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峰
(江蘇省南通市示范區通州灣中學,江蘇南通 226331)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建設和發展的希望,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現代化教育教學的宗旨強調要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在現如今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要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要注重學生身心健康和個人身體素質。體育教學是提升學生體能素質的重要教學內容,相比于其他階段,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處于黃金發展時期,為了能夠促進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校和教師需要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田徑訓練教學是高中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內容,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現如今的高中體育田徑項目教學中,大部分體育教師都難以合理科學地把握田徑訓練的強度以及訓練量,導致學生出現身心疲憊甚至意外損傷的現象,從而給學生的身體帶來負面影響。對此,為了能夠促進高中田徑教學效率的提升,在田徑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合理安排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
對現階段的大部分高中學校而言,開展體育田徑訓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高中學校以及教師成立了田徑運動訓練隊,但是對學校來說,不僅僅存在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還需要面對來自學校環境以及社會各界帶來的壓力。而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面臨巨大的高考壓力,高中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時間十分緊張,且學生的文化學習任務重。另外加上高中學校的學生在田徑運動過程中還要面對較高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導致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身心壓力過大。外界社會認為文化學科知識的學習要比體育訓練重要得多,甚至有部分學生家長認為體育課程的開展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完全就是在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不僅僅會打消學生對體育訓練以及田徑運動訓練的興趣,對高中學校來說,也很難形成系統化、全面化以及科學化的田徑訓練模式,導致田徑訓練活動不能夠有效開展,訓練效果低下。
在高中體育田徑訓練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想要獲得高效的訓練效果,不僅僅是需要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配合共同完成訓練任務,更多需要田徑教練進一步完善對田徑運動項目的自我認知,在如今的高中體育田徑教學中,還有部分高中田徑教練員對田徑體育項目的自我認知能力不足,他們認為田徑運動教學只是簡單地跑跑跳跳,只需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示范一些標準化的田徑運動動作,然后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模仿訓練即可,無法從科學體育訓練的角度設計出科學合理的田徑教學方案[2]。另外,受到傳統田徑教學模式的深遠影響,一些年輕的田徑教練無法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和改革,這就導致田徑訓練課程的開展過于枯燥乏味,學生的參與興趣不高,導致田徑訓練效率低下,從而讓很多學生在田徑訓練中會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因此田徑教練員需要提高和完善對田徑運動項目的自我認知,并且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更為科學合理的田徑訓練計劃,合理把握田徑訓練的強度以及訓練量,確保訓練安全,并且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充分應用各種科技訓練的輔助教學手段,提升教學內容的新穎性,促進訓練效果的有效提升。
近些年,伴隨著我國教育部門對體育教學重視程度的提升以及教育改革體系的日益深化,我國教育部門對高中體育課外活動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現階段,我國引進了越來越多先進的競技訓練模式,并且明確要求在體育競技訓練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根據運動員個人的實際身心發展素質制訂出個性化和具有針對性的體育項目訓練方案,并且要在訓練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對運動員所表現出的不同現象進行訓練方案的完善和調整,之后再結合訓練活動結束后運動員在各個方面的實際訓練報告,對運動員在平時訓練過程中的表現給予更加科學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從而提高體育項目的科學性以及正規性,促進體育項目訓練效果的有效提升[3]。對此,在高中田徑訓練過程中,田徑教練員需要積極引進國內外各種先進的訓練資源和模式,進行訓練方法的創新,根據學生在各種不同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中所獲得的訓練效果,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調整,予以學生更加有效的指導,最終實現學生體能素質的提升。因此,在高中田徑訓練中,合理控制訓練量和訓練強度更加符合運動員培養要求,通過合理控制訓練量和訓練強度,能夠讓學生的身體更好地適應,同時學生參與度也會更高,教學效果得到保證[4]。此外,每一個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對運動的承受度也會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在開展田徑訓練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體情況,一味地采取高強度訓練,很容易出現意外事件,甚至可能對學生的身體造成損傷。所以,高中教師在開展田徑訓練的時候,合理控制訓練量和訓練強度能夠很好地減少運動訓練的損傷,教學也會更加合理[5]。所以,教師在開展田徑訓練的時候,還需要更加重視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控制,通過合理控制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為學生制訂針對性的運動訓練方案,進一步提高運動訓練效果,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應該講究勞逸結合,這樣才能夠讓身體得到適當休息和放松,避免出現身心疲憊的現象,體育教學也不例外。