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紅
去年樹葉剛剛變黃的時候,我接手了現在的這個班級。還沒走進教室之前,第一排的杜小威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至今我都記得那一幕:原本有點兒喧鬧的班級因為我站在了門口而瞬間安靜了下來,孩子們小手疊放在桌上,小腰板挺得一個比一個直。只有第一排那個皮膚略黑的小男孩,依舊低頭倒弄著他手里的超輕泥。他像小樹林里那棵平日見不到陽光的樹苗一般,獨特到不由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為了提醒他,我假裝清了清嗓子,但他似乎并沒有聽到。正巧鈴聲響起,我心里暗喜:這下好了,他能坐端正了。誰知他像什么都沒聽到似的,繼續埋頭沉浸在他的世界里,直到鈴聲響畢,我走進教室站在講臺上,他依然專心地在那里捏著他的小玩意兒。我本想走過去敲敲他的桌子給他點提醒,正準備挪步的那一瞬間,卻又止步了。敲桌子的確是個非常簡單的動作,但對于他而言,這相當于“警告”,對于全班同學而言,這一敲很有可能讓大家都覺得我這個新老師不喜歡他。這桌子可以放在后面的任何時候敲,但今天絕對不行。
按照常規我向孩子們做了自我介紹,也讓孩子們按照座位順序介紹了自己。我特別留意了那個一直低頭捏超輕泥的小男孩,當我站在教室里開口說話的一瞬間,他抬頭看了看我,好像是在那一刻他才意識到已經上課了,隨后緩慢并且細致地將桌上的超輕泥收進了桌洞里。輪到他介紹時,男孩有點兒靦腆,起身的動作和之前收東西時一樣,略微遲緩,站起來后沉默了幾秒鐘,才緩緩張口,聲音很小,吐字也不是很清晰。班里其他孩子似乎對他的一系列慢動作有些不滿,教室的各個角落里出現了一些稀疏的嘀咕聲。
我心里也有點兒替他著急,但卻下意識地放慢了走下講臺的腳步,緩緩挪移到他身邊,摸摸他的頭,朝他微微一笑,輕聲鼓勵:“大聲點,孩子,老師很喜歡你!”男孩的眼睛里寫滿了驚喜,那一雙黑色的眸子透著耀眼的光。他看著我,小臉有些紅,嘴角輕輕抽動了幾下,我聽到他用比剛才大一倍的音量鄭重而自信地說:“老師好,我叫杜小威。”我朝他豎起大拇指,稱贊道:“聲音比剛才洪亮多了,做得真好!”他低下頭,先慢慢地坐下,然后慢慢地,像其他孩子一樣把雙臂疊在一起,挺直了腰板,最后昂起了頭。
杜小威,他是我在新班級里記住并且認識的第一名學生。后來從其他老師那里了解到一些他的情況:從小是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家長大,上學前才回到在城市打工的父母身邊。家里還有一個妹妹,是父母自己帶大的,所以小威一直不太習慣和父母居住,父母也在慢慢適應和他的相處。小威在鄉下很健談,上學后和爺爺奶奶視頻也常常露著笑臉。在家里和父母、妹妹有交流,但常常悶悶不樂。在班里似乎不太愛說話,經常喜歡一個人玩,或者偶爾因為不太會和同學交流便動用武力。
知道這些情況后,我和小威的父母也進行了溝通,建議他們在家多陪伴孩子,以彌補過去缺失的親子時間。同時,一個在我心里醞釀已久的“暗示效應”秘密行動即將在班級里登場。
什么是暗示效應呢?它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建議,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而我,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暗示讓小威變得樂觀、自信。
首先我利用環境暗示,努力讓小威重拾活潑。環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古代就有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故事。我將小威周邊的同學調整為幾名性格開朗的孩子,還事先和他們進行了溝通,要求“下課多和小威說話,上課各自認真聽講”。希望小威置身于一個課間“嘰嘰喳喳”的小圈子里,也能慢慢開朗起來。
接著是行為暗示,重新樹立小威的自信。曾經讀到一個故事,一個性格內向、長相平平的女孩,在公司里一直得不到大家的認可。時間長了,就把自己封閉起來,業績每況愈下。細心的母親發現了女孩的情況,情人節以愛慕者的身份送給女兒一束鮮花,沒想到女孩從此像變了個人似的,自信滿滿、活潑開朗、工作成績也突飛猛進。我發現了小威做事細致、動手能力強的優點,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他整齊的書包和為班務欄制作的精美裝飾物,并在班會上頒發表揚信給他。
正如魔術師擁有魔法一樣,老師的言語暗示能帶給孩子進步的魔力。除去在日常對小威各種看似不經意的表揚,一些重要的時刻,我也努力推他一把。
學校前不久組織了一場科技手工作品大賽,我為了鼓勵他積極參與比賽,便在班會上說:“你們從樓上俯視過車水馬龍的道路嗎?看上去好像再沒有能走車的地方了,但是你只要開車進去,就會有你的位置。其實有時候我們不一定非要去多遠的地方,但至少可以去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就像我們去參加比賽,不一定非要得第一名,而是希望你們可以利用這次機會鍛煉自己?!闭f完,我將目光投向小威,小威也看到了我眼中的期待。下課后,小威慢慢走到班長身旁,聲音洪亮地說:“我也要參加!”看到那一幕,我的心里充滿了喜悅。
看到小威的變化,我也常常思考,在教學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我們該怎么樣“暗示”更多的學生?保持教室的整潔干凈,讓每個孩子在班級里感到舒適、溫馨:在班務欄、墻報等版面上展示積極上進的宣傳語;制定具體、合理的班訓和班規,形成班級公約:在公眾場合積極表揚班里好的行為;常常鼓勵孩子,相信他們能夠做好每一件事情……
做老師時間長了,深有體會的是:有時候,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撫摸、一句暖心的鼓勵、一個響亮的口號,足以讓一個孩子甚至全班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希冀,這些“積極的暗示”會成為他們進步的動力。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