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天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海南 ???570100)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大型電視文藝晚會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晚會節目時間越來越長、規模越來越大,文化的融合度越來越高,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喜愛,導演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導演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幕后,是觀眾看不到的,觀眾能看到的、最關注的是節目好不好看、喜不喜歡。
在新媒體發展之前,受眾對電視節目處于被動接收的狀態,電視節目工作者根據相應的規則對電視節目進行籌劃與策劃,將電視節目展示在受眾面前。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多種類型信息沖擊著電視節目,改變了受眾觀看節目的方式和習慣,越來越多的受眾傾向于用其他渠道收看喜歡的節目,給電視行業帶來很大的挑戰。
新時期,中國社會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社會各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人民不但對美好的物質生活有一定要求,對精神文化生活也有較高的追求,廣播電視作為傳遞信息和溝通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意義。新時期的電視節目工作者,要懂得電視節目宣傳策略,對電視節目創新發展有積極思考,同時要樹立電視臺、電視頻道、電視欄目的品牌意識,要注意到互聯網新媒體對媒介生態帶來的新動態,積極推動臺網融合。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形式多樣,可以根據公眾的需求發展出不同的節目形式,導致電視節目的形式不斷發展,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可以通過公眾號、微博、自媒體等各種途徑觀看各種節目,節目的內容、形式、觀看方式等都非常豐富,使大眾通過傳統電視了解社會事務的需求大大降低,而傳統的電視節目形式受到眾多條件限制,無法滿足大眾的多樣化需求。
對電視節目而言,創新是其發展的主要動力,若節目缺乏創新,則很難吸引受眾,因此,電視節目要想得到良好的發展,就必須創新。然而,仍有部分電視媒體工作人員在策劃中并不注重應用創新意識開展工作,具體表現在盲目模仿國內外節目、節目雷同性較強,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廣播電視節目的發展。
跟風而行的泛娛樂現象普及,導致大部分廣播電視文藝編導的水平參差不齊,加之專業培訓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工作人員創新意識不足、對觀眾需求了解不深入,導致文藝節目與觀眾需求相脫離,難以達到理想的節目效果。文藝編導素質水平參差不齊,易出現節目安排銜接度與緊湊度不足、節目情節設計不合理、整體層次感不突出、難以產生情感共鳴等問題。
20世紀60年代,我國電視剪輯藝術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各方面的技術以及剪輯的要點把握不成熟,但是目前,相關行業取得了進一步發展,轉變了原有的剪輯方案,提升了剪輯技術。電視剪輯藝術與電視節目本身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剪輯的過程較為潦草,所展現的內容就不全面,人們的觀看感受就會下降;如果電視的剪輯精良并且符合新時期的要求,那么很容易受到大眾的喜愛,提升收視率,進而提升行業地位。電視剪輯藝術的提升不僅要靠相關技術人員的剪輯手段,更要依賴于先進的剪輯工具和器械,一些剪輯公司對這方面加大了資金的投入,引進了一些先進的機器,能夠有效識別剪輯的片段,還有許多公司為了經濟效益,采取人工剪輯的方式,不僅剪輯效率低,所剪輯的質量也參差不齊。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當今的電視文藝晚會的制播形式,給前期的策劃、節目的編排、節目的呈現、受眾的反饋等各個階段都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對其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具體來看,現代媒體的視頻技術、VR 技術和3D 視頻技術等,使晚會更加真實和立體,突破了物理邊界,晚會的發生場景也得到了擴展和延伸,受眾的視覺和聽覺受到了雙重沖擊,晚會的可觀賞性和藝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給予導演的創新以無限可能。例如,將AR 技術運用到節目環境中,提升了節目的真實性;通過兩地的在線直播對話和互動,讓晚會突破了物理局限,場景更為豐富;通過虛擬的3D 建模,實現了不同背景的無縫切換,讓觀眾耳目一新。
2020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北京主會場首次嘗試了舞美創新性設計,打造三層立體舞美,同時運用飛屏技術營造出360°環繞式景觀,精良的視頻制作讓觀眾在屏幕前產生裸眼3D 的極致體驗。
文藝晚會的整體質量是依靠多種類型的節目體現出來的,當節目質量相對較低時,文藝晚會的整體風格水平也會有所下降,為此導演必須加強對節目篩選工作的重視,通過分析不同節目的主旨以及演員功底等,選擇最合適的節目來編排出一臺文藝晚會。導演要加強對高質量節目的重視,必要時可以通過選擇演員的方式來創作高水平的電視節目,保證文藝晚會質量。此外,導演要加強對不同類型節目數量的重視,通過分析文藝晚會的整體特點,明確不同類型的節目在文藝晚會中所占的比例,必要時可以進行適當的微調,但是不能出現節目扎堆現象,這樣才能保證整體的節目質量和演出效果。