但是在如今的高中體育田徑教學中,大部分體育教師在制訂田徑訓練計劃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都過于重視田徑訓練本身,對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以及訓練量過于重視,而忽視了田徑訓練過后的休息,沒有做到真正的勞逸結合。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之下,學生的體能素質不僅得不到有效提升,甚至還可能會致使學生在高強度的訓練過程中受到身體損傷,從而對學生造成不利影響。雖然這種以訓練為中心的田徑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學生的身體潛能,讓學生學習到田徑運動的相關技能,但是由于在高強度的訓練中學生長期處于身心疲憊的狀態,在長時間的反復訓練之后,學生的持久力以及整體能力都得不到有效培養[6]。另外,這種長期的高強度運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對此,高中體育教師在田徑訓練方法的制訂過程中,要遵循科學體育訓練的教學原則,以科學合理的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為切入點,根據學生的實際體能狀況,嚴格按照學生實際身體素質對現在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的承受能力進行合理科學的訓練方法設計,將訓練與休息進行結合。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潛能,讓學生的身體得到有效鍛煉,還能夠確保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得到充分休息,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田徑訓練的技巧和核心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與運動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體育田徑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就必須要對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進行合理有效的把握。在分析田徑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站在宏觀的角度確保整體性田徑訓練各個教學環節的有效落實,要有效加強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之間的密切聯系和互動,在科學訓練原則的指導之下,根據學生的個性愛好以及在各個方面的實際況積極開展多樣化的田徑訓練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田徑訓練活動的熱情,促進訓練效果的有效提升[7]。在田徑運動項目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實際需求進行全面分析,對田徑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之間的連續性以及穩定性進行全面了解,并且要將合理的強化訓練以及專項訓練進行有機融合,將其有效融入田徑主體訓練活動中,對學生隱藏的田徑運動潛能進行充分挖掘和發揮,從而提升學生的田徑運動能力,讓學生的體能素質得到有效鍛煉。除此之外,在針對性強化訓練與專項訓練進行結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不同體能素質的學生設計和安排不同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將田徑訓練的不同訓練要素進行合理搭配,以此有效提高田徑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體能素質。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不同的學生在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學生之間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得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使用“一刀切”的訓練計劃的訓練效果低下,學生參與田徑訓練的積極性和興趣都較為低下,學生的體能素質也不能夠得到有效提升[8]。對此,在高中體育田徑訓練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要根據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的分類教學,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生理和心理狀況,應用班級組合教學模式,組織多個班級的學生一同到戶外進行體育項目分類的體育活動。之后在分類后的教學項目小組安排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并且根據每個教學項目小組的實際情況為其安排合理的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力量訓練,之后再引導學生加強速度訓練[9]。男生和女生的生理結構不同,在身體發育和心理狀況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男生的體能素質普遍比女生強,對體育訓練強度的承受能力更高。對此,針對男同學,教師可以適當提高田徑訓練強度,而對于體能素質普遍較為薄弱的女同學,她們能夠承受的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相對較低,因此教師要適當減輕女同學在田徑訓練中的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而針對一些體型肥胖或者是矮小瘦弱的體質薄弱學生,教師可以專門為他們安排一些難度系數較小且較為有趣的體育運動,比如跳繩等,以此逐漸調動他們的體育運動興趣,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自信心。
綜上可知,在高中體育田徑項目的教學中,對于田徑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的合理把握是提高田徑教學效率以及促進學生體能素質提升的關鍵所在。對此,在落實高中田徑訓練各個教學環節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也為了能夠確保田徑訓練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教師應當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實際情況,對田徑訓練的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進行合理把握,在教學實踐中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和參與的機會,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身體情況主動進行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的科學調整,從而不斷改進與完善田徑教學模式,最終達到提高訓練效果,促進學生個人體能素質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