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我是2003年進入社區工作的,當時陸慕鎮和蠡口鎮合并后在陸慕下設元和鎮陸慕辦事處,
成立了五個社區居委會,正好那時候碰到國企改制,我下崗了。33歲的年紀,不工作肯定不行啊!所以聽說居委會在招人,我就去報考了,當時還被人嘲笑:“33歲就去當‘居委會大媽’。”滕月琴回憶起18年前的場景,萬分感慨,她不后悔當初的選擇,也為能夠參與并見證區域的飛速發展感到榮幸。
居民公共設施越來越完善,打造高質量社區標準
滕月琴大專畢業,所以剛進社區那會,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她應聘的是副主任崗位,最早在下塘社區居委會,后來借調到陸慕辦事處。2008年,她來到南街社區(香城花園社區)工作。2014年,她被調到古巷社區(2009年設立古巷社區,最早叫中街社區)一直工作到現在。滕月琴將青春奉獻給了社區,而她也在社區完成了職業生涯的蛻變。從社區副主任到副書記,再到書記兼主任,她始終奮斗在一線,為創建美好家園不懈努力。
此次采訪,約在古巷社區新搬的辦公樓,滕月琴感嘆經歷過幾次區塊調整,辦公場所變更一次比一次大,“16年前,我們居委會的辦公室就是陸慕廣電站樓上的一間三十多平米的小房間,社區工作人員只有3個人,沒有電腦,也沒有空調,靠一雙手、一雙腳、一本筆記本、一塊大黑板做好居民服務。后來,居委會搬到了陸慕實驗小學空出來的房子里,有了活動室和會議室。2014年,再次搬遷至一個閑置廠房,居民公共設施越來越完善。今年5月,搬到現在這個地方,各項配套可以說完全匹配新時代高質量社區標準了。”
滕月琴十分感謝這個時代,作為一名基層社區工作者,她見證了家園的變遷:“十幾年來,相城高新區城鎮化進程明顯,最初只有一條陸慕老街,去市里要坐小巴到平門轉車,現在交通四通八達,百姓安居樂業,幸福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創立“巷心薈”工作法,讓居民獲得參與感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古巷社區先后獲得省標準化居民學校、市充分就業社區、市婦女工作示范社區、市民主法治先進社區、市十佳科普示范社區、區先進黨組織、區示范社區、區平安建設先進社區等50多項榮譽。滕月琴表示,她的工作也從最初的黨員管理,組織愛國衛生運動、小朋友暑期活動,育齡婦女服務,老年人服務,困難人員幫扶等,延伸到轄區范圍內的單位、學校、沿街商鋪等各個角落。
最早,古巷社區都是陸慕的老居民,熟人圈子相對較好管理,現在的古巷社區是一個由商品房小區、動遷安置小區、沿街等開放式老式街坊、老新村共同構成的混合型社區,管理人員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綜合型社區人群復雜、需求多樣,隨著對品質生活的期待,小區硬件設施老舊、停車位不足、環境不美觀等問題和需求日益凸顯。
如何從陌生人社會引導走向熟人社會?
滕月琴表示,社區工作從單純地服務居民,逐漸轉向全域,通過創立“巷心薈”工作法,引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我們利用民生薈、公益薈、文育薈,以黨建引領結合‘1+N’社區治理模式,‘巷鄰之家’志愿服務,‘夕陽紅’老年大學,紅鄰悅讀社,理論宣講團等文體宣傳,為小區自治共治、文體活動開展、公益活動的展開等提供支撐和保障。”她告訴記者,近年來,“巷心薈”子品牌下的各類活動如社區議事大管家、婦女微家、紅鄰悅讀社、吳語傳承班等活動已常態化開展,讓居民獲得參與感,深入人心。
快速匹配居民精細化需求與社區資源
隨著社區治理精細化,對社區治理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居民服務,社區同時也參與企業服務,通過走訪,了解企業用工需求,幫其對接人員招聘,為打造社區營商環境賦能。
古巷社區“巷心薈”工作法的創立和實踐,為社區精細化治理提供了一條需求回應、資源可見、平臺可觸、成效可視的路徑,讓社區居民的精細需求和社區的資源聯結,進行快速匹配和快速行動。
疫情防控期間,古巷社區通過“巷心薈”串聯“紅色先鋒”“藍色管家”“綠色環保”三支行動支部,通過派出黨員志愿者力量,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全天候接受轄區居民的電話登記、緊急求助等各類事項,還有志愿者“菜籃子”“流動剪刀手”等諸多暖心的人和事。在滕月琴看來,“巷心薈”工作法為建立韌性社區奠基了制度基礎、群眾基礎、實踐基礎,為突發事件和集中行動提供了很好的實踐載體。
她表示,未來,古巷社區黨委將緊緊圍繞“巷心薈”工作法,用“巷心”“薈”聚力量,及時關注居民需求,把服務居民、造福居民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基層黨建工作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雙提升,時刻保持比學趕超的姿態,為相城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