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物質生活水準提高了,精神生活的需求自然會增長,美術館、博物館也會隨之會出現。可以說,一個城市美術館的數量,直接反映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蘇州工業園區對文化事業十分重視,目前,園區內公辦與民辦的美術館、博物館、藝術館等文化藝術場館有20多家,每年舉辦的各類藝術展覽超過100場,得到蘇州市民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打造國際特色的江南文化IP
今年,園區美術館層出不窮,可以說,為蘇州當代藝術注入了強心劑,無論是對市民還是行業發展都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明·美術館館長楊輝表示,如今,園區已走過27載,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影響力。他說:“園區十分重視蘇州特有的吳文化傳承,同時更注重改革開放,追求多元性、追求國際化。美術館要著眼時代發展,努力打造具有園區風格、國際特色的‘江南文化’品牌。”
以李公堤文創街區為例,這里落戶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藝術場館,如姚建萍刺繡藝術館、蔡云娣江南三雕藝術館、青年雕塑家交流中心、明堂1427、粉畫藝術博物館、明·美術館等,各類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已然成蔭。與此同時,金雞湖美術館以及園區東部的東坊藝術中心,也集聚了很多藝術家的工作室和展館,自建館以來結合當地文化生態舉辦了很多現當代藝術展覽。
在楊輝看來,美術場館具有“公教”社會責任。論壇和講座,實際上是對藝術展覽的延伸。一般來說,多數情況你去到一個展館,不提前預約的話很可能是沒有導覽的,看展時沒有相對生動直白的解說。如果單靠展廳中的文字說明及展品本身,你自己去揣摩其中的含義其實是挺難的。通過這些講座、沙龍活動的舉辦,就是要在美術館和觀眾之間搭建一個橋梁,把藝術、美學的觀念、知識傳達給觀眾。
“每年上百場論壇、講座活動的舉辦,為蘇州美術素養的整體提高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美術館舉辦學術性的論壇、講座,首先是從專業的角度去深入探討一些敏感話題,探尋藝術內涵、文化傳承等重要內容;其次是面向市民具有廣泛意義上的美育塑造,這主要體現在全民藝術素養提升方面。”楊輝如是說。
藝術活動持續舉辦,
青年藝術素養全面提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開始熱衷于打卡美術展覽,這種變化讓人欣慰。在楊輝看來,有一些人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藝術,每當遇到自己喜歡的展覽,就會帶著朝圣的心態去看展覽、去欣賞藝術作品。他們就像追新上映的電影一樣,喜歡的展覽就要一一去現場一探究竟。這跟這些年藝術活動的持續舉辦分不開,也說明青年藝術素養正在全面提升。
他說:“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喜愛美術館是一件好事,我們應該更加關注青年群體,策劃更多跟青年話題相關的藝術展覽,凝聚青春力量,釋放青春活力。”記者了解到,去年明·美術館策劃舉辦了“首屆蘇州青年藝術節”,其中“大家市集”聚集了長三角百余位青年藝術家,展出形式新穎,得到年輕人廣泛的喜愛。
問及作為園區公共文化的載體,園區各大美術館在美育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為?楊輝表示,園區各大美術館在美育教育方面,結合各自的特點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在成人方面,主要是不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美術館講座、藝術沙龍;在少兒方面,主要是開展未成年人體驗站活動。
“例如,金雞湖美術館每年都會舉辦四十多場藝術沙龍活動,以邀請藝術家開展主題講座及青梅課堂的形式,口頭講述與動手體驗相結合,把很多大家可能熟悉卻并沒有接觸過的藝術門類,比如說木刻版畫等帶到老百姓的身邊。通常這些活動都是在園區文化云這樣的開放平臺上發布活動信息的,大家都可以免費報名參與。另外,很多場館都開展未成年人體驗站活動,內容十分豐富,舉辦形式活潑,家長和學生報名積極踴躍,每年學生參與量近三十萬人次。”
作為藝術家,楊輝認為藝術是人類精神的燈塔,他說:“我們要探索藝術起源,學習藝術知識,分享藝術生活。藝術是一種能量,對一個人來說,如果能科學有效地應用好,他的生命一定會更加精彩,他的事業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不同藝術領域傳承與創新,
是藝術家的使命
就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而言,我想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使命。他們在不同的藝術領域各自面臨不同的問題,有的需要傳承,有的需要創新。這些學術性問題的研究會落在他們的肩上,因此這可能也會成為藝術家職業生涯上的一種人生選擇。
但藝術家生活在社會里,也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扮演很多角色。因為對藝術的深刻理解,讓他知道社會提高整體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因此藝術家具備普及藝術知識的社會責任感,努力傳播藝術知識,教授藝術創作技能,建設培育社會藝術生態,從而促進社會整體結構的優化和運作效率的提升。
明·美術館目前在籌劃一些今年的展覽,例如第五屆中國(蘇州)國際粉畫雙年展等也在策劃當中。與此同時,我們與新建元圓融發展合作舉辦的“堤調de雅集”,也在與蘇州市文聯新文藝群體聯盟積極合作,商討全新的舞臺演藝計劃,今年將推出系列特色演出活動。
此外,每兩年一屆的“蘇州·金雞湖雙年展”、首屆“中法文化周”等重大項目的籌備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將為蘇州工業園區的文旅事業再騰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