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惠玲 劉 娜
當代的大學生多為“00后”,他們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深受網絡文化的影響。大學生正處在理想信念養成的關鍵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新媒體視域下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初步掌握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現狀和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水平等,為高校開展網絡育人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網絡調查的方式,以安徽省某省屬重點醫科大學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問卷發放時兼顧年級、專業、院系和性別等人口統計學因素,同時結合深度訪談和實地調研等形式。
調研中主要以網絡意識形態、網絡內容產品、網絡輿論、網絡安全等內容設計問卷指標[1-2]。
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調研參考陳世華[3]等人對南昌某高校新媒體素養調研的問卷,結合實際情況對問卷進行調整,維度主要包括基本認知、分析能力、新媒介技能、道德認知、法律認知和新媒介素養等,每個問題的答案設置為5級里克特量表。
回收有效問卷309份,問卷應答率為100.00%。調查對象以本科生為主,男生185人,占59.87%,女生124,占40.13%,年級涵蓋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專業主要以醫學及相關專業為主。
1.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
調查中發現,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上網時長選擇最多的是4~6小時,有146人,占人數的47.25%;其次是7~9小時,有78人,占25.24%,選擇上網時長為1~3小時的人數為55人,另有30人選擇每天上網時長超過10小時。從上網時長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網絡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印證了網絡能夠成為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
調查對象每天上網最常做的事情依次是“看娛樂節目”(64.4%)、“社交”(62.78%)、“玩游戲”(57.28%)、“查資料”(46.6%)、“接受課件、瀏覽新聞”(45.63%)、“觀看教學視頻”(44.66%)、“購物”(36.25%)和“其他”(17.15%),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看娛樂節目”“社交”和“玩游戲”,說明目前大學生使用網絡主要還是以休閑和娛樂為主,但是從“查資料”“接受課件、瀏覽新聞”和“觀看教學視頻”等選項所占的比例來看,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和知識儲備也是比較普遍的。網絡一方面為大學生的信息獲取和互動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學生長時間沉迷于娛樂之中,變得玩物喪志,需要及時引導和教育。
2.大學生的信息獲取途徑
大學生最常用的學校信息獲取途徑依次是微信公眾號(包括校級、院級和班級的微信公眾號)(70.87%)、QQ群或者微信群 (63.43%)、老師或者同學的單獨通知(50.16%),其他的途徑還包括抖音、B站等視頻類平臺(包括校級、院級和班級的視頻類平臺)、校園網、微博(包括學校官方微博和學院微博)等,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信息獲取途徑,有219人選擇了采用這種方式獲取學校的相關信息,占總人數的70.87%。另外,在常見的獲取途徑中,抖音、B站等視頻類融媒體形式也日益受到學生的青睞,在今后的高校育人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對于日常信息的獲取,調查對象認為幫助最大途徑主要有專業網站、搜索引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B站、QQ、QQ群、微信群等,每一種途徑選擇的人數在146人到177人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使用較少的是圖書、報紙等紙質資源和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
調查對象中選擇“基本了解”“了解”和“非常了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共計243人,占總人數的78.64%,但是選擇“非常了解”的人數比較少,只有41人,占13.27%,另有59人選擇“不了解”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還有7人選擇“無所謂”。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生力軍,應該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對網上意識形態最感興趣的內容主要有民主政治、社會公平正義、法律法規、倫理道德、愛國主義、社會道路和社會制度等,其中有29人選擇對“宗教”比較感興趣,占9.39%,雖然選擇對“宗教”感興趣同學的總體比例不高,但有調查研究指出,目前大學生信仰宗教的絕對數近年呈上升之勢,大學生應該要理性認識宗教,高校必須要把信仰教育作為網絡育人工作的核心來抓,尤其是在大一新生剛入校的時候,由于離開了父母,進入了相對寬松的環境,在心理上容易出現迷茫的狀況,這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宗教的滲透。
網絡中影響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因素有“網上主流意識形態自身的親和力和說服力”(55.66%)、“網絡媒體的傳播藝術和水平”(49.19%)、“網上帶有傾向性和主導性的輿論和觀點附錄”(37.22%)、“黨和政府的作風和形象” (53.4%)、“自身所秉持的價值觀和判斷力”(60.84%)。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影響因素中,選擇“網絡名人的意見和價值取向”同學有74 人,占總人數的23.95%。 “飯圈”亂象是當前網絡上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而且一直備受關注。近期,國家正在加大整治力度,高校也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和教育,找準切入點,提高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加強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在“在使用網絡時,你是否接觸過與當前國內主流價值觀不符合的信息?”的調查中,44.98%的同學選擇 “偶爾接觸”,11.97%的同學選擇“沒有接觸過”,22.98%的同學選擇“很少接觸”,但是也有11.65%的同學選擇“經常接觸”。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和穩定,經常接觸與主流價值觀不符合的信息,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應該引起重視。
