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倩 李寶琴 曾雪璐 劉 楊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罢n程思政”的提出對于培養醫學生求真務實的醫學態度、形成良好醫德醫風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全面提高醫學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質量[2]。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3]中明確指出,在醫學類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開設的公共必修課,旨在通過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學業發展、生涯規劃等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定位、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生涯教育既有知識傳授,也有技能培養,更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引導,能夠起到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升華,為健康中國建設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奠定基礎[4]。職業生涯課程思政建設能充分提升生涯課程的邊際效用和內涵建設,擴展其育人效能[5]。授課教師應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醫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和創業觀奠定基礎[6]。
醫學是護衛生命的科學,珍惜、愛護生命是醫務人員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要求[7]。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導下,現代醫學理念已經轉變成為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醫學人才,課程思政建設可以培養醫學生的使命擔當感、職業道德感以及愛崗敬業情懷,促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在醫學中的融合[8],助力醫學生成為具備人文精神、奉獻精神、仁愛精神的醫者,引導醫學生樹立“精誠合一,德術并重”的職業價值觀,明確大醫精誠、仁愛友善、濟世救人、勤勉慎獨、尊重同道等醫德規范[9]。
醫學生生涯課程思政目標能夠對接醫學生職業發展路徑、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國家醫療戰略。通過培養醫學生自信、醫學專業精神和醫療行業情懷,提高醫學生專業忠誠度、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醫學生傳承中醫文化、挖掘中醫智慧、樹立專業信心、培養醫學思維,進一步夯實學生的從醫信念。
醫學生應樹立“尚醫之德、達醫之理、學醫樹人、行醫為民”的職業理想[10]。生涯教育能培養醫學生為國服務的道德情操、為民立志的愛國情懷和與國一致的愛黨之心。同時,明確我國醫藥事業發展帶給醫學生的時代責任,引導學生樹立符合國家社會需求的職業理想,鼓勵學生將個人職業理想融入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中,為提高我國醫療行業的世界競爭力貢獻個人力量。
醫學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存在模式固有化的問題,僅依托現有教學模式進行思政元素融入,系統性和多樣性不足[11]。多數生涯課程思政建設依托于課堂授課,教師通常采取“單兵作戰”“大水漫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只能通過單一的課堂學習進行被動的思政元素灌輸[12]。同時,部分醫學院校以線上教學資源融入思政元素為主,缺少對思政元素的實踐與強化環節,難以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效果。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基礎理論源于西方國家,例如傳統的人職匹配理論、社會認知職業理論以及后現代生涯理論等,這些理論滲透了西方價值觀,過分強調個人需求與得失,鼓勵個體依據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需求進行職業規劃,將自身和國家進行對立區分,缺少對于醫學生理想信念、責任擔當、國家情懷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塑造[13]。若僅將思政元素碎片化地加入到生涯教學體系中,將無法實現生涯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和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標。
生涯教育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醫學生職業規劃能力,但未深入挖掘、塑造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載體。單純以理論講授方式進行思政教育存在空洞教育和“填鴨式”灌輸的弊端,導致教師與學生互動少、學生政治認同感低、課堂模式僵化等問題[14]。同時,生涯教師作為傳播思政元素的重要載體欠缺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課程思政建設側重主導性、灌輸性、政治性,存在主體性、引領性、實踐性、親和力、針對性不足等問題,難以落實課程承載的德育功能[15]。
職業生涯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強調對知識、技能的評價,重點考察學生對于自我探索、職業探索以及職業決策等方面技巧與方法的掌握情況,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政治思想以及道德情感等維度的評價,導致課程思政建設缺少落地性與實效性。在實施評價過程中,注重終結性考核結果,忽略過程性評價,同時課程評價主體較單一,以教師評價為主,忽視學生對自身以及對他人思想政治素養維度評價的意義與作用。
為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知、思、行”統一,醫學生生涯規劃課程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教學+課堂強化+實踐體會”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模型,將課程思政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圖1)。其中,以線上教學方式拓展思政元素融入途徑,以課堂教學方式對思政元素進行聚焦與強化,最終以實踐與應用為落腳點升華線上與線下思政融入效果,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發揮整體效應。課程思政的融入是以學生為中心,逐步從“灌輸”走向“互動”、從“經驗”走向“科學”、從“封閉”走向“開放”[16]。因此,以“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為框架基礎,能夠進一步推動職業生涯課程的全方位思政建設,實現有溫度的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生涯教育與思政建設的有效嵌合銜接是實現“課程育人”目標的核心,醫學生職業生涯課程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以課程四大核心內容為中心,挖掘“本土化”課程思政元素(圖1),構建科學合理的具有思政育人元素的生涯課程內容體系[17]。

圖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三位一體”思政教學模型
