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芳,王 晶,周爭軼
(上海市寶山區精神衛生中心,上海 201900)
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較多,認知及社會功能損害明顯,并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康復[1]。因此,控制伴有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是臨床治療的一項重要內容。抗精神病藥物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對患者社會行為、認知功能等陰性癥狀的改善作用不明顯,且容易出現較多的藥物不良反應。有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癥患者經藥物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但仍然很難獨立生活與工作[2]。社會認知與交互訓練(SCIT)以小組治療模式,通過干預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知覺、心理理論和歸因方式,糾正患者社會認知缺陷與偏差,改善患者社會功能,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對延緩或減輕患者社會功能退化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指出,SCIT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應對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3]。本研究探討了SCIT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86例,其中3例失訪,2例依從性差剔除,1例主動退出,最終納入180例。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精神病學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受教育年限大于或等于9年,韋氏成人智力量表評分大于80分。排除標準:(1)既往有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或合并其他嚴重軀體疾病;(2)有腦創傷史或其他意識改變;(3)有毒品服用史、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對認知造成損傷的病理狀況。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90例。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和支持性心理治療,采用傾聽、解釋、支持、勸導等一般性心理治療方法,構建良好醫患關系,幫助患者消除疑慮、改善情緒,每周2次,共10周。干預組:訓練開始前,組建SCIT護理小組,組長為專職心理治療師。將患者按7~8例分為1組,每組配置1名醫生和2名護士,對組員進行SCIT相關內容培訓,對篩選量表進行一致性驗證。嚴格按照社會認知交互訓練手冊內容設計護理方案,干預內容包含情緒識別、情境歸因和應用鞏固3個階段,干預時間為18周,頻率為2次/周,共計20課時,每個階段4課時,每次課程時長45~60 min。其中,第1~7課時介紹SCIT課程和社會認知概念,分析情緒在社會情境中的作用,教會患者能夠通過有效線索正確識別他人情緒,如高興、悲傷、驚訝、恐懼等,指導患者觀察不同情緒狀態下的面部表情,并制作成情緒海報,逐漸指導患者將社會認知概念與自身相聯系,教會患者換位思考,鼓勵患者發言,激發其學習熱情;第8~15課時訓練患者從內部、外部及環境因素3個角度對事件進行歸因,讓患者學會接受模糊,并能夠搜集證據以便做出更準確的猜測,減少歸因偏差,引導患者討論“草率定論”可導致的不良社交結果;第16~20課時指導患者分享負性人際事件,并交流想法與感受,檢測不合理的猜測,并提出下一步行為策略,運用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1.2.2觀察指標 于干預前及干預2、6、13、18周時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興奮激越情況[4]。該量表包括陽性癥狀量表(7項)、陰性癥狀量表(7項)、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項)3個方面,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同時,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評估患者在干預期間的不良行為反應。該量表包括行為不良反應、化驗檢查、神經系統反應、植物神經系統反應、心血管系統反應及其他,分值越高表示副反應癥狀越嚴重。

2.12組PANSS評分比較 2組在干預2(對照組除外)、6、13、18周時陰性癥狀量表評分及PANSS總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干預6、13、18周時陰性癥狀量表評分及PANSS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3。

表2 2組PANSS總分比較分)
2.22組TESS評分比較 干預組在干預2、6、13、18周時TESS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各時間點TESS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干預2、6、13、18周時TE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3 2組陰性癥狀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4 2組TESS評分比較分)
精神分裂癥伴有意志減退、幻覺、猜疑、主動性缺乏等多種陰性癥狀,可導致社會適應能力低、生活能力下降。陰性癥狀如情感遲鈍、行為退縮、淡漠、抽象思維障礙等是精神分裂癥核心癥候群,其是導致該病遷延不愈、出現精神殘疾的主要因素[5-7]。目前,精神分裂癥患者多種癥狀多被歸因于外界環境與他人。精神分裂癥主要采用抗精神病藥物尤其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由于患者康復時間較長,因此需要采用一定護理干預輔助臨床治療。以往的干預僅注重病情癥狀緩解,對情緒、認知、心理等方面干預較少。
臨床學者指出,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不僅應注重癥狀的緩解,還應注重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減少患者激進行為,提高患者適應社會能力[8-9]。抗精神病藥物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遞質與受體,無法有效降低應激行為,并預防復發,提示精神分裂癥除受生物學相關因素影響外,還有心理社會因素方面的影響[10]。SCIT作為一種團體心理治療技術,注重認知與體驗過程,可解決認知加工問題,幫助患者學習如何處理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事件,從而提高患者面對現實問題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有研究指出,SCIT具有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提高患者認知功能的作用[11]。SCIT適應多種精神疾病患者,如早期精神疾病患者、雙向情感障礙患者、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等[12]。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干預6、13、18周時陰性癥狀量表評分及PANSS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SCIT干預能更加顯著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綜上所述,SCIT干預能夠明顯減輕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陰性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提高患者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