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厚波 唐鐘禹
由安徽省徽京劇院復排的大型徽劇經典傳統劇目《劉銘傳》,在1996年版本基礎上再度進行了精細化的加工,復排首演展現出古老徽劇藝術同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用現代舞臺表現手法營造了一場視聽盛宴。該劇保留了傳統徽劇應有的特色,融入了豐富多彩的安徽本土文化元素,同時對原版部分細節審慎翻新,為今后傳統戲的復排及改編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目前有不少劇團復排傳統戲,有的劇目復排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如《荀灌娘》《戰馬超》等。但大部分復排劇目最終呈現出的效果差強人意,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戲曲導演的位置被“邊緣化”。目前傳統戲復排過程中,大都是數年專工此戲的老藝術家占據藝術執導的主要位置,導致劇目內容缺乏全局觀。導演對表演藝術細節的把握或許沒有專業演員嫻熟,但他們的思維是立體的、全方位的,能夠對全劇實現綜合性的審視。另一方面,傳統戲大都是經過前輩藝人數十年的悉心打磨與舞臺演出實踐檢驗的,多數觀眾早已習慣了劇目原有的面貌,也就是說傳統戲有雄厚的觀眾基礎。盡管傳統戲存在不適應現代觀眾審美習慣的地方,但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而不立足劇種根基,盲目追求創新,則導致復排改編后的劇目如無根之木。如此一來,既得不到現代觀眾的青睞,還會喪失原有的觀眾基礎。徽劇《劉銘傳》此次復排正是處理好了戲曲導演藝術和表演藝術間的關系,同時立足徽劇劇種原本的藝術特色,審慎創新,使得全劇具有全局觀。
徽劇《劉銘傳》講述了安徽籍民族英雄、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抗法保臺、建設臺灣,并同當地高山族人民建立深厚情誼的故事。徽劇《劉銘傳》作為一部歷史劇,既全面凝練地展現出劉銘傳保臺護臺的真實歷史,又結合巧妙的藝術加工,用歷史真實和藝術虛構相統一的處理原則,塑造出劉銘傳這一位民族英雄形象。
一是依據史實做藝術化的加工。如第二場“基隆應變”中,劉銘傳在保臺陷入困境時,做出了“棄基(隆)保滬(尾)”的重要決策。宥于這一真實歷史事件在還原時舞臺場面調度的難度,在初版演出中未涉及。此次復排將這一事件通過藝術化的提煉,巧妙地搬演上舞臺,使全劇情節更為豐富,并且成為展現劉銘傳愛國精神和民族風骨的重要戲份。“基隆應變”一場戲不僅將前后情節凝練地連接起來,并且加入了一段劉銘傳推心置腹的心靈獨唱。這段獨唱向下屬和高山族族人訴說“撤基保滬”的原因,表達了劉銘傳誓與臺灣共存亡的決心,既符合歷史的真實,又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劉銘傳凜然正氣、一心護國的高大形象。為使劉銘傳的形象更為豐富,該劇還依據史實進行虛構。如在第一場“巧計赴臺”中劉銘傳同法國將軍孤拔比擊劍的情節就是虛構的,通過展現劉銘傳嫻熟的劍法傳遞其保衛臺灣的決心,尤其是劉銘傳擲地有聲的一句臺詞“我中華大地,就像天上的月亮,缺了還會圓”,更強化出劉銘傳堅定的人物性格。該劇還塑造了一位與劉銘傳始終唱反調的反派形象——劉敖。歷史上的劉敖是一位忠臣,曾參與收復新疆,但與劉銘傳存在政治上的分歧,主創人員牢牢抓住這一史實進行藝術化的虛構,使得劉敖發揮著阻礙主人公戲劇行動的重要作用,推動著全劇矛盾沖突的發展。另一方面,劇中的劉敖自私自利,心里只想著保護自己在臺灣經營十年的錢財和權勢,且貪婪、懼怕洋人,與劉銘傳的正面形象形成強烈對比,更有利于反襯出劉銘傳憂國奉公的光輝形象。
