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源,蒙清云,劉雨薇,王瑞君,黃 卓,黃純海,3△
(1.吉首大學醫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學臨床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復發率特點,已經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1-2]。我國腦卒中發病風險已位居全球首位。2018年,我國農村居民腦卒中病死率為0.160%,城市居民腦卒中病死率為0.129%,約有194萬人死于腦卒中,且根據2018年的綜合標化患病率測算,我國40歲以上人群現患和曾患腦卒中人數約為1 318萬,腦卒中已成為我國疾病所致壽命損失的第1位病因,且逐漸呈年輕化趨勢[1,3-4]。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相對周邊地區較落后,醫療資源相對匱乏且分布不均[5]。因此,對該片區常住居民的腦卒中知曉程度進行調查,同時分析影響知曉程度的相關因素,可為今后開展腦卒中健康宣教提供建設性意見。
1.1一般資料 采取整體隨機抽樣法抽取武陵山片區常住居民825名,包括戶籍人口(離開本地大于或等于6個月除外)及外來常住人口(在本地居住大于或等于6個月)。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 參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由具有醫學背景的在校大學生組成科研團隊,經統一培訓后進入社區進行匿名調查,當場分發問卷并收回。詳細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及填表方法,并承諾不會用作商用。征得調查對象同意后填寫問卷,對于文化程度低或行動不便的調查對象,可由調查員或身邊親屬朋友代填。問卷回收后由專門復核員核查,問卷字跡清晰、資料題目填寫齊全、題目理解正確及全篇無互相矛盾的問卷為合格問卷。采取雙人同時錄入合格問卷數據。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25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798份,有效回收率為96.73%。
1.2.2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問卷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腦卒中知識來源及健康宣教需求等。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問卷包括腦卒中預防措施、預警癥狀、急救處理、預后情況及預后飲食等。知曉度分級標準: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條目總分40分,其中核心條目2分,共12項;基礎條目1分,共16項;每個干擾選項被選擇時記0分,共2項。知曉度分級:小于總分20%為不了解,介于總分20%~50%之間為了解,大于總分50%為知曉。在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來源及普及方面,應答率=選擇某項目的人數/總人次數×100%;普及率=選擇某項目的人數/總人數×100%。
1.2.3預調查 隨機抽取100名常住人口進行預調查,利用Cronbach′s α系數檢驗內部一致性信度,通過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內容效度,其中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860,KMO檢驗系數為0.698,Bartlett球體檢驗顯著性概率P<0.001。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將錄入數據庫的數據導入SPSSAU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一般調查結果 798名接受調查居民中,男308名,女490名;<30歲376名,30~50歲250名,>50~70歲124名,>70歲48名;城鎮居民282名,農村居民516名;漢族282名,土家族290名,苗族196名,其他少數民族30名;初中及以下232名,高中238名,本科276名,本科以上52名;無固定工作者558名,有固定工作者240名。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總體知曉度為36.09%(288/798)。
2.2不同基礎疾病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比較 患有不同基礎疾病的居民對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的知曉度高于無基礎疾病的居民。見表1。

表1 不同基礎疾病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比較
2.3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比較 不同性別、年齡、居住地、民族、文化程度及是否有固定工作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比較

續表2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比較
2.4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來源及普及情況 798名接受調查居民中,222名自選不知曉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其余576名作為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普及情況的調查對象。家人、朋友和紙媒書籍2項的應答率和普及率明顯高于其他幾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來源及普及情況(%)
腦卒中已成為病死率和致殘率最高的疾病[7]。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居民腦卒中病死率呈波動性上升趨勢,并持續高于城市居民同期水平[8-9]。腦卒中的發生和預后給絕大多數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10]。因此加強群眾對腦卒中預防知識的科普尤為重要。本調查結果顯示,武陵山片區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總體知曉度為36.09%,其與該地居民性別、年齡、居住地、民族、文化程度、有無固定工作等有一定相關性。武陵山區域城市化率低,醫院環境、設施、生活條件等較差,基層醫衛人力資源嚴重不足,醫護人員開展腦卒中相關知識健康科普活動的次數相對較少。因此,基于武陵山片區特殊情況設計一個腦卒中相關知識科普方案迫在眉睫。
腦卒中的發病趨勢和危險因素之間具有密切聯系[11],心臟病特別是伴有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12-16]。本調查結果顯示,有心臟基礎疾病居民的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達57.14%,其原因可能是該部分居民在院內診療時獲得的心臟疾病科普知識與腦卒中預防措施及急救措施密不可分。隨著年齡、體重指數、血壓、血脂、血糖水平的增加,腦卒中發生率呈現逐漸上升趨勢[17-19]。本調查結果顯示,男性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遠低于女性居民,其可能與該片區男性居民多數是家庭唯一收入來源,少有閑暇時間去充實自己學習科普知識有關。男性的不良習慣(吸煙、飲酒等)大多數是腦卒中發病的危險因素,男性相對于女性而言是高危人群、重點科普對象。年齡、學歷、職業是腦卒中的不可干預危險因素,同時也是影響腦卒中預防知識知曉度的影響因素。年輕、高學歷及有固定工作居民的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相對較高,這可能與其知識涉及面廣,可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腦卒中相關知識有關。
本調查結果顯示,在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來源方面,家人、朋友和紙媒書籍2項的應答率和普及率明顯高于其他幾項(P<0.001)。有研究顯示,醫務人員是腦卒中預防知識來源的主要渠道,電視和廣播也是重要的健康教育渠道[20]。武陵山片區醫務人員較少,因此腦卒中等科普活動普及面狹窄,相關知識的獲取更多是來源于家人、朋友的口口相傳,其次是通過紙媒書籍等渠道獲取知識。針對武陵山片區現狀,為提升該地區腦卒中相關知識普及率,降低腦卒中發病相關可控因素的影響,可考慮在當地實施以下措施:(1)積極推動各級醫院下基層開展科普活動;(2)將科普活動常態化,并拓展至各個學校;(3)鼓勵當地醫學高校醫學生深入基層,開展科普和義診活動;(4)組建志愿科普團隊,通過廣播、宣講、科普競賽等方式展開科普;(5)組織拍攝科普視頻、制作科普手冊,通過公交、宣傳、公益廣告等形式展開科普。
綜上所述,武陵山片區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較低,性別、年齡、居住地、民族、文化程度、基礎疾病等是居民腦卒中一級預防知識知曉度的影響因素。武陵山片區相關部門應加強健康教育,普及腦卒中預防知識,使健康教育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