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惠博 胡佳奇 陳順泰 陳 欣 鄭紅剛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北京 100053;2.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原發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原發于肝細胞和膽管細胞的惡性腫瘤,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細胞癌和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混合型。PLC 的發病與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黃曲霉素攝入、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1]。根據2020 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報道,PLC 的全球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占第6 位,死亡率位居第3 位[2],而我國擁有全球55%的患病人數[1]。手術為早期治療主要方式,但由于PLC 發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90%患者確診時已失去手術機會[3]。晚期PLC 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但其5 年生存率為5%~30%[4-5]。中醫藥治療PLC 有獨特的療效,有研究表明中藥聯合化療藥物可減輕化療毒副作用,改善免疫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6]。該領域研究內容豐富,各文獻聯系復雜,亟須對該領域文獻進行歸納分析。CiteSpace 軟件是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能夠將海量的數據信息轉化成可視化圖譜,方便了解不同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7]。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軟件對近20 年國內中醫藥領域PLC 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探究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及趨勢。
本研究從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主題詞:中醫藥、原發性肝癌;檢索方式:(主題詞=肝癌OR肝腫瘤OR 肝細胞癌)AND(主題詞=中藥OR 草藥OR 中草藥OR 動物藥OR 植物藥OR 礦物藥OR 方劑OR 中成藥OR 中醫藥OR 中醫OR 復方OR 中藥注射劑);檢索時間為2000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
納入標準:中醫藥治療PLC 的期刊文獻。排除標準:①文章資料信息不全;②重復發表;③診療規范、會議摘要、征稿通知等其他文獻類型。
將納入的文獻記錄以Refworks 格式導出,采用CiteSpace 軟件進行數據轉換。在CiteSpace 軟件中設置參數,時間分區:2000—2020 年,時間切片為“1”,節點類型:作者、機構、關鍵詞,選擇閾值(TopN=50)。對作者及關鍵詞采用Pathfinder 算法進行修剪。圖譜中節點大小表示關鍵詞術語發生的總體頻率,節點的彩色環表示每年的時間切片[8]。根據各節點頻次及中介中心性等信息,對作者、機構、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
共檢索到2542 篇相關論文,按照納入及排除標準篩選后最終納入2488 篇文獻。
年發文量時間跨度為2000—2020 年。2000—2010 年該研究發文量總體呈逐漸上升趨勢,2010—2018 年發文量相對穩定,2018—2019 年發文量有較大幅度上升。發文量最高為2019 年191 篇,最低為2000 年65 篇。該領域研究整體呈上升趨勢。見圖1。

圖1 發文趨勢圖
圖2 顯示節點數N=587 即發文作者共計587 個,連線數E=1081 即作者間合作連線共計1081 條,作者間存在較強的合作關系。圖中形成以凌昌全、方肇勤、陳闖等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其中凌昌全、方肇勤、陳闖、林麗珠、翟笑楓等發文量較高,均在12 篇以上。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為凌昌全,共計發文31 篇。

圖2 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對納入的研究機構合并處理后得到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見圖3,N=571,E=190,不同機構間的合作差異較大。發文量前10 的機構,有7 家來自大學,3 家來自大學的附屬醫院。其中發文量最多的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共計發文45 篇。

圖3 機構合作網絡圖譜
2.4.1 關鍵詞共現分析 對關鍵詞進行合并處理后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4。表1 顯示排名前10 的關鍵詞。除去主題詞相關的關鍵詞,頻次前3 位的關鍵詞為“綜述”“復方苦參注射液”“介入治療”。中介中心性前3 位的關鍵詞為“細胞凋亡(0.11)”“小鼠(0.07)”“復方苦參注射液(0.06)”。

表1 關鍵詞排名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2.4.2 聚類分析 圖5 顯示共形成13 個聚類,為了更好地顯示各聚類代表的研究熱點與主題,作者將13 個聚類分為4 類,見表2。

表2 關鍵詞聚類表

圖5 關鍵詞聚類圖譜
2.4.3 關鍵詞突現詞圖譜 圖6 顯示突現強度最高的關鍵詞為“肝腫瘤/中醫藥療法”,強度為11.5229,持續時間為2000—2009 年。突現詞共出現24 個,作者將突現詞分為4 類:中醫藥療法、實驗研究、臨床研究、治療用藥。

圖6 關鍵詞突現圖譜
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作者對發文量分析發現,中醫藥領域PLC 研究為熱點研究。作為重點病種,該研究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如在上海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在湖北建立國家中醫肝病臨床研究基地[9]。國家的政策支持,加之國內科研人員的積極參與,一起推動該領域的穩定發展。
對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可知,各團隊從不同角度研究PLC,各有所長。國內研究團隊內合作強度較高,形成較多合作網絡。但不同團隊間的聯系較弱,不同團隊間學術交流有待加強。對發文機構分析可知,國內不同機構間的合作較少,機構間合作有待加強。而發文量前10 位的機構均來自各地方中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院,沒有基層醫院上榜,說明中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對此研究的關注度較高,研究成果較多,也說明良好的平臺和優秀的科研團隊是影響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10]。
中醫藥治療PLC 研究以PLC、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等為核心詞,以臨床試驗、動物實驗、細胞實驗為研究方法,對PLC 展開研究。目前中醫藥療法、實驗研究、臨床研究、治法方藥為本領域研究熱點,中醫藥療法從早期中藥復方在PLC 中的應用研究[11],逐漸轉移到對病因病機的探究上來[12],目前總結臨床經驗為熱點研究[13-15]。實驗研究熱點由肝癌細胞凋亡、細胞增殖轉移到免疫功能、肝功能、癌痛等分子機制研究上來[16-19]。臨床研究經歷了單用中藥[20]、中藥聯合介入療法[21-22]、中藥聯合多種西醫療法治療PLC 的過程[23],多學科的整體治療模式是未來發展方向[24]。治法方藥上,對復方苦參注射液及復方斑蝥膠囊研究最多。結合聚類#1#4#8 可知治法用藥以清熱解毒、健脾理氣、活血化瘀為主,代表藥為茵陳蒿湯、健脾理氣方、慈丹膠囊等。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 軟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醫藥領域PLC 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揭示了本領域研究熱點與趨勢。近20 年領域研究熱點隨時間不斷變化,主要體現在中醫藥療法、實驗研究、臨床研究、治療用藥等方面。目前研究熱點趨勢為總結臨床經驗,中醫藥改善肝癌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癌痛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目前本領域研究仍存在不足:①各研究團隊與機構間應加強學術交流合作,國際間合作亦有待加強以拓寬研究思路,共同推進本領域的發展。②中醫藥聯合介入治療研究較多,應加大中醫藥聯合其他西醫治療手段的研究,優勢互補,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③深入探究中藥復方具體活性成分影響PLC的機制,為中醫藥療法推廣提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