二是作為講述英雄人物的歷史劇,徽劇《劉銘傳》沒有一味地對劉銘傳歌功頌德,而是通過客觀的歷史批判視角去審視劉銘傳。在“危難同心”一場,劉銘傳與法軍的戰爭僵持不下,妻子程氏到來勸其保全自身,而后劉銘傳唱道:“罷官閑居思寧靜,剝繭抽絲才把這功過是非敵友來分清。”可以看出劉銘傳對自身以往的經歷是充滿愧疚和遺憾的,他要在臺灣做出一番事業才得以慰藉余生。全劇摒棄了對劉銘傳的一味稱頌,給予其反思的空間,關注劉銘傳這一英雄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實所想,使劉銘傳的形象更加立體化。表現英雄的藝術作品要貼近生活真實,引領觀眾走進人物的內心。徽劇《劉銘傳》正是致力于展現人物的生活化和真實化,因此劉銘傳的英雄形象更深入人心。
全劇除刻畫劉銘傳的英雄形象,還塑造了兩個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即程氏和阿姑,促進了全劇的主題表達,增添了全劇的亮麗色彩。
首先是程氏。程氏的形象展現出中國女性的秀外慧中,與劉銘傳的形象相得益彰。程氏作為劉銘傳的妻子,不僅深明大義,還關心支持丈夫,有著剛柔并濟的性格和巾幗英雄的氣概。劉銘傳來到臺灣以及在臺灣實施作為,離不開夫人程氏的支持。在第一場中,她配合劉銘傳演了一出“金蟬脫殼”之計,成功幫助劉銘傳脫身前往臺灣。如在劉銘傳設宴迷惑敵人密謀深夜赴臺時,她“待等開筵換大盞”,灌醉翠花為丈夫赴臺爭取了時機。程氏不懼怕外敵,丈夫與法軍司令孤拔擊劍,她看到處在下風的孤拔,忍不住拍手稱快,譏諷孤拔是個“豆腐司令”。另外,程氏還堅定地維護國家尊嚴,在安徽會館里她直言道不能奏法蘭西國歌,她高歌一曲“倒七戲”代為國歌,表現出巾幗英雄的一面,也表達出她內心守護臺灣、維護國家統一的信念。同時,程氏也是深明大義的。第三場“危難同心”是程氏性格發展的重頭戲,她由一個擔憂家人安全的平凡女性,發展到與家人危難同心、共迎風雨,最終成為家人的強大后盾。這場戲中,臺灣戰事陷入困境,一邊是清政府反對劉銘傳“棄基保滬”,一邊是法軍來勢洶洶的偷襲,程氏眼看著劉銘傳父子深陷泥沼,言辭激烈地反對兒子與高山族姑娘阿姑的婚事,并且欲代劉母行杖刑,強迫劉銘傳父子離臺回家。程氏出于關照家庭、保護家人而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合情合理的:一方面作為母親,她來到臺灣要帶兒子回去學習深造,體現出她渴望兒子成才之心,第四場劉云帶中毒箭后,程氏的幾句唱詞表達出對兒子的關切,展現出程氏的慈母柔情;另一方面作為妻子,她深深愛著丈夫和家庭,如勸說劉銘傳要懂得急流勇退、及時保全自身,她勸劉銘傳離開臺灣歸根結底是出于對丈夫前程的關心,以免丈夫的意愿違背朝廷而招致禍災,可知曉了丈夫一心護臺的決心后,尤其是劉銘傳“望你留下來助陣,做一個梁紅玉鼓壯軍魂”這一句深情的唱詞打動了她的內心,她堅毅地回應道:“夫心既堅定,妻當共死生!”這句唱詞強有力地升華了程氏的光輝女性形象,也深化了全劇的愛國主題。
其次是阿姑。阿姑是劇中高山族的女首領,她既是青春靚麗的活潑少女,又是勇敢、年少有為的女性。她遇到劉云帶后積極求愛,反映出她敢于追求自主愛情;面對法軍的侵略,她身先士卒,帶領族人勇敢反抗,反映出她的愛國之心;在劉云帶不幸犧牲后,她跪在劉云帶旁深情地演唱,尤其是“縱然未把喜字掛,我還是云帶之妻歸劉家”,感人肺腑的唱詞傳遞出她和劉云帶矢志不渝的真情。阿姑之所以堅定地唱出自己歸屬劉家,就是由于她認定了劉家父子的高尚風骨。阿姑作為劇中勇敢、忠貞不渝的年輕女性形象,為全劇平添了幾分亮色。
徽劇作為古老的劇種,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特色。徽劇《劉銘傳》堅守藝術特色,保留了徽劇的原汁原味。
