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夢涵
摘要:在新時代多元主體協同共治體系的生成中,構建完整的理論體系是一切實際行動的基礎。從馬克思哲學角度來看,“社會有機體”理論則是從唯物主義角度對社區內部組織權力重新調整和分配的探究,有助于厘清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源。在中國化社會治理思想的演變過程中,從早期高度集中的“單位制”到實現自治功能和多元參與治理的“社區制”,充分體現了中國化進程中社會治理發展方向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此外,對國外治理的研究方法的借鑒也有利于新時代下我國社區治理中黨組織與多元主體之間的關系協調,對我國的治理體系的完善提供了有意義參考。
關鍵詞:社區治理 多元主體
改革開放至今,隨著“單位制”的瓦解和“社區制”普及,新時代下社區多元主體協同共治體系由行政主導逐漸轉變為靈活的縱橫交錯的協調和合作關系。各種經濟、政治社會資源作為新的力量嵌入、滲透到社區治理之中,賦予了社區治理方式新的發展可能。“我們要轉向用一種三分的觀念,即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著一個第三空間,而國家和社會又參與其中。[ 1 ]”社區作為一個國家和社會交互的綜合性場所,其治理也隨著現代社會由大幅度國家干預逐步轉變為以自我運作、自我治理、自我完善的新型機制,保證了社會生產的創造力和活力,而基層黨組織也通過與社區治理的深度融合,完善了領導基礎,從而在社區中實現雙贏。
一、關于“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理論繼承
馬克思關于“社會有機體”理論是唯物論和辯證法、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集中交匯,是對各種社會關系的精準解讀,以“社會有機體”理論角度探究社區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新型體系,對厘清社區內部各種關系、最終達成動態平衡的良好治理有著重要作用。其理論特點包括:首先,具有實踐性。“社會有機體”思想立足于實踐的觀點,在思辨哲學基礎上吸收借鑒,得出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內部各要素相互聯系、共同發展,這個有機整體具有特定功能和結構,并在運行過程中即實踐中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進步,完成社會形態的轉變和進化。其次,具有整體性。“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社會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其思想升華了古典經濟學家的實證主義和黑格爾的思辨性,最終演變為社會作為一個其發展由低級向高級遞進、由不發達的“社會有機體”動態演變為發達豐富的“社會有機體”。而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作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2 ],突出人的作用和人在社會發展中占據的主體地位,強調人的作用。在新時代下這種主體性體現在人民幸福感指數已然成為評價社區多元主體協同共治體系的工作評價準則。最后,具有再生性。當“社會有機體”完全發展為獨立的整體后仍會不斷運動、更新和發展,處在一種不斷再生的狀態中,而社會這個“有機體”想要不斷生存和進步,其結構組成,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決定的三種結構,必須保持完整和不斷更新的狀態,在“社會有機體”中保持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社會有機體”保持在一個活躍的狀態之中。這三種結構包括: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和文化結構,與構建城市社區治理體系這種本質同為結構性制度有著結構同質性。其中經濟結構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保障,在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社區治理中占有絕對地位,具體體現在對經濟、人力資源的投入,夯實社區經濟基礎,有利于保障社區治理體系的順暢和高質量的運行。政治結構在治理需求方面考察了社區治理的整體性,要求在治理時不僅以人民群眾為主要行動基準,多元主體中社區組織、駐區單位等需求也包括在內。以“社會有機體”理論視角構建社區治理體系,完善文化構建,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發揮地區性社區特色和價值,引領好文化價值導向,使文化作為經濟和政治的“后援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真正做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相輔相成、相互融合。
社區作為一種獨立于國家政治經濟系統的公民聯合體,隨著我國社區共同體的不斷發展擴大,如何將社區建成“公民社會”實體,關注基層社會在體制外的發展情況也成為促進社會基層民主發育、培育具有自治性和合作性的社區的關鍵。對于公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研究有助于從宏觀上探究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變化發展,同時在微觀上是對于社區內部的組織和權力架構重新調整和分配以及社區的整體性的新認識。