調查中52.43%的同學對現在的網絡文化環境的安全性表示擔憂,只有4.85%的同學表示現在的網絡文化環境很安全,這表明當代大學生對網絡文化環境還是具有較高的警惕性。調查中,267位同學認為現在“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占總人數的86%,說明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是目前迫切需要加強的內容。
在“你所在的學校有沒有通過校園網絡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調查中,193人肯定了學校開展過同類型的教育活動,但是仍有15人選擇“沒有開展”,38人選擇“基本沒有開展”,63人選擇“不知道,沒關注過”。說明高校今后在開展此類活動的時候,需要注意形式和教育內容的選擇,盡量設計能夠讓學生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的宣傳教育形式和內容,真正起到宣傳教育的效果。
在大學生新媒介素養基本認知的調查中發現,83.50%的調查對象認可 “新媒介具有渠道優勢,提高信息傳播的時效性”的說法,說明當代大學生已經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優勢,并認為新媒體在其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新媒介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不高”的說法,165人選擇 “一般”,占總人數的53.4%,另有25人選擇“非常同意”這種說法,10人選擇“非常不同意”這種說法,這說明信息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并未因為傳播媒介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新媒體在大學生中具有廣泛性和可信度,為利用新媒體開展網絡文化育人活動提供了基礎。相比于2019年陳世華[3]等人對南昌某高校新媒體素養調研的問卷的調查結果,本次調查中的大學生認可新媒體的權威性和可信度的程度有明顯提高。
在分析能力的調查中,43.04%的同學認為自己分辨新媒體信息的真偽能力一般。24.92%的同學認為自己難以分辨新媒介信息的真偽,但是也有18.77%的同學認為自己可以很好地分辨信息的真偽。對“我難以分辨新媒介信息的真偽”的說法,有5.5%的同學表示“非常不同意”,也有7.77%的同學表示“非常同意”。數據顯示,大學生普遍缺乏辨別新媒體信息真偽的能力,或者辨別真偽的能力一般,容易被輿論引導,提示高校可以從傳授大學生辨別信息真偽的方式方法入手,提升學生信息素養能力。
在“我不會對網絡謠言的傳播產生反感心理”的調查中,選擇 “不同意”和 “非常不同意”的有56.63%,另有23.95%的同學選擇了“一般”,只有12.62%和6.8%的同學選擇了“同意”和“非常同意”,結果表明調查對象保持著良好的道德認知,能夠識別并反對網絡不實信息的傳播,并且有81.87%的同學會因為自己輕信或者傳播錯誤信息而感到不同程度的愧疚,說明對網絡不實信息,大部分的同學都有強烈的反對傳播的意愿,但是在新媒體法律的認知方面,55.66%的同學都認為自己對新媒體的相關法律法規了解程度“一般”,66.34%的同學不知道如何運用新媒介來生產和傳播信息來提升自我。后期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加強大學生對新媒體法律法規的認識,提升新媒體的利用能力,能讓大家更好地使用新媒體。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用網時間分配中占比最大的是休閑和娛樂,對網絡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大學生獲取信息尤其是學校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新媒體,以微信公眾號的使用頻率最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新媒體具有信息資源豐富,開放度高的特點,具有圖文并茂的優勢,并集聲音、視頻于一體,使信息的傳播方式更多樣化和信息的內容更具趣味性。高校的網絡育人工作必須充分借助新媒體的優勢,構建多種媒體平臺協同發展的格局,包括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協同以及各個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協同,形成推動網絡育人的強大合力。
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調查對象能夠了解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具有一定的認同度,但是仍有部分同學會接觸與主流意識形態不符合的信息,也有少數同學會關注宗教或者受網絡名人的意見和價值取向的影響。中華民族擁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擁有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和開拓創新的社會主義文化。新媒體時代,應該煥發各種優秀文化的勃勃生機,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從而增強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培養青年一代的使命與擔當。
周海琦[4]等人認為,高校大學生新媒體素養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新媒體的認知能力、新媒體信息的辨別能力和新媒體信息的再創造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認為官方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和其他途徑傳播的信息一樣,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基本能夠辨別信息真偽,且具有較為強烈的反對網絡不實信息的傳播的意愿,說明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新媒體認知和辨別能力,調查結果同時顯示大學生的新媒體信息再創造能力和新媒體法律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可以通過課程和培訓等,提升大學生新媒體素養的整體水平。同時,構建一支新媒體素養水平較高的學生團隊,提升大學生主動參與網絡育人工作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從而提升新媒體文化品牌與學生的貼合度,更好地發揮網絡育人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具有較高的認同度,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可以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入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并逐步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者。新媒體在網絡育人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加強網絡育人工作的重要陣地,應該充分發揮多種媒體平臺的協同育人作用,形成網絡育人合力。高校可以針對大學生新媒體素養的薄弱環節,加強教育和培訓,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整體水平,充分發揮新媒體在網絡育人中的作用,提升網絡育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