一是發揚徽劇的本土聲腔。徽劇是聲腔豐富的劇種,吹腔和二黃腔又是徽劇的主要聲腔,兩種聲腔都在劇中得到聲情并茂的表達。在劇中飾演程氏的演員是徽劇表演藝術家羅麗萍,她的青陽腔唱腔于清脆高亮中蘊含著輕柔婉轉,如在第四場劉云帶中毒箭后,表現她對兒子命運擔憂的幾句唱腔。另外還有二黃腔這一高亢激越的聲腔,飾演劉銘傳的汪育殊用其扎實的戲曲功底,唱出二黃腔最悲涼、最動人的情感。使得全劇既蕩氣回腸,又清幽委婉。如尾聲部分的“劉銘傳十問大海”。十次問海,層層遞進,情感步步升華,情緒逐步積累,最終在第十問,劉銘傳的情緒如火山般噴發,極度高漲的情緒如巖漿般熾熱,熔化了觀眾的內心。“二黃的曲調比較舒緩、流暢,擅長表達憂傷、悲憤、感嘆、沉思等感情。”[1]“十問大海”的唱段運用二黃曲調,表現劉銘傳內心的憤懣和哀嘆之情,尤其結尾的唱詞“問大海,何日中華得強盛,月圓人和國土全”,不僅展現了劉銘傳內心的真實寫照,更是唱出了無數中華兒女渴望團圓和振興中華的愿望,將全劇的情感高潮推向頂峰。
二是借助現代舞臺表現手段表現徽劇的本土藝術特色。此次復排采用全新的舞美設計,特別是第四場“血灑婚禮”中阿里山的一段舞蹈,演員們的舞蹈動作婀娜多姿,場面調度有序,展現出徽劇“注重集體表演,必要時眾歌齊舞”[2]的表演特色。另外,為表現與法軍交戰時的場面,劇中還融入了安徽本土的池州儺舞,加上現代高科技舞美表現手段,把場面還原得極度逼真。復排版《劉銘傳》創新性地使用現代高科技舞美設計,同時將時代元素和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融入其中,實現了戲曲舞臺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彰顯了徽劇這一安徽本土傳統文化的藝術特色,提升了劇目的生命力。
徽劇《劉銘傳》營造了跌宕起伏的戲劇沖突,同時剖析人物與時代的關系,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強調出對人物自身及本劇所處歷史背景的反思。
首先是剖析人物與時代的關系,劉銘傳處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中,連去自己國家的領土都要采用“偷渡”的方式,體現了人物處在時代背景下的辛酸與悲哀。從歷史的角度看,劉銘傳僅僅是被清政府用來緩解王朝江河日下的過程的,清政府從根本上不想與列強發生沖突,誠如劇中的臺詞“大清是主和派的天下”。所以劉銘傳除了有法軍這一對手,背后還有主和派和以劉敖為代表的腐敗官吏掣肘,劉銘傳身陷囹圄、腹背受敵。一方面,劉銘傳與孤拔的沖突代表著中國人同洋人之間的沖突,以孤拔為代表的列強勢力企圖侵占臺灣,且在臺灣戰爭期間不斷賄賂、恐嚇劉敖等貪官污吏為劉銘傳的護臺行動設置障礙,這是全劇的外部沖突。另一方面,內部沖突則都是圍繞劉敖的行動線進行。從第一場中劉敖的小妾翠花和法國公使館新聞秘書瑪麗的對話,開門見山地交代出劉敖要除掉劉銘傳的目的,也為后面劇情中劉敖不斷給劉銘傳設置阻礙如做鋪墊。劉銘傳到達臺灣后改變布防,劉敖卻袖手旁觀;當劉銘傳決定撤離基隆時他又散布謠言,挑起高山族族人和劉銘傳的矛盾,甚至要放冷箭射殺劉銘傳。劉銘傳處在惡劣的保臺護臺環境中。劉敖屢次挑起矛盾,不斷擾亂劉銘傳的計劃,在護臺勝利后又彈劾、誣陷劉銘傳。二劉的沖突表面上是官員間的內部矛盾,實則是以劉銘傳為代表的仁人志士與以劉敖為代表的主和派和貪官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集中展現。劉銘傳面對國與家之間的矛盾,毅然選擇投身報國,自己的兒子還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然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他在臺灣所做的一切都付諸東流。從全劇的沖突安排看,劉銘傳毫不畏懼與法軍的沖突,然而在腐敗無能的朝廷和賣國的貪官污吏面前,他無計可施,因為他遇到了一個不能容忍英雄的時代。英雄與不能容忍英雄的時代之間的沖突,也正契合了全劇對歷史的反思。
