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金山
摘要:公民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一環,家庭美德又是公民道德建設極其重要的著力點,理清家庭美德的來源及現實意義有利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助力。家庭美德,.是孕育個人品行的搖籃,也是維系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更是穩定社會秩序的有力保障,同時也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提供動力。長久以來,.公民道德建設始終在黨中央高度重視下,在邁向復興的偉大實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著力點作用。家庭美德折射出中國人民源源而來的道德操守,.也同樣是中華兒女世代相承的價值遵循,明確家庭美德的主要來源,有利于認識和把握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內涵,更有利于推動社會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并為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提供助力。故本文從家庭美德來源的理論根基、歷史溯源及現實意義三個層面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家庭美德 家風家教 來源 現實意義
2001年9月20日及2019年10月27日國務院先后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兩份文件是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前者在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及社會安定團結等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后者是前者的總結和升華,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經典理論有機結合的重要成果。目前國內外局勢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家庭美德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環節,也同樣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任務,進一步挖掘家庭美德內涵有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家庭美德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而來,是在共產黨人的實踐中摸索而成,更是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呼之欲出。總的來說它來源于科學的理論基礎及深遠的歷史積淀,同時,家庭美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理論根基、歷史溯源和深刻的現實意義三個層面進行簡要闡述。
一、家庭美德的理論根基
家庭美德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它不僅源于經典文獻家庭倫理思想,而且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更源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潤滋養。
1.經典文獻家庭倫理思想
家庭倫理思想是經典文獻巨著中的豐碩果實,同時也是家庭美德的重要理論依據。《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有這樣的描述:“現代一夫一妻制家庭,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達到更高級的階段,在那個階段上的道德特點,將是到達真正的兩性間的平等”。[ 1 ]恩格斯的諸多經典文獻中有許多關于家庭的論述,他認為婚姻的基礎是愛情,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合乎道德。經典作家在不同著作中針對合理的家庭關系有諸多闡述,這些闡述是關于人的全面解放理論在家庭關系這一方面的生動闡釋,這昭示著人的全面解放離不開和諧的家庭關系,同時這些闡述也深度契合了新時代公民道德之家庭美德中的男女平等及夫妻和睦的要求。由此可見,經典文獻家庭倫理思想是家庭美德的重要來源之一。
2.家庭美德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尊老愛幼、舉案齊眉、妻賢夫安、和睦鄰里、遵紀守法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深深熔鑄在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鐫刻在中華兒女的脊梁之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繁衍千年、薪火相傳正是得益于傳承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家庭教育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家庭美德與中華傳統美德一脈相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馀歡”等諸如此類的德行觀點、詩詞名篇、家規家訓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浩瀚長河中比比皆是。這一顆顆熠熠生輝的瑰寶是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勤儉持家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生動體現,這些美德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之中,飽含在中華民族的純正血脈之中,是支撐中華民族一脈相承、守正創新的重要力量,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滋養家庭美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公民的道德及價值準則,我國公民應始終不渝的遵守和踐行。其中對于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是我們實踐家庭美德的重要價值標準,尤其是“誠信”和“友善”兩個方面。“誠信即誠實守信。講求誠信, 是公民道德的底線, 是個體立身處世的金律,也是單位組織、社會國家凝聚力、信任感得以確立的重要前提。”[ 2 ]友善,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和睦,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現實中的人民更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際國內形式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大背景下,家庭美德教育不斷受到沖擊,當前社會仍然存在道德觀念模糊及道德失范現象,造假欺詐、不講信用的現象久治不絕。在如此復雜的問題面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提供理論滋養。
二、家庭美德的歷史溯源
1.中華歷史長河中的傳統美德佳話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歷來不乏關于家庭美德的生動詮釋,可謂浩若煙海。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和睦鄰里的傳統。“遠親不如近鄰”就生動詮釋了鄰里之間互相幫助,和睦鄰里的社會現象。“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紙家書道出了三尺變六尺的佳話,更道盡了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和睦鄰里觀念。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愛幼的美德,在諸多典故、詩詞中都有對孝道美德的闡釋,并且厚植于文化教育中,如《三字經》、《弟子規》等,將孝道教育作為重要的啟蒙教育內容。
不僅如此,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夫妻和睦的佳話。“舉案齊眉”、“相待如賓”,所蘊含的夫妻相處之道,成為家風傳承的經典案例。
2.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家風
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也是家庭美德形成的歷史沿革。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老一輩革命家通常將家庭教育和國家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毛澤東的家庭教育極為嚴格,他的子女不僅要“吃苦、奮進、向上”, 更要“勤奮實踐,謙虛謹慎。”他在寫給子女的家書中言傳身教自己的學習體會和讀書方法,可謂嚴格要求循循善誘。周恩來也十分重視家庭美德的培育, 他遵循“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家訓, 制定了十條家規, 教導子女很多深刻的道理, 尤其多次提到了不搞特殊化的要求,周恩來的家訓體現了共產黨員的一身正氣和清廉之風。陳云教育子女要“做好人”并且不能自認為高人一等。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子女勤儉節約、謙虛謹慎、不搞特殊化等等都是前輩們留給中華民族最珍貴的精神遺產。我黨也多次號召領導干部向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同志學習,做家風建設的表率,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紅色家風教育具有深深的家國情懷的基因,在勤儉持家這一方面要求尤為嚴格,為新時代家庭美德建設樹立典范。
3.我國領導人的良好家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領導人們都十分重視家風教育作用,自奮斗伊始紅色家風的優良傳統就在實踐中傳承了下來,良好的家風自然也是家庭美德的重要實踐來源。一方面在實踐中踐行家庭美德,另一方面也逐漸形成了系統的家風特色思想。鄧小平的良好家風在愛幼方面體現的淋漓盡致,鄧小平同志極其喜愛孩子,但從不溺愛孩子,而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學到做事的本事。我國歷任領袖都是家庭美德的踐行者,無論是在尊老愛幼,或者夫妻和睦,還是勤儉持家方面都做出了率先垂范的表現。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興家與強國相統一, 并且十分重視家庭美德教育,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要給孩子正確的示范引導,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是新時代家庭美德建設的理論特色,使傳承已久的家庭美德觀點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領導人的良好家風是家庭美德教育的實踐來源。
三、家庭美德建設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1.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助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每個家庭的幸福才真正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所以家庭美德的建設也最終指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家庭美德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時間的推移中和時代的變化中,越來越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家庭美德之所以可以經久不衰正是因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揚棄”,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
2.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與國之間關系同家與家之間關系是大同小異的。中華文明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綿延不絕,強調和而不同包容并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中國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最好的詮釋。國際地緣政治相互博弈,全球治理挑戰升級,世界各族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問題和困難,在面對世界性難題時,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在熠熠生輝,起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主導作用,而進一步加強家庭美德建設有利于推動全面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達到一個新高度,所以說,家庭美德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需要。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3頁.
[2]沈壯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公民的價值準則[J].湖北社會科學,2014,(10):177-18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