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娜
“丁老師,我們班的倩倩在數學課上用刀片劃自己的左手臂,幸虧被數學老師發現,及時制止了。剛才我找她談話,想去看看她的傷口,發現她的左手臂上有密密麻麻許多道疤痕。我驚呆了,馬上電話聯系了她媽媽,叫她放學接孩子的時候到辦公室來一下。丁老師,中午您能抽空跟倩倩聊聊嗎?我征求過她的意見,她愿意來找您傾訴。”班主任高老師急匆匆地向我描述了大致情況,看得出來她也很緊張,我跟她約了具體的輔導時間,并讓她送倩倩過來。
中午12點,倩倩準時到了心理輔導室。因為之前在他們班上過心理課,她對我也不陌生。坐下后,我說:“倩倩,我能給你些什么幫助嗎?”她低著的頭抬了起來,臉色有點兒蒼白:“丁老師,我的故事有點兒長,你愿意聽嗎?”“當然愿意,丁老師很期待你能向我敞開心扉。”
“今天早上,奶奶沒叫我起床,我起晚了。走進廚房,沒有像往常那樣有熱騰騰的早飯。我餓著肚子上學,還遲到了,到教室被老師批評了幾句。瞬間我的情緒煩躁到極點,那種沒人愛的感覺撲面而來。于是,就有了第一節數學課上的那一幕……”
“這樣的行為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一個月前吧。”
“那時發生了什么嗎?”
“我家比較復雜,5歲時我爸媽離婚了,后來他們各自再婚。從小我跟奶奶一起生活,周末時回媽媽新家小住,生活還算平靜。一個月前,爸爸和阿姨生了小妹妹,奶奶忙著照顧他們,忽視了我。兩周前,外婆騎車摔倒骨折,媽媽回老家照顧外婆,這樣周末我也沒辦法去她新家了。我突然感覺自己是沒人要的孩子。每天上課走神,作業潦草應付,情緒越來越低落。一天晚上,我用勞技課的刀片在左手臂上輕輕地劃了幾下,血絲慢慢溢出來,我竟然感覺內心好輕松。后來,每當難受時,我就會劃幾下。我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我控制不住。為此,我去百度上搜索了相關資料,知道怎么劃不會傷神經。現在,我每天把刀片放在褲兜里,左手臂上的疤痕越積越多,到今天剛好100道。”
倩倩說完自己的故事,很平靜,又有些無助。
“這些事你有向其他人說過嗎?”
“沒有,今天是第一次。家里沒地方說,班級里也不能說,現在說出來感覺舒服多了。”
“謝謝你的信任。碰到這些事,你感到傷心,甚至有點兒委屈,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你會,其他人也會。”
倩倩睜大眼睛看著我:“真的嗎?”
我點點頭:“負面情緒出來的時候,除了用刀片劃手臂,有想過其他的宣泄方式嗎?”
“難受的時候啥也不想做,打算睡覺,但發現睡不著。”
“有考慮跟奶奶或者媽媽傾訴嗎?”
“沒想過,她們夠忙的了,不想讓她們擔心。況且我只是發泄,不深劃,第二天就結痂,過兩天就可以挖掉了。”
“有想過停止這種發泄方式嗎?”
“想是想過,但情緒上來了,還是控制不住。”
“現在口袋里還有刀片嗎?”她從褲袋里掏出刀片給我。“我用發泄球換你的刀片,可以嗎?每當你在課堂上產生不良情緒時,可以使勁捏一捏,當作發泄。不上課的時候,你可以去操場走路或者慢跑來發泄,也可以找丁老師聊天,我隨時歡迎你來給我講故事。”
倩倩猶豫了一下,“我愿意試試。”
“我還想要你奶奶或媽媽的電話號碼,你愿意嗎?”
“你會跟她們說我自殘嗎?”
“你想讓她們知道嗎?”
“不想,怕她們擔心。但是你可以跟她們聊聊我的學習,因為我心情不好,聽不進上課內容,成績也在下滑。”
“好的.我只是希望你在家的時候有人能關注你,陪伴你,讓你感到不孤單。”
倩倩聽到這話,眼眶泛紅,我想我可能說到她心坎里去了。我遞給她一張白紙,她工工整整寫了兩個手機號碼,一個是奶奶的,一個是媽媽的。
意外的是,傍晚5點,倩倩母親和現任丈夫一起來到心理輔導室。兩人坐下后,繼父先開的口:“老師,倩倩這樣的情況,我和她媽都很心急,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倩倩曾說過繼父對自己不錯,他們是朋友式關系,從剛才的言談中我感受到繼父對倩倩的關心。
“倩倩現在最需要的是有家人陪伴她。如果這段時間奶奶忙不過來,你們是否能把她接到身邊呢?”