全劇還于細節處展開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劉銘傳的英雄作為難被時代所接納,他只能飽含憤懣之心“十問大海”,將自己身處時代背景的無奈和滿腔的愛國情懷,以雄壯悲憤、慷慨激蕩的唱腔表達出來,形成一股強烈的悲劇力量,沖撞、感染著觀眾的心靈。問海的唱段將先前劉銘傳艱辛保衛臺灣的情節和盤托出,深入地挖掘了劉銘傳的內心,拉近了劇中人物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情真意切地體會到一位民族英雄的悲苦。劉銘傳一心保衛、建設臺灣,他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可他也是在官場中行走的人,他為臺灣嘔心瀝血到最后卻落得辭官還鄉,原因就在于夫人程氏告誡他的一句臺詞:“錯在你只看見前面的炮口,看不見背后的槍口。”劉銘傳久經沙場保衛國家,在官場卻未注意到爾虞我詐,這一情節設計引導觀眾反思清王朝腐朽沒落的歷史根源,也是對劉銘傳結局的反思。另外,劇中采用光緒皇帝讓劉銘傳讀奏折反省的情節,實則也是表現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劉銘傳依靠自身力量難以抗衡黑暗勢力的現實。
在現代戲充斥戲曲舞臺的當下,徽劇《劉銘傳》主創將目光轉向傳統戲,經過精心改編,在舞美、表演細節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筆者認為,徽劇《劉銘傳》復排成功與以下三點密不可分:一是立足本土,實現內容的生活化。劉銘傳是毫無爭議的民族英雄,又是地道的安徽人,英雄題材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而劇中要講的故事又為本土觀眾家喻戶曉。另外在復排改編時重視描繪劉銘傳夫妻的生活情景,表現現實生活中人物真實的情感,又通過“倒七戲”及池州儺舞的表演展現安徽的民風民俗,使得內容親切自然、生動有趣。二是突出了徽劇的劇種特色。“鮮明的劇種特色是地方戲曲的立身之本”[3],徽劇《劉銘傳》繼承堅守著這一點,在聲腔、表演等方面完美突出了徽劇的劇種特色,彰顯出徽劇自身的藝術獨特性。三是富含時代內涵。徽劇《劉銘傳》以原版為藍本,又融入時代內涵,比如新加入了“臺灣永遠是中國的”一句義正辭嚴的臺詞,將愛國主義的旋律撥動在歷史與現實的銜接點,把國家統一的時代內涵融入劇中,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徽劇《劉銘傳》復排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證實了改編傳統戲“非一日之功”,既要牢固抓住劇種的文化根基,遵循其藝術發展規律,又要適時、適當翻新。誠如習總書記所說:“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徽劇《劉銘傳》此次復排正是不忘徽劇的文化根基,繼承徽劇的本色,講好了安徽故事,又傳遞著深深的家國情懷,因此帶給觀眾沉浸式、新穎的審美體驗。可以說,徽劇《劉銘傳》為戲曲傳統劇目的復排和改編樹立了典范。
注釋:
[1]李泰山:《徽劇音樂》,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8年,第422頁
[2]韋京東,汪育殊:《徽劇表演藝術探究》,《中國戲劇》,2017年第9期,第61頁
[3]蔣茜:《傳統戲改編的新拓展——湖南花鼓戲〈蔡坤山耕田〉創作研究》,《四川戲劇》,2021年第12期,第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