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永鋒,李金杭,馬芳武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5)
科技論文發表是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文獻的過程,通過論文發表將個人或團隊的知識經驗總結歸納為人類共同的知識。科技期刊已經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不僅作為科技論文的載體傳遞科學知識,還為學術生態建設發揮著積極作用[1]。作為發表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論文評審是和期刊的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目前國內外論文評審體系的基本形式皆源自18世紀的早期評審制度,但直到進入20世紀中葉以來才發展完善,日益受到各學科的重視。評審組織模式和評價體系本身并不同于科技論文那樣產生新的科學知識,但卻是保障科技論文質量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完備而科學的同行評審而錄用的論文,才能作為對科學進步有用的文獻被收錄。通過分析對比國外的評審實踐經驗,可以為我國現有的科技期刊評審制度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改進依據。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多采用三級審稿責任制度,又稱為“三審制”模式,其主要環節分為初審、復審和終審[2-3]。初審環節由期刊編輯完成,根據論文題目和摘要判斷論文的內容是否符合期刊的專業方向,同時初審環節也會對論文格式進行審查;復審環節作為最重要的論文質量評定環節,需要由2名或以上的審稿人進行評審,可由期刊編輯評審團隊進行內審,也可采用專家評審的方式進行外審,而外審又可根據是否匿名分為公開評審、單盲評審和雙盲評審等形式;終審環節則由主編或者編輯部主任負責,確定稿件是否錄用。
由此可見,科技期刊三審制模式中最為重要的核心環節為復審環節,復審制度的完備合理與否決定了 是否能夠科學高效地評價和篩選出優秀的科技論文,因此國內外的評審組織模式[4-6]以及評價體系也大多集中于改進和細化復審環節。
專家評審的主體需要由特定專業領域內多名專家構成,不僅需要評審專家的專業方向符合要求,還要求評審人客觀公正。由于交叉學科的飛速發展和學科分類的細化,傳統的固定審稿團隊模式越來越難以勝任當下論文的審稿需求,對實現客觀公正的評審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傳統的編輯審稿模式往往受制于以下幾個欠缺。
①個人觀點影響客觀性。傳統的評審方式可能由編輯自行對論文稿件進行評價,審稿意見較少且來源單一,可能無法得到全面客觀的論文評審結果。而專家評審模式中會有多名審稿專家對稿件進行評定,信息來源較為全面。此外,論文作者的學術地位和以往研究成果往往會產生名人效應,造成審稿人有意或無意的偏倚現象,因此需要科學合理的交叉審閱、盲審評審等模式。
②學科方向限制專業性。當前學科發展越來越細化,且學科交叉研究層出不窮,即使是在同一學科方向內的專家,也無法保證對當前專業領域內的所有論文都有足夠的專業評審資質。因此擴大審稿團隊,建立審稿專家庫,有利于將論文稿件與合適的審稿人快速匹配,促進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
③人員不足限制工作效率。當前的科技論文期刊每年收錄文章數從數十篇到上千篇不等,審稿團隊的規模也應當與期刊收錄數量相符合。傳統的審稿模式中,由于編輯人手有限且往往也兼任其他工作,無法保證對每一篇稿件都投入足夠的工作量,導致審稿質量下降。而一個充足規模的專家審稿團隊可以讓每一位審稿人所分到的工作量適中,保證了其審稿工作的質量。
