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鳳,孟祥柱,汪玲怡
(上海市寶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1999)
腦卒中后遺癥期頭暈是腦卒中患者在后遺癥期最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1],具有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的特點,可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2]。近年來,臨床在腦卒中后遺癥期頭暈的治療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灸法、拔罐、耳穴埋豆、刮痧、穴位按壓、穴位注射、藥浴、中藥灌腸等技術對腦卒中患者的輔助治療效果較顯著[3]。本研究運用傳統的穴位埋針聯合手指點穴改善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頭暈情況,取得了良好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本院急診病房腦卒中后遺癥期頭暈患者120例,其中男91例,女29例;平均年齡(66.8±4.6)歲;腦出血22例,腦梗死98例;平均住院時間(12.0±4.2)d。西醫診斷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診斷標準;(2)經顱腦CT或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中醫診斷標準:(1)符合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言語蹇澀、甚或不語,或出現頭痛、眩暈、瞳孔變化、步履不穩等;(2)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5]。納入標準:(1)入院后被確診為腦卒中后遺癥期頭暈;(2)符合中西醫臨床診斷標準;(3)無腦器質性疾病;(4)無交流障礙能配合操作;(5)無其他心、肺疾病。排除標準:(1)腦部合并其他疾病;(2)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頭暈;(3)有操作禁忌證;(4)有精神疾病史、意識障礙。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A組、觀察B組和觀察C組,每組40例。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方法 所有患者按醫囑進行常規治療,觀察A組聯合穴位埋針進行治療,觀察B組聯合手指點穴進行治療,觀察C組聯合手指點穴+穴位埋針進行治療。
1.2.1穴位埋針 患者入院后2 d,由具有中醫操作資質的康復師進行穴位埋針治療。取內關穴、足三里穴、大椎穴,其中內關穴位于腕橫紋上2寸,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足三里穴位于犢鼻骨下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大椎穴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低頭頸椎棘突最高處,屬督脈,為三陽、督脈之會。穴位埋針主治眩暈。針刺大椎穴可清頭目,止眩暈;血海隸屬沖脈,是人體氣血輸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三陰交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匯處,針刺可疏通氣血,調督脈、太陽經氣,升陽補髓海。通過針刺大椎等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平肝潛陽、補中益氣、益氣健脾。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穴位,注意保暖。局部用2%葡泰棉簽消毒埋針部位皮膚,直徑大于5 cm,操作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手指。按不同穴位、穴位的深淺、患者胖瘦選用合適撳針。對準穴位快速將撳針垂直按入表皮,用手按壓進行壓迫刺激,有酸麻脹重感覺即為“得氣”,一般留置1~3 d。埋針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有無暈針、疼痛等不適主訴。患者局部皮膚有感染、紫癜及瘢痕等時不宜埋針。不同部位使用不同長度規格皮針。1~3天更換1次撳針,每隔2~3 h按揉1次,每次1~2 min。暑熱天埋針時間不超過2 d,以防感染。
1.2.2手指點穴 患者入院后2 d,由具中醫操作資質的護士進行手指點穴治療。取內關穴、大椎穴、曲池穴、風池穴、印堂穴,其中內關穴、大椎穴同上。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風池穴位于頸后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印堂穴位于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手指點穴主治高血壓所致的眩暈、頭痛,可寧心安神、平肝熄風、化痰降濁、平肝潛陽,改善眩暈、頭痛、嘔吐痰涎癥狀。取合理、舒適體位,充分暴露穴位,注意保暖。每個穴位按摩1~2 min,每天3~5次,每分鐘120~160次,按壓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面色變化,不斷詢問有無不適。若有不適,應及時停止操作或調整手法。治療時應定位準確,按壓用力均勻柔和,患者如存在各種出血性疾病、皮膚破損等時禁止按壓。
1.2.3觀察指標 比較3組頭暈持續時間、頭暈發生頻率、治療總滿意度及臨床總有效率。治療滿意度采用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總分100分,其中小于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一般滿意,>80~90分為滿意,>90分為非常滿意[6-7]。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頭暈頭痛癥狀未有任何好轉跡象且有加重趨勢為無效;頭暈頭痛癥狀有明顯緩解為有效;頭暈頭痛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6]。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3組治療滿意度比較 3組治療總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治療滿意度比較
2.23組臨床療效比較 3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臨床療效比較
2.33組頭暈持續時間、發生頻率比較 治療前,3組頭暈持續時間、發生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頭暈持續時間、發生頻率低于治療前,且C組低于A、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頭暈持續時間、發生頻率比較
中醫理論中將眩暈癥歸屬于“眩暈”“眩冒”中,其發病的主要原因在于風、火、瘀、痰的干擾與清空,或因氣血不足、缺乏調養導致,因此中醫的主要治療原則是補氣益血、活經通絡[8]。處于這一時期的腦卒中患者會存在諸多的其他臨床癥狀,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疲乏倦怠、性格改變、頭暈耳鳴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其中頭暈是比較常見的癥狀[9]。手指點穴、穴位埋針是緩解軀體癥狀的有效方法[10]。穴位埋針能給皮部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可調整經絡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手指點穴通過對穴位刺激調動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祛除病邪、活血化瘀、調和氣血及內臟功能的作用。護士通過手指點穴與患者肢體接觸,有利于建立和諧信任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緊張等負性情緒[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C組治療滿意度、臨床療效及頭暈持續時間、發生頻率明顯優于其他2組。提示穴位埋針聯合手指點穴可明顯改善患者頭暈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
對于腦卒中后遺癥期頭暈,西醫主要采用溶栓抗凝、調節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及擴張腦血管等治療方法,中醫主要以中藥制劑進行活血祛瘀、通脈活絡、增加腦組織血液供給、鎮靜鎮痛安眠等治療[12]。在腦卒中后遺癥期頭暈患者接受治療的同時,若是能聯合中醫適宜技術加強患者的康復護理,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頭暈癥狀[13]。護理人員應充分應用中醫護理技術,將穴位埋針、手指點穴運用到腦卒中后遺癥期頭暈患者中,減輕患者頭暈的痛苦,加快患者康復進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穴位按摩方式可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等問題。
綜上所述,穴位埋針聯合手指點穴可改善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頭暈癥狀,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