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泉
(南寧廣播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22)
新聞記者對社會的發展而言并不僅僅是日常生活所看到的對新聞事件的播報,隨著觀眾對電視新聞的要求不斷增加,新聞主持人需要具備“記者性”,即對新聞事件提出來自百姓的疑問以及群眾對新聞事件的態度,同時,還需要新聞主持人通過“說新聞”的形式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述,以此來滿足觀眾對電視傳播媒體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各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對相關電視新聞主持人的培養便需要緊貼社會對行業的要求,現如今,新聞主持方面的人才越來越多,但多而不精是目前電視新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我國在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起步較晚,且在培養過程中并沒有突出自身特點,更無法獨樹一幟。
所謂電視新聞主持人,即是指培養主持人發展成為在電視傳播媒介向群眾傳播新聞事件的傳播者,而隨著社會的變化,觀眾對電視新聞主持人的要求早已不再是僅僅起到傳播的作用,而是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述性的傳播。在各個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的培養過程中,多數以主持人的吐字歸音、新聞評述以及文學常識作為主要培養內容,不僅制約了主持人的個性化發展以及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更是對我國電視新聞事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1]。
由于在傳統電視以及媒體單位的發展過程中對新聞主持人的發展方向僅僅定位在對新聞事實的播報方面,從最初的選拔中就存在許多主持人僅僅掌握播音基本功而對新聞內容評述以及思考欠缺的現象,而電視新聞主持人相較于其他類型的主持人而言,需要具備更高的主持素養以邏輯思維能力,導致大部分主持方面的專業人才對新聞報道的主持工作掌握能力不足,對新聞報道工作的開展也無法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同時,許多地方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對新聞主持人重視程度不高導致其培養方向以及培養力度不夠,對相關主持人也沒有足夠的培養能力以及招聘要求。其次,一些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的新聞主持人對自身職業的認識度不足,導致工作開展過程中對工作的具體內容認識度不足,從而影響到記者型電視新聞主持人的順利發展。事實上,電視新聞主持人需要對社會各行各業都有所了解并具備較高的思維邏輯能力,在從業過程中,要基于自身的理論知識以及豐富的社會新聞理解能力對新聞進行播報,同時,要具備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對新聞進行評述才能真正實現電視新聞主持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曾有人提出,在進入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后才發現自身多掌握的專業技能與實際工作的開展并不匹配,或是自身專業能力無法適應現如今社會對新聞節目的報道需求,以自身的基礎以及專業條件根本無法完成工作,進而導致人才的流失,對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2]。
中央電視臺與地方電視臺相比較而言,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持方面的人才水平較高,對從事的行業內容也了解得較為透徹,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自身對職業內容的理解開展工作。但在地方電視臺,由于主持人的職業素養以及專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其開展工作過程中無法運用足夠的專業素養來理解現如今電視媒體行業發展對自身工作的開展需求,對自身的發展培養也沒有提高意識。因此,在實際開展對電視新聞主持人記者型工作職業技能的培養過程中,首先相關部門要提升自身的培養能力以及培養意識,通過自身的整體提升,為從業人員提供相應的培訓平臺以及思想意識的提升環境,在此過程中,通過對其整體綜合素質的培養達到提升電視新聞主持人記者型職業技能的目的。
盡管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電視行業發展中需要的人才較多,但在實際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具備記者型職業理念的電視新聞主持人才較少,許多相關從業人員對自身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意識不足,從而影響到現如今電視媒體的發展。同時,不論是國家電視臺還是各地方電視臺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人才的質量參差不齊,導致新聞主持的發展存面臨著一定的阻礙。因此,許多電視媒體單位往往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電視主持人較多但具備相關職業素養以及發展意識的人才較少,另一種則是具備具有記者型新聞報道職業素養的人才,但人才數量極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在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以中央電視臺為主,其他地方臺對中央電視臺的培養內容進行模仿開展培養工作。但在此過程中,一些地方電視臺并沒有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對人才進行培養,而是一味地模仿,導致培養工作的開展質量并不高。事實上,在開展培養工作的過程中,地方電視臺可以根據當地的發展情況以及人文特色開展培養工作,盡可能地培養電視新聞主持人對當地特色新聞的發現意識以及如何通過自身的報道得到更多觀眾的肯定,讓節目體現地方特色,確保地方電視臺的可持續發展[3]。
記者型電視新聞主持人所提倡的發展方向是培養新聞主持人具備記者的素養,對新聞具備敏銳的意識和對社會事件的關切態度,以及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刨根究底的新聞態度。在此過程中,一些電視臺及媒體單位并沒有意識到記者型新聞電視主持人培養的重要意義,只是淺顯地通過對當地的一些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或是對一些新聞事件進行追蹤,并但沒有對觀眾進行結果的反饋,從而導致記者型電視新聞主持人在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的培養力度不足,人才的培養方向也不夠明確,進而導致記者型電視新聞主持人的培養發展不順利。現如今許多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對新聞主持人具備記者素養的培養意識已經樹立,盡管在此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但隨著觀眾的需求以及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需求,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記者型電視新聞主持人的培養必將會越來越符合觀眾的需求以及新聞媒體的發展需求[4]。