充分地掌握舞臺,使能與之融合的藝術形式在同一空間相遇,能讓觀眾覺得順暢統一,還能避免多種藝術形式相融合給觀眾帶來審美疲勞。晚會的舞臺表演充滿了綜合性、多變性和靈活性,導演要能在有限的空間進行無限的藝術呈現,也即舞臺的時空性,這就是說,晚會的開場、銜接點、高潮點、動情點、黃金點等都要在舞臺策劃的時空中完成,它們是整體舞臺時空表現的語言,是一個導演講故事的能力之一,是在沒有任何痕跡的演出中讓觀眾融入到晚會的時空里,給觀眾帶來無限的想象、精神上的滿足、心靈上的凈化。
以往一場大型晚會,只要做好晚會內容呈現,或電視直播,或后期編輯播出即可,進入融媒體時代,前期的宣傳造勢、后期的拆條分發傳播作用和效果同樣不可小覷,不同時期按照序時進度推出不同的內容花絮,用報、臺、網、微、端等不同媒介渠道,以新聞、廣播、宣傳片、短視頻、公眾號等形式不斷宣發,以吸引大眾關注的目光,讓更多的人對活動保有好奇和期待,以達到宣傳的目的。活動舉辦后,主辦方為了放大長尾效應,會綿延地播發活動新聞和觀后感,以及繼續播出活動現場的實況,還有活動中的幕后花絮和單個節目中最華彩片段,為活動造勢,以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在明確了文藝晚會入選節目之后,導演要結合節目特點和節目對舞臺的要求,對各類節目進行合理的編排,以此保證文藝晚會結構的合理性。在該過程中,導演應當及時明確不同節目需要的舞臺道具和舞臺造型變化,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調整,確保舞臺效果可以按照預先設計的形式呈現出來。
同時,考慮文藝晚會直播需要,導演還應對節目入場的先后順序等進行調整,這樣才能保證節目之間的順利銜接,避免因為舞臺設計等導致出現節目中斷等問題。特別是在文藝晚會中應用升降舞臺等特殊形式時,在前一個節目對舞臺變動要求較大時,下一個節目可以選擇相對安靜的節目,這樣既方便舞臺造型調整,也可以動靜結合,節奏適當,以滿足群眾的觀看需求。
活動的主題確定后,就要開始圍繞主題細致策劃,參與策劃的人員可以是一個導演組,有擅長文字和聲樂、器樂、曲藝、舞蹈等的導演,大家可以天馬行空、各抒己見,總導演要把握晚會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觀賞性、目的性。整場晚會以怎樣的方式緊扣主題輸出思想表達,用什么樣節目收獲好的欣賞效果,如何把握好晚會的整體節奏,如何編排節目順序來調動觀眾情緒,采用怎樣的創新手法在具體環節中融入畫龍點睛的視頻、音效、燈光、包裝元素才能有更好的觀賞價值,以達到牢牢抓住觀眾眼球的目的,這些盡在總導演策劃藝術中體現。
電視節目很難檢測大眾反饋和效果,但微博、微信等卻具有諸多優勢,如評價發布快捷、及時等,電視節目可發揮微博互動的作用激活熱點話題,構建受眾群體,觀眾可以隨時互動和收視節目,若觀眾認可節目,還可分享其他平臺,促進節目更好地傳播,比如,電視可針對某一個熱點新聞進行同步直播,便于受眾及時掌握相關事件的最新進展。此外,對節目傳播而言,手機終端發揮重要的作用,發揮手機軟件的作用可廣泛與微博相匹配地互動,在微信朋友圈形成與節目相對應的輿論圈,電視節目應綜合手機媒體特質,把握觀眾契合點。
一些工作人員因為個人的疏忽導致剪輯中的細節沒有處理好,他們往往認為細節的處理不會對整體的觀看效果起到多大的影響,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細節更能體現剪輯技術水平的高低,更能體現對整個節目的認真程度。對于電視節目的剪輯,不能僅僅停留在畫面的剪輯上,還要注意對音樂的處理,比如,現階段很多綜藝電視節目深受人們的喜歡,對于這些電視節目,很多人不只是去看節目的具體內容,更多的是將目光停留在一些節目的字幕與音樂上,多添加的字能夠使人更好地了解參與其中的人的內心想法,而在節目播出的過程當中,插入一些小圖片,也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觀看感受。
大型電視文藝晚會需持續挖掘中華優秀知識內容可視化傳播的潛力增量,在實現中華文化對外落地傳播的同時,進一步形成影響廣泛的知識網絡,將中國故事講述與中國話語發聲的重心轉移到知識內容生產層面,以優質知識為對外傳播的根本支點,形塑可視化的對外知識傳播陣容,利用可視化知識內容爭奪國際話語權,突破傳統話語博弈的僵硬模式,構建有機融入優質知識內容的新時代話語體系,形塑融通中外的對外傳播新模式,努力成為世界文化之舟的擺渡者,在知識傳播中架起中西文明溝通的橋梁,締造文明互鑒、文化互融的發展新格局,發揮媒介的知識力量。
相關研究表明,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國網民中00 后居多,他們大多喜歡觀看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視頻,為針對性地提高視頻傳播效率,電視編導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網民的個性喜好,科學分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視頻傳播消費市場,制作符合不同年齡段網民喜好的特色視頻,以獲得廣大受眾的認可,在此過程中,借助新媒體與廣大受眾進行互動,拉近受眾與電視編導的距離,促進兩者雙向互動,使電視編導的審美更貼近受眾審美標準。例如,電視編導在制作一檔新的電視節目時,可先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平臺發起用戶意向調查活動,了解不同年齡受眾的個性喜好,再利用信息技術及時獲取受眾對視頻形式、內容的反饋,并根據信息反饋最終確定節目內容,節目播出后,還可邀請微博大V 進行宣傳,提高視頻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吸引更多新受眾。
大型電視文藝晚會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已取得良好成效,譜寫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內涵融合共進的嶄新圖景,文化抒寫打造精品力作、技術革新優化生產機制、融媒轉型實現破壁共享等,均是該類節目提升對外傳播影響力的創新路徑。未來大型電視文藝晚會仍需進一步深掘對外傳播的無限潛能,拓展中華文化踏入國際社會、中華文明引領時代潮流的可能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