態滿意嗎?如果用1~10分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越滿意,你會打幾分?
劉恬想了想,給了4分。她的評分理由是:作業有時候不能按時完成,列了計劃有時做不完,有幾門課聽課狀態不好……
我打斷了她:你說的都是自己做得不太好的地方?;貞浺幌吕蠋焸兏脑嚲斫o分的依據?
劉恬頓悟,老師們“按點給分”是根據做對的點打分。我遞給她一張自制“紙尺”(圖2A),請她給自己的每1分都寫下理由。
圖2 整體學習狀態評估
這種按點給分和之前的扣分有什么不一樣嗎?
尋找好的方面比扣分開心,不過現在好像好的方面有點兒少。
如果你增加一個行動會給自己多加一分,你覺得會是什么行動?
劉怡想了想,說:提高早讀、午讀效率。
劉怡的加分策略看似簡單,卻很難評估衡量,我建議她按照目標確定的SMART原則設立具體可衡量的小任務,劉怡修改為“早、午讀背誦一個知識點”,并且把它寫到了自己的標尺上,然后她和我約定一周后分享心得。
一周后劉怡開心地說現在給自己5分完全沒問題,希望再繼續往前走一格。我表示贊同,并鼓勵她可以按照我們之前的步驟自主訓練。
劉怡已經有信心提升學習的整體狀態,而對于高一過半的學生而言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選科,這也意味著學習需要有意識地考慮針對性。于是我主動向劉怡介紹了助力學科提升的神器。
一聽神器,劉怡兩眼發光。我遞給她一張升級版的尺子——帶刻度的九等分圓形圖。(圖3A)請她在每條線段的終點標上學科,對自己每個學科的學習狀態如之前一樣,按照1~10分評分(圓心處為0),然后把各個打分點連線,形成一個雷達圖。認真地思考后,劉怡畫出了一個雷達圖。(圖3B)
觀察你的雷達圖,有什么發現?
語文、數學和地理還可以,其他一般。
高一剩下的時間,你希望這個雷達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希望每個科目都提高??!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只能選擇三四個科目重點提高,你覺得是哪些學科?為什么?你希望提高到什么程度?請在相應的地方標出來,并將現狀到預期的距離填充。(圖3C)
劉怡標注后說道:我將來想做醫生,我確定會選物理、化學和生物,但目前這幾個學科都不好,所以必須加強。英語總是拖我后腿,如果要考好學校,必須解決。
圖3 學科學習狀態自我評估
智慧的劉怡迅速發現了自己的生涯目標與學科現狀之間的差距。劉怡說如果雷達變化成期待的樣子,將來選擇醫學就更有信心了。
如何讓雷達變成理想中的樣子?如果每一個刻度代表一個具體的行動,每個科目需要做出什么行動?這是我給劉怡布置的新一周的作業。一周后劉怡開心說她現在有了“行動指南”。(圖4)為了這份指南,這一周不僅進行了自我思考,還求教了老師和同學,最終每個刻度選擇了自己覺得最能達到的行動。劉怡說自己有信心可以做到。
圖4 學科提升行動指南
輔導的最后,我拿出劉怡的三張圖,請她總結這次輔導的收獲,輔導室里的她又進入了“發言人”狀態:“我們可以用有形的刻度尺評估我們無形的努力,讓雷達圖幫助我們厘清思考、明確方向。如果一把尺子滿了,還可以開啟一把新的尺子,從新的起點開始。重要的是從每個微小而確定的行動開始努力,fighting!”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