繼父立刻回答:“這一點絕對沒有問題。不瞞您說,我們倆從決定結婚就商量好了,把身邊的兩個孩子好好撫養長大就可以了,我們不再要小孩兒。只要倩倩愿意,她可以一直住我們這里。”
母親說:“我最近也在反省,我在女兒面前總會有所抱怨,把負面的東西傳給了她,這可能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母親承認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從離婚的陰影中走出來。但經過這件事,她想通了很多。“收起對過往生活的抱怨,珍惜當下的生活,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今后,我會經常電話聯系倩倩奶奶,詢問孩子的情況,我們共同努力,希望她盡快好起來。”倩倩母親說。
母親和繼父的努力令人感動,學著忘記過去、接受現實、迎接未來,日子才會過得越來越順心。
第二天中午,奶奶和父親一起來到學校。奶奶一坐下就流著淚說:“這孩子太可憐了,從小沒有母愛,是我一手拉扯大的。我從來沒有虧待過她,最近家里添了小的,我確實沒有精力照顧她,是我大意了。”我向父親和奶奶告知了倩倩目前的情況,倩倩一直很感激奶奶,只是最近突然受冷落了,有點兒不習慣,內心很失落。
奶奶說:“昨天知道這個事后,家里馬上開了家庭會議,我們商量好了,叫親家母過來一個月,幫我些忙,這樣我就有精力照顧倩倩了。”我還提醒奶奶,在和倩倩說話的時候,不要再提母親的種種不是,畢竟是她的親媽,她夾在中間難做人。
“老師,你說的對,現在她大了,有自己想法了,我說話確實要注意。”
“是的,倩倩有點兒敏感,在父母婚姻這件事上,她是無辜的,還沒有能力承受太多的負擔。”
父親表示很內疚,覺得自己欠女兒太多。他不是不關心她,而是不知道怎么跟她交流。“倩倩的成長過程中,我缺席得太久了,我們之間有很大的心理距離。”我告訴父親,倩倩很在乎他,對于父親的再婚,她能理解并支持,但她也希望父親能抽空陪自己說說話。父親聽到這番話,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淚,“是我對不起她,是我對不起她。”等他平靜后,我建議他可以先用寫信的方式表達對女兒的愛,然后肩負起每天接送倩倩上下學的任務,利用路上的時間和倩倩聊天談心,增進對女兒的了解。晚上也可以陪她在小區里散散步,放松一下。
我想,當家人和倩倩之間的情感鏈接重新建立后,她的內心會生發一股力量,助力其改變不合理的想法和做法。
接下來兩周,我主要幫助倩倩糾正認知偏差,改變不合理的心理行為模式。如當她產生螺旋式負面想法“我是沒人愛的孩子”時,請停止這么想,先把想法寫下來,然后對自己進行覺察:當時的想法是什么?之后我產生了什么情緒?作出了什么行為?倩倩說:“每次想到我沒人愛時,我特別傷心,作什么都提不起勁,控制不住地想哭,太難受了就劃手臂。”
“冷靜下來后,你能找到駁斥這個想法的證據嗎?”
“奶奶每晚睡前都會問我第二天早飯吃什么,盡可能變花樣,她是關心我的。”
“當發現這一點的時候,情緒有變化嗎?”
“會開心一點兒,眼淚也會止住。”
“很好,能再想一些這樣的事嗎?”
沉默幾秒鐘后,“爸爸現在會悄悄走進我房間,塞給我零花錢,叫我買點兒想買的。他也是愛我的,雖然話不多。”
“還有嗎?”
“繼父前幾天叫自己兒子回爺爺家住,專門把我接過去,還帶我和媽媽去吃火鍋,陪我買鞋子,他像朋友一樣。”
“太好了,能總結一下你現在的感受嗎?”
“老師,我發現之前我容易在自己營造的消極思維模式中走不出來,最后進入意識的死胡同。只知道用自殘來減輕內心痛苦,其實最后痛苦并沒消失。”
“那現在呢?”
“我發現身邊人都是在乎我的,雖然沒能生活在一起,但他們對我的愛沒有減少。”
此外,我引導倩倩掌握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學著喜歡自己、悅納他人。在和同學交往中,真誠熱情,寬容以待,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增強相互支持的力量。我聯合班主任及任課老師,發掘她身上的優點,給她多一些關愛與重視,多一份鼓勵與支持,為她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樹立自信。
經過兩個月的心理輔導,倩倩的狀態明顯好轉,自傷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學習成績慢慢提高,人際關系逐漸改善。一個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究其原因無外乎家庭問題、學校問題、自身問題,只有多方聯動,分工合作,三管齊下,才能成功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