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敏
20歲的女孩小W因為睡眠問題走進了我的診室。初見小W,覺得她“圓圓潤潤”,甚是可愛,只是在她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外表之下卻透露出滿滿的疲憊之感。頂著黑眼圈,小W告訴我,她已經被失眠困擾了很久,更讓她苦惱的是:自己的睡眠問題與飲食有關,每晚睡前自己都在“吃”與“不吃”中掙扎。
“一到夜晚,我的肚子就開始咕嚕咕嚕地響,它在尖叫著索要食物,我試過忍住不去吃,但這實在是太難受了,怎么也睡不著。大部分的情況下,我還是妥協了,爬下床開始翻找食物,或者拿出手機點外賣……吃完后能感到些許滿足,但也十分自責。勉強躺下,又因為吃得太多而不舒服,睡得也不好……”
你是否也有過與小W類似的經歷,餓得睡不著,吃飽了又睡不好?其實,很多疾病和癥狀都與飲食習慣有關,失眠也不例外,飲食習慣會對我們的睡眠產生諸多影響,包括以下幾點:
睡前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或者茶會影響睡眠。所以我們通常建議:下午2點以后,盡量避免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食物。
睡前應避免飲酒與吸煙。因為睡前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會讓人感覺興奮,從而影響入睡;酒精則會影響睡眠結構,進而犧牲睡眠質量。
睡前飲水過多會增加腎臟負擔,頻繁起夜則影響了睡眠的連續性。
“饑餓入睡”并不可取,但“夜食過多”會使人體的胃腸道工作負擔加重,使其不能得到充分休息,不但影響睡眠,還會引起消化不良等不適癥狀。
如果你只是偶爾夜間加餐,進食后并未感到任何不適,那么你可以隨心而行。但是,若你出現持續的夜間大量進食,伴隨著出現情緒不良、內分泌失調、睡眠問題,那么就要警惕了。這種夜間難以控制的沖動進食可能不僅僅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而且是一種進食障礙,叫作“夜間進食綜合征”(又稱“夜食癥”)。主要表現為晚餐后或夜間醒來有意識地大量進食,且難以控制,容易失眠,反而早上醒來沒有胃口,不想吃飯……
據估計,夜食癥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1.5%,在肥胖個體中患病率可增至6% ~ 16%。夜食癥患者往往寢食難安。研究表明,他們大多數都有著過高的精神壓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挑戰,人們往往會感到心理不適,如孤獨、空虛與不滿,進而難以入睡或入睡后頻繁夜醒。夜食癥患者傾向于通過飲食來尋求滿足,幫助平靜心情,緩解壓力,并改善睡眠。然而,這容易導致體重的增加。此外,由于夜食癥患者常常伴隨睡眠問題,晝夜節律可能會被打亂,這也會造成其激素分泌的紊亂,進而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如胃腸道功能紊亂、消化性潰瘍等疾病。
回想開篇中小W的案例,她自述總是在“吃”與“不吃”中掙扎,其實是在“釋放壓力”和“抵抗壓力”之間進行著艱難抉擇,繼而產生內疚、憤怒和自我譴責的感覺,這些不良情緒進一步強化了“饑餓”的感覺。越“饑餓”越想吃,越吃越有壓力,長久便形成惡性循環。
由此可以看出,“夜食”帶來的困擾是飲食失調、睡眠障礙和情緒障礙的結合。在自我調適方面,為了打破以上的惡性循環,我們不僅要關注飲食失調引發的各種軀體不適,也要處理好睡眠和情緒問題。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俗話說得好,“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養成一日三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早餐應吃一些高營養、少而精的食物;午餐的主食應多一些,最好加些雜糧,多些蔬菜;晚餐可適當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不宜吃得太晚,在下午6時左右為宜。
一般來說,我們應該在晚上10~11點左右睡覺,在早上約7~8點起床。睡前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如玩手機、吃東西、看電視等。可以做一些平靜放松的活動,比如腹式呼吸放松、想象放松、漸進式肌肉放松、冥想等。
如有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除了使用剛才提到的放松訓練,也可以選擇在傍晚給自己留出15~20分鐘的時間,與這些感受“待一會兒”,準備一個本子,通過寫字、繪畫、涂鴉等去宣泄情緒。定個鬧鐘,時間一到,就把本子合上,將情緒留在本子里。此外,也可以在腦海中反復“觀察”那些讓你感到焦慮、抑郁的想法,只要重復得足夠多,它們就會變得無聊。你可以試著“后退一步”,將這些想法看作“飄來飄去的云朵”,在腦海里緩慢地、默默地重復個幾十次、幾百次。記住,不要排斥和著急打消這些憂慮和想法,就隨它們慢慢飄過。
我們知道,運動有利于緩解壓力、調節情緒。當人們進行一定的運動時,體內的內啡肽會持續分泌,而內啡肽是一種“快樂激素”,能夠使人心情愉悅。此外,中等強度運動也有助眠的效果。研究表明,快走有助于參與者入睡更快,且睡得更久。建議在下午的時段,每周進行3次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慢跑、快走、騎車、跳繩等。
值得注意的是:偶爾的夜間進食行為并不等于患上了夜食癥。即使有了夜食癥的系列癥狀,也不要慌張,若無法自我調控,應第一時間到精神專科就診,科學的診療定會助你走出夜食行為的深淵和不良情緒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