就目前情況來看,各地方電視臺的新聞主持人已逐步具備記者素質,例如,浙江衛視的《1818黃金眼》這一電視欄目。該電視欄目主要是對浙江本地的一些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報道內容多以當地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為主,不僅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也受到了全國觀眾的喜愛。同時,在進行報道的過程中,該欄目主持人秉持記者的探究事實真相的報道態度,對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進行了解和報道。新聞主持人的報道內容以及報道形式也暗含著記者的引導作用,為新聞事件的報道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同時也對電視臺新聞主持人的記者素養培養提供發展途徑以及發展內容。
現如今,電視臺已逐步具備培養的能力,但在對電視新聞主持人具備記者素養的培養過程中,由于人才的專業水平、業務能力參差不齊,導致培養過程并不順利。事實上,現如今,根據觀眾的需求,相關電視制作單位應當認識到自身工作開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通過觀眾的需求加強培養能夠快速有效地提升新聞主持人的綜合素養。同時,相關單位應當認識到自身培養工作的開展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只有具備創新意識才能確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能依靠其他電視臺的培養內容刻板地進行模仿,導致對工作開展產生不利影響。事實上,培養能力并不是簡單的對人才能力的需求,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培養的方式提升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的發展能力,不單單是對于新聞主持人的發展,更多的是通過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電視以及媒體單位的發展。
在對人才進行選拔的過程中主要以以下兩個方面為主。首先,相關制作單位在對電視新聞主持人進行聘用時不僅要注重主持人的專業素養,對主持人的發展意識以及創新意識也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在此過程中,通過聘用具備創新意識的人才,為相關單位輸送新鮮的血液,激發其他在職人員的發展意識,使其認識到自身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提升的內容。其次,要為在職人員提供相應的培訓平臺,通過對電視臺的發展需求以及社會和觀眾的需求對電視臺從業人員的表演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為在職人員提供培訓平臺,通過邀請行業專業人才舉辦講座等形式,為在職人員提供提升的機會,提高其對行業發展前景的認識,使其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具備發展的眼光。
記者型電視新聞主持人的培養對于電視臺以及媒體單位的發展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開展培養工作的過程中,要提升自身對記者型新聞主持人的培養針對性,通過專業的培養內容以及提升意識為相關從業者提供強有力的培養途徑培養內容。從現如今電視新主持人的發展現狀以及記者的職業素養來看,筆者認為,首先,要讓電視新聞主持人認識到具備記者職業素養對自身工作開展的必要性以及自身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意識的培養使其主動投入職業提升的過程中,對自身從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結合培養內容達到提升目的;其次,在培養過程中要注重使相關從業人員摒棄傳統新聞報道的工作開展模式,而是通過記者素養的培養使其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開展在具備記者職業素養后為其發展提供的新思路以及觀眾喜愛程度的重要意義,從而真正達到培養的目的[5]。
在實際開展培養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培養內容以及培養對象的認識,還要對培養途徑具備足夠的認識,拓寬培訓渠道,為新聞主持人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培養方式,使其通過適合自身的培養方式達到提升目的。除了聘請行業專家舉辦講座外,還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開展培養工作。首先,可以通過與其他電視臺的互動交流為培養方式,通過與其他電視臺從業人員進行專業交流可以有效提升從業者對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的認識,同時,還能學習到其他電視臺在創新過程中的發展思路,結合自身的發展需求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其次,可以通過對一些國外電視節目的瀏覽學習實現培訓目的。事實上,我國在電視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起步較晚,相較于一些發達國家而言,我國自身在電視新聞行業仍然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通過對其他國家新聞電視節目的瀏覽,可以學習到新的工作開展方式,通過對其成功的新聞報道形式以及新聞采訪思路,結合自身的工作開展需求為自身工作的開展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豐富素材。現如今我國網民達到9億,許多網民更愿意通過網絡票選或是提供意見的形式滿足自身對媒體行業的發展需求,相關從業人員可以通過舉辦票選或是意見征集的形式了解現如今觀眾的需求。另外,還可以通過意見內容以及票選結果了解自身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為自身工作開展以及職業技能的提升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記者型電視新聞主持人的培養是現如今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媒體行業發展的必要途徑。在此過程中,作為相關從業人員一定要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開展與社會需求以及觀眾需求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自身工作能力提升滿足社會發展以及觀眾的需求,才能真正實現職業使命。事實上,記者型新聞主持人的培養也是社會發展的縮影,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在精神文明方面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作為文化工作者應當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開展對群眾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當新聞主持人具備較高的記者素養時,新聞主持所擔負的責任就已不再是對新聞事件的報道,而是成為具備社會導向作用的發言人。因此,作為新聞主持人,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樹立責任意識,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開展對社會輿論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記者素養,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客觀報道以及社會事件的中立態度,保證人民群眾能夠具備和諧的思想價值觀念才是現代新聞工作者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以及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