二、對中國化社會治理思想的理論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對于社會形式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肩負起社會管理的重大責任,并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社會管理之路上不斷進行研究探索,開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方式。
1.早期的城市社會管理思想
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管理方式是“單位制”[ 3 ],即政府壟斷下的“一體化”的社會管理體制,其特點是單位成員以戶籍為基礎集中,實行高度組織化,單位成員因封閉式管理而流動性較差,進而導致社會缺乏活力,但起到了整合社會、有效實施戰略意圖的作用。第二階段為改革開放后的“街居制”管理體制,這一階段的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的職能進一步增強,承接原本單位的經濟和社會工作,但弊端是其權力有限,工作開展被動,只能充當傳達的角色,居民的需求和社區自治無法有效實現,使得其工作量繁重。
2.新時代社會管理思想的形成
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加強社區建設、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建成人民心中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進而對原有“街居制”中的居委會進行重整并歸類為社區。在“社區制”中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功能開始發生改變,社區組織體系也轉變為由黨組織領導下的多元主體共治體系。其特點包括政府權力下沉到社區內多元主體中、社區的自治能力不斷增強,以居民為核心、政府提供的內容多為指導服務功能,強調利益最大化,加強政府和社區內多元主體的合作以彌補政府管理方面的不足,最終實現“善治”的目標。
三、對國外社區治理思想的理論借鑒
1.國外社區治理理論特點
工業化和后工業化的雙重社會發展使得基層社會在發展中出現了多樣性和多變性,傳統的管理體制難以應對,如果不加以改善就會不可避免地造成社會問題,因此,西方學者羅茲指出行政管理中單一的線性形式已不再適合當下復雜多變的社會,治理形式必須進行革新,進而在英國公共部門的改革中提出網絡形式是治理的核心特征。依托將公共界限和私人界限融合的網絡,社會成員可以通過構建一個新的整體結構,在“網絡”內部進行互利互惠、有效的資源整合,為實現“網絡”內部成員的公共利益而聯合,協同行動[ 4 ]。
西方公共部門有關社區治理方面的內容有著強烈的西方特色和西方邏輯,由于西方國家以資本主義為主,其意識形態核心是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在社會形態中處于次要地位,進而認為公民社會才能實現公民自由,因此研究內容主要偏向于社區內人際關系的改善、居民心理和社區歸屬等方面,但是這些研究普遍在解決社區內部的問題,集中關注的內容偏向如何完善社區機制、促進其民主化和科學化、滿足民眾對社會的需求和整合社區方面,對于社會管理方面并沒有涉及太多。
2.國內社區治理理論特點
在國內,社區研究的主導部分集中于社會層面,重點在于厘清政府、市場和社區之間的關系。以往國內研究,內容都偏向在社區治理中把分權放權、多元參與作為主體研究,對城市社區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機制整體性、系統性的研究較少,多集中于社區組織規范化、村級管理體制、資源不均衡等問題研究較多。而實行社區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新型治理方式是一項龐大而具有綜合性的工程,其治理過程受多個變量的復合影響。因此,對于社區多元主體協同共治體系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這兩個變量的研究,更要把作為客體的公共事務、媒介平臺的運用納入分析范圍,構建一個完整的整體性研究思路,該思路不僅能在理論、實際層面上對我國共建共享社會治理制度進行創新和完善,對于新時代基層領導方式實現現代化等內容來說,也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雖然國內國外的社會性質和意識形態不同、研究側重點也不同,但對于社區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即舊形式下的治理形式(國外單一線型、國內封閉管理)都提出優化和改進措施,并致力于打造各自社會背景下適應其社區發展的最優治理體系,對國外治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進行借鑒可以有效填補我國治理制度中的缺乏的部分,對新時代下社會治理制度的創新性和民主性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夠有所完善和補充。
【參 考 文 獻】
[1]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2]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下)[Z].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3][美]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范式問題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