3.2.1 積極自我探索,塑造人文素養 思政教育加深了醫學生對自身職業能力、職業興趣、職業性格以及職業價值觀等維度的自我探索。引領醫學生在提升個人臨床技能、綜合技能的基礎上,培養敬業誠信的職業操守。加強醫德教育的滲透性,幫助學生領悟工匠精神和大國智慧,使我國大醫形象鮮活起來,引導學生將醫德認識、醫德情感和醫德行為融合,協助醫學院校培養具備良好的醫學思維能力、臨床操作技能、人文關懷素養與醫德修養的醫學人才。
3.2.2 解析職業世界,厚植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職業世界探索通過幫助學生了解我國醫療行業的職業環境,引導學生將個人職業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一方面,讓學生明確我國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的趨勢以及醫療行業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當前醫療行業發展面對的挑戰與機遇。引導學生發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職業信仰,厚植為人民服務的職業情懷。
3.2.3 高效選擇執行,勇于探索實踐 思政教育的引入能夠引導醫學生把握就業形勢,既要志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協助醫學生進行高效的職業選擇,培養學生職業選擇和職業判斷能力。引導醫學生在面對醫學專業學科難度大、學程長等特點時做好當下的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并給予學生將職業目標付諸行動的方向和路徑,鼓勵醫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永葆奮斗精神,在求醫的奮斗道路上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全面發展,重點突破。
3.2.4 主動評估調整,持續創新突破 通過課程思政的落實,鼓勵醫學生根據外部職業世界環境的變化和自身能力素質進行職業選擇的反饋和調整。引導學生主動培養個人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不斷提高自身運用交叉學科知識理論解決醫藥領域出現問題的能力。鼓勵醫學生動態地對自身醫學專業技能、通用技能以及自我管理技能進行評估與調整,敢于創新、實踐與突破,努力成為具有“執著信念、優良品德、豐富知識、過硬本領”的未來醫者[18]。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和載體引導醫學生學習、接收、傳播、踐行課程思政元素[19]。首先,教師應利用互聯網的各種形式進行探索教學,借助線上課堂利用自主學習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豐富課程思政的內容與模式[20],布置學生觀看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人文類線上慕課以及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紀錄片,并在線討論我國醫護人員在抗疫中彰顯的人道主義精神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培養了醫學生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其次,線下思政建設堅持以滲透式方式融入思政元素,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與情境式教學法,通過課中引入醫療行業相關案例,培養醫學生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采用情景式教學法,組織學生以熱議的醫療行業和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辯論以及情景模擬,訓練學生抽象的哲學思辨和道德思考能力,提升醫學生倫理道德素養;最后,生涯課程應采取實踐教學法與體驗式教學法指導醫學生積極參與臨床實踐、社會實踐與校園實踐,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提前體驗臨床實踐,在提高臨床技能的同時,塑造個人的醫德醫風,增強個人的醫德意志,鼓勵醫學生以“懸壺濟世”的莊嚴使命到國家基層醫療機構進行社會實踐與就業,助力我國基層醫療事業發展,通過組織醫學生參與身邊的抗疫醫生、國醫講堂、醫療情景模擬比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校園活動,以校園文化熏陶人、感染人、塑造人,進而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精神,使其職業精神能夠在醫療實踐中充分發揮[21]。
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是推動思政建設的制度保障,生涯課程應建設“多元化、多主體、多維度”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首先,評價方式在以傳統的期末考試作為終結性考核方式的基礎上結合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進行整體考核。其中過程性評價項目“多元化”,包括線上資源學習、線上章節測試、線上討論、思政教育等;其次,“多主體”體現為合理制訂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的比例與權重,其中學生自評使學生成為監控自身職業發展與思想政治動態的主人翁,學生互評則通過對組內成員相互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建設自身思想道德品質的積極性;最后,在對生涯教育內容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評價維度上,增加對學生態度、價值觀、情感的思政評價,根據學生對自我探索、職業探索、選擇與執行、評估與調整四部分教學內容融入思政要素的掌握情況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評價[22]。
在探索教師隊伍思政培育機制過程中,首先要構建包含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思政專職教師、輔導員等組成的教學知識鏈團隊,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作用,保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思政教育三者的有效融合。生涯教師在備課研討中挖掘的思政元素要經由思政課教師論證分析,確保思政元素的準確性、嚴肅性、科學性和合理性[23]。同時,醫學院校應開展針對生涯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只有生涯教師成為思政元素的信仰者、挖掘者、傳播者,才能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醫學職業精神[24]。生涯教師本身就是課程重要的思政元素,教師應以新時代黨中央思想為指導,加強思政素養,將高尚的師德原則以及規范深植于心,做到立德修身、言傳身教、知行合一[25]。
醫學生的三觀教育是生涯教育的核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醫學生成長的思想基礎,可為他們的人生扣好第一??圩?。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醫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應發揮思政教育的引導功能,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堅持愛國主義教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實施素質能力訓練,在職業生涯教學過程中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局面,協助醫學院校培養具備工匠精神、德能兼修、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醫學創新人才[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