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
各位好,我是一個新入職的心理老師,雖然也學了不少專業知識,但是看到具體的個案就感覺頭大。如果比較簡單的問題還好,像和好朋友吵架、考試沒考好怕爸爸罵這些,我注意做好傾聽與澄清,基本上還可以應付得來。但是遇到稍微麻煩的一點兒的情況就不知該怎么辦了,比如前不久遇到有個孩子說自己怕鬼,晚上睡不著,家長怎么解釋也沒有用,聽聽就感覺一頭霧水。我也知道遇到問題可以按照一些基本的思路去分析,但是現實的情況卻往往復雜得多。比如我覺得孩子怕鬼是認知出了問題,但是跟孩子聊的時候,她自己也承認鬼應該是不存在的,但就是怕。唉!怎么也想不通這個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奇怪的表現,解決自然也就更談不上了。
為了做案例,我也認真地看了些書,但往往覺得書上說得挺在理,到了實際操作的時候,又無從下手了。感覺就是理論和實際的情況對不上號,腦子里面反應不過來。所以,我想問問大家,我怎么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處理案例的能力?(阿心)
參與個案研討提升輔導能力
阿心所說的情況有一定普遍性,關于輔導基本的理論技巧已經有所了解了,但是給一個實際的案例要他分析處理,就有點兒不知所措了,很多時候都不能把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只是泛泛而談,這樣的老師實際上是沒有辦法獨立來完成個案輔導的。
阿心的問題其實說的是輔導老師要怎樣才能更好地成長。在我看來,輔導老師的工作其實和醫生的工作有點兒類似,簡單來講那就是十分依賴經驗,僅僅了解理論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國外,輔導人員培訓中一定要有一個程序,那就是資深輔導老師督導下的輔導實踐。不過這個在我們國家比較困難,因為這種督導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老師們一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那我們的學校輔導人員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呢?在現在的條件下,我想開展同儕交流為主的案例分析、案例討論會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因為它就是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方式。這次我們心海論壇公眾號聯合《中學生博覽·中小學心理輔導》推出的個案輔導研討欄目也正是基于此,希望能提供給廣大心理老師們一個進行案例探討的平臺。讓網友們把自己的疑難個案發到網上來,然后大家把這些案例當作自己分析思考的素材,認真地去參與討論,那么這些案例就成為了你成長的基石。
案例研討呈現的是實際的案例,要針對這些完成或是未完成的個案,分析可能的原因,提出處理的建議,就需要把理論運用到實際。
參與這樣的討論一般能達成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了解到生活的豐富與人性的多變,同時思考和建議還能助人解決問題;二是鍛煉自己的思維,更好地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自己成長,當然這兩方面是有聯系的。如果說面對案例更多的是基于給人幫助提建議的角度,那么往往是不用想太多的,有一點是一點,不必承擔太多責任,合用固然是好,不合用也不必管它,所以這樣的提建議往往會停留在直覺、經驗的層次,沒有太多理性的思考,也不會更多地關注到實際操作的層面,討論后即使有收獲,那也停留在淺層次,不大可能讓討論成為自己的經驗,促進自己的成長,如果下次自己遇到個案,還是沒有辦法從中獲益。而如果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多的參與感,就是把自己深度地代入個案的輔導教師這一角色,想象個案就在你的面前,你必須與之交流并帶領他前進,那你就會關注更多的細節問題,會考慮更多的實際難題,你的思考與處理會更大程度地與輔導實踐操作相一致,你也就會獲得更多有效經驗。當你以后遇到個案時,這些經驗就將幫到你。
深度參與案例探討,學會做案例分析,首先要明確分析的基本思路,一般來看,可以遵循這樣一些基本的要求:
——這個學生的問題如何定位?屬于哪一類問題?(首先是判斷要正確)
——這個學生的問題根源何在?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其次是原因要找準)
——您的輔導建議或者輔導思路是什么?(最后是處理的思路要對頭)
深度參與是一項高回報的投入,它可以幫助你盡快地形成與你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適應的專業技能。參與,并不意味著你必須對每一個問題都給出答案,并且一直正確無誤。有時,承認自己對一些問題分析不夠到位或者有錯誤判斷,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大家從內心更加接納你、喜歡你。但是,參與,必須要你有勇氣敢于對一些問題進行大膽地探索,從思考、分析、判斷、經驗中進行學習。在大家的參與和討論中,有時一些“錯誤”的觀點可能比“正確”意見更有幫助,它會引發一連串的爭論,促使你在不同見解的碰撞中迸發出璀璨的思想火花。
深度參與案例探討,學會做案例分析,以此來促進自我的成長,還需要我們有良好的學習心態:
要學會做案例分析,就必須善于學習。要多看書,不能僅僅只依靠搜索網上資料(當然這是十分必要的)。最新的學術信息往往不在網上,而在新出版的著述和刊物當中。多看書,多思考,多發言,多寫原創帖子,一段時間后,你就會驚喜地發現,你的收益多多!
要學會做案例分析,還要學會具體地探討具體問題。案例之所以成為案例,就是因為它的特殊性,即個性。沒有一種輔導理論是可以“包治百病”的,案例分析不是套用現成的理論做程式化的回答(這一點似乎是我看的100多個案例分析的通病),案例分析是根據當事人的具體情況和復雜的背景資料,作出的一種科學的和謹慎的選擇。
要學會做案例分析,就要善于博采眾長。輔導教師不能停留在個人的以往經驗層面上,個人的經驗即使再深刻,也是有局限性的,受個人視野的局限、經歷的局限、地域的局限等等。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往往受不同經歷的影響,但自己卻難以自我覺察。正如黑格爾所說,“在純粹光明中就像在純粹黑暗中一樣,什么都看不見。”
另外,參與案例研討還需要更多的深度思考,不僅僅停留在就事論事。所謂的深度思考也就是:思考源于案例,但不限于案例,而是高于案例,寬于案例。能夠試著從個別案例中總結出一般原理、規律,并用這些原理、規律去分析處理其它相關的問題。有了這樣的態度方式,我們就能夠在參與案例研討與分析的過程中快速成長。
我們公眾號的討論是寬松式、沙龍式的。不一定需要明確的對策,只是探討而已;也不一定寫很多文字,三言兩語、有感而發即可。但是,作為心理輔導教師,一定要多接觸、多分析一些個案,多和同仁探討一些問題,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操作性的培訓,而且是不花錢的實用性培訓。愿你我一路同行!
心海揚帆團隊公眾號簡介:全國知名心理健康教育特級教師鐘志農老師團隊主辦,延續曾經的中小學心理輔導第一論壇——心海揚帆的精神和血脈,在這移動互聯時代繼續為全國心理輔導老師搭建成長平臺,為中小學心理老師、學生和家長服務,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繼續前進。
這里將不定期發布輔導案例以及資深心理老師們對案例的分析以及處理,有興趣提升自我輔導能力的老師敬請關注。如果你也有案例希望來和大家一起研討,請將案例發送給我們(郵箱yeshangO@qq.com),對于案例你有任何看法,歡迎在公眾號下方留言參與討論!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