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利
前些天,朋友A聲嘶力竭地告訴我,她快要崩潰了,她半年前跳槽到一家公司擔任部門主管,但下屬員工非常不配合她,因為她是空降來的,如果沒有她,那么升任部門主管的人會是員工B,這導致B對她的意見很大。
B是這家公司的老員工,人緣很好,B對她的態度,很大程度影響了部門里的其他同事。在開始的兩個月,A覺得只要自己有耐心,總會和同事們搞好關系,但這半年下來,B對她依舊充滿敵意,常常在部門會議上給她難堪,讓她在其他下屬面前抬不起頭,漸漸地她感到不被同事們尊重。
最近,A感覺非常壓抑,經常會胡思亂想,還會感到頭疼、胸悶,或者不自覺地哭起來。她說自己好像根本適應不了新公司新環境,也無法完全融入到部門當中,明明自己是主管,在工作中卻總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
A說,如果最終人際關系壓力大于工作壓力,自己可能會辭職。
職場中容易產生的人際關系壓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職場發展是人的一種基本社會需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屬于高層次的需求,有著較高的內驅力。一旦上升空間受限,陷入瓶頸,就會造成對個人心理空間的擠壓,導致舒適度降低,焦慮感上升。心理韌性不夠好、彈性不足的人群,就會感覺壓力巨大,難以走出惡劣心境。
時下,流行詞匯“內卷”反映出職場競爭環境惡化后,帶給人的不良心理影響是非常大的。競爭是被迫的,是在職場各種KPI考核的制度下,產生的社會群體性運動。人處于優勢競爭地位,自然心情愉快;處于劣勢競爭地位,就會容易感到惶恐不安,壓力感上升。
職場工作離不開周圍人的支持和配合,很多任務依靠團隊的力量才能完成。于是,同事及下屬支持力度的強弱,也會對個體壓力感產生重要影響,例如案例中的A。
具體來說,表現為四個方面:
包括突發性的心悸或不明原因的疼痛,出冷汗,惡心或嘔吐,甚至產生腹瀉、痙攣等消化系統問題;
會出現記憶力消退,喋喋不休、優柔寡斷,對周圍處境心灰意冷,判斷力下降,思維偏激等現象;
表現為易怒、急躁、陣發性憂慮,持續性焦慮,以及習慣性反應過激等;
產生意志力不足、長期失眠、莫名拖延、經常遲到,以及過度飲酒,厭食或貪食等表現。
職場定位包括自己的職場價值取向、職場角色認知和職場發展目標,要學會在壓力中進行自我定位調整,做到能屈能伸。
要放大自己的格局,看清形勢,著眼長遠,懂得借助外力,采用積極樂觀的處事方式。
給自己制定一個值得在意的標準,放下無謂的計較,力爭在競爭化的人際關系中找準自己的核心訴求。
案例中,A的人際關系陷入僵局,并非是她不會主動去溝通,而是同事們受B影響,孤立她,回避和她的溝通。如果她能拉近和同事的親密度,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同盟支持者,就有助于找到人際關系的突破口。
A說,B人緣好,所有同事都受B影響,但凡事都沒有絕對,或許就有人不是那么喜歡B,只是A自己沒有發現。另外,有不喜歡B的人,也就一定有不討厭A的人,他們可能只是還沒那么喜歡A罷了。所以,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通過觀察來找到這兩種人,想辦法把對方變成你的同盟支持者。
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受到很多因素影響:
(1)距離遠近。人與人之間在地理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發生人際交互關系,相互建立緊密的聯系。
(2)交往頻率。相互交往、接觸次數越多,形成密切關系的可能也越高。
(3)觀念的相似性。人與人之間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問題的看法、觀點相同或相似,更容易形成密切關系。
(4)興趣愛好的一致性。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在一起更有共同語言,一起聊和做都喜歡的事,會促進人際關系的升溫。
人際關系的核心是我們自己,想要處理好人際關系,想要克服人際壓力的困擾,弄清楚“我是誰”非常重要。這是一項“自我監控能力”,當我們對“我”的性格特點、情緒狀態、在職場中承擔的角色,以及在今后發展中“理想的我”是什么樣子等問題都了如指掌時,我們就能更全面地審視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并尋找方法來補足自己的短板。
職場作為一種情境,有與之對應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而職場情境也有細分,比如面對同事和面對領導,就是兩種不同情景,我們需要認知到哪些場景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才能調整自己的行為,令人際關系更和諧。
具體怎樣提高呢?
重視企業的規章制度。充分了解企業這個小社會的規則,會讓我們更容易進入職場情境當中。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企業的標準與要求,也有助于避免“說錯話”“做錯事”導致的人際沖突。
不要再以“我不擅長”當作逃避的借口。有的人可能天生不善交際,但職場上最避免不了的就是人際交往。經驗來自實踐,如果你不嘗試著和不同的人交流,對不同的職場情境一直無法熟悉起來,無法養成應對不同情境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結果只會限制自己的職業發展。
在職場中人際關系不好,試圖通過跳槽來解決的方式并不新鮮,但人際關系不僅僅是環境問題,還是能力問題。不具備這種能力,那么跳再多次槽,你都不會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