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霞
1958年至1960年間,為響應國家在經濟建設中的需要,大量的農民進城參與到大生產中。然而,隨著國家進入三年困難時期,政策有了新的變化,許多公職人員和城鎮人口響應政策要求,拖家帶口來到了農村,直到1979年,他們其中的部分人口才開始逐漸重返城市。
當時重返城市的人口中有老有小,生活面臨著諸多困難。有的孩子在農村的入學年齡就已較晚,本已經讀到小學四年級,回到城市后又需要降一級,從三年級開始讀書,其年齡上已比同齡三年級的學生大了許多;有的青年在農村時一直務農種田,沒有其他技能,在城市無法找到具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工資待遇差,發展空間窄……隨著時間的推進,這部分從農村回到城市的人群已逐漸年長,面臨的現實境遇越來越復雜。很多居民認為自己沒有獲得想要的認可和尊重,始終被認為是“農村人”。他們無法融入社區生活,從心理上對城市生活產生排斥,甚至部分老人想要返回農村,回到那個和諧且關系親密的環境,進而與子女發生爭執……
在了解到上述情況后,社會工作者從居委會獲得了這部分居民的名單,并向工作人員了解到一些基本情況。每次派一名社工與一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個案家訪,通過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了解他們社區融入的程度,掌握其對于融入社區生活的需求情況。
根據需求狀況,社工與服務對象共同制定了短期及長期目標。希望在短期內先對該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服務,理解他們的處境,了解他們的需求,疏解他們的心理壓力。長期目標,一方面從社區入手,著力發掘和培育一些社區領袖,請他們在社區里做督促與倡導工作,形成社工和社區領袖的合作關系,建立互助小組,初步形成對該人群的社區支持網絡;通過服務計劃的執行,使服務對象恢復自信自尊,對城市生活重獲掌控感,從而更好地融入社區環境,和其他居民共建和諧互助的社區。另一方面,從政策入手,對該人群形成較為強大的政策支持。
本項目旨在幫助服務對象融入社區,共創和諧。重點服務內容共有以下三點:1.了解需求;2.進行個案家訪、開展小組活動;3.培育社區領袖。具體執行過程總結如下:
每次一名社工與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共同入戶,對目標人群進行逐戶個案家訪,預計深度訪談80戶,制作調查問卷隨調查發放,旨在了解服務對象的社區融入程度及需求情況。
根據了解到的基本信息與需求,建立服務信息檔案,經常與服務對象交往互動從而建立信任關系,為中期服務的開展奠定基礎。
對社區內活動場地、設備等進行實地考察和分析,并對社區內能夠動員和利用的正式及非正式資源進行調查。發掘出每棟樓中平時在社區活動中表現突出、組織能力較強的居民,進行篩選,培養社區領袖,預計5人,并由這5人分區管理和聯系居民,從而整合和優化配置社區資源。
制作并發放《融入社區,共創和諧》服務宣傳冊、宣傳海報等,并在社區里投放宣傳展架,對服務進行宣傳,為項目執行做好鋪墊。
鏈接周圍社區及本社區志愿者,組建隊伍參與服務,預計招募30人。從而擴大服務提供者隊伍,便于中期服務更好開展。
預計每月開展兩次“大家都是社區人”小組活動。在社區活動室為服務對象開展由破冰到初識,由不熟悉到親密的小組工作。促進他們彼此間交流、共享,形成支持互助網絡。從而減少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給他們在陌生的環境里帶來熟悉感和親近感,慢慢促進其融入社區生活。
開展志愿服務。根據方案實施計劃:志愿者每月一次對每戶服務對象進行家訪,每次時長一小時。與他們聊天,聽他們傾訴,并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對政策進行宣傳和解讀。每位社區領袖負責自己的片區,針對服務對象的經歷及心理特征與區域居民進行分享,培養他們的同理心,鼓勵區域居民與服務對象正常交流溝通,并給予他們一些幫助。
服務對象直接與整個社區接觸。服務對象分為幾個小隊,根據自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親身經歷的危機與挑戰,親自編寫劇本,排練情景劇。在每周周末,社區領袖號召社區居民去活動室觀看服務對象的情景劇,從而給社區居民營造一種真實感,在了解到他們在那個年代所經歷的不易后,產生發自內心的接納與尊重。進而鼓勵服務對象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最終使得服務對象成功融入社區,與社區居民和諧互助,共建美好社區生活與環境。
進行總結與分析。制作服務宣傳手冊、視頻等,對成果進行展示。最后進行評估和專業反思,對服務中的不足進行修正完善,對今后的服務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社會服務過程中,作為社會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從本社區的特點出發,集中發現問題,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導向開展社區工作。發掘社區領袖及骨干,鼓勵居民間互助,通過鏈接服務資源,發揮社區居民、社會工作者和社區工作人員的“三社聯動”能量,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促進社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