同時,專家評審制度不僅可以保證評審人在狹窄學科的論文深度上充分發掘,還能在跨學科論文研究的廣度上充分拓展,兼顧了專業性和靈活性。由于審稿人通常是期刊所屬領域的專家,其專業評審意見有助于篩除已重復發表的研究和未經專業驗證的知識,能提高論文審閱效率。不僅如此,專家的評審為論文提供了細致入微的分析,發掘論文研究中有價值的閃光點與有缺陷的不足,不論稿件最終是接收還是拒稿,專家評審意見都為論文作者改進研究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思路。在保證隱私性和客觀性方面,專家評審的審稿人通常是匿名狀態(單盲審),或者審稿人和稿件作者之間都是匿名的(雙盲審),并且審稿人往往獨立于出版機構,從而保證了專家評審的審稿人能夠只關注稿件的專業內容本身。
因此,專家評審模式被大多數主要學術期刊采用。專家評審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也經過了諸多改進和嘗試,目的是提高評審過程的可靠性和效率,并建立完備的科學基礎體系。
專家評審(也被稱為同行評審)是論文成果在發表前,通過雜志編委人員的篩選分配交由同一領域的多名專家學者進行審查的過程,根據雜志標準和需求的不同,每篇文章審稿專家數量一般為2人以上,例如Springer出版社要求每篇文章要有2~3名審稿專家。專家評審作為一種重要的質量控制措施,檢驗了作者的論文稿件在其研究領域的有效性、完整性、創新性和科學性,并為論文稿件的修改完善提供了專業的視角和渠道,出版商可以根據專家評審的意見來決定論文稿件是出版、修改或是拒稿。
本文將以SAE International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的下屬期刊審稿流程為例,研究分析科技論文的科學評審模式。評審分為初審、復審、終審3個主要階段,評審體系涉及到作者、管理系統、編輯、評審專家4個方面的交互協作,如圖1所示。

圖1 評審制度流程圖 Fig.1 Flow chart of review system
初審階段又稱為內部審閱階段,由編輯對論文進行初步審閱,評估其是否符合期刊的評審預期。首先,作者在期刊管理系統中提交摘要和初稿,不同的出版方對此要求也不同,例如包括SAE年會在內的大多數年會論文在初審階段就要求提交摘要,而大多數期刊則要求提交完整的論文初稿。由于學科細分的發展,同一專業內的不同子方向也有著越來越大的專業差異性,因此規模較大的期刊會有多名分管不同具體方向的編輯,當作者的初稿提交至期刊管理系統之后,首先會根據作者選擇的論文具體方向來分配編輯。收到稿件的編輯會對論文進行內部審閱,目的是快速篩除不適合發表的稿件,以便于將寶貴的審稿資源用在更合適的稿件上,同時也可以節省作者的時間便于修改或轉投合適的期刊。因此,編輯主要依據以下3個方面來快速評審稿件:論文的選題方向是否符合期刊的專業范圍;論文的結構是否足夠完整以保證論述其學術貢獻;論文格式規范是否符合期刊要求。不符合以上要求的論文會被編輯拒稿,并經由管理系統通知作者。初審通過的稿件則會由系統通知作者, 進行少量修改或不進行修改提交至復審階段,如果初審階段提交的只有摘要部分,則需要在進入復審之前補充提交完整的審閱稿。
專家評審制是復審階段公認的有效評審模式,編輯將通過初審篩選的稿件分配給多名專家學者進行審閱,被邀請的審稿人可以選擇同意稿件審閱,也可以選擇拒絕審閱。每篇文章都需要分配足夠數量的審稿人,因此對于論文收錄數量大的期刊來說,建立一個完備且不斷更新的審稿專家庫十分必要。審稿人對論文的評閱結果會被反饋給編輯,并由編輯決定論文是否需要進行修改或重新提交。
多名評審人的意見是衡量一篇文章錄用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一套合理規范的論文評價體系對促進學科成果發表至關重要。本例中將參考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年會和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FISITA)年會的評審指導標準,總結介紹評審專家在進行國際科技論文評審時需要考慮的幾個評分項目,如圖2所示。

圖2 評審打分點雷達圖 Fig.2 Radar chart of review scoring
①創新性:相較于已有的研究,論文是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且該創新點的體現是否突出。
②學術性:論文中的研究是否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研究過程的方法論是否科學。
③實用性:研究成果是否能為產品產出和生產力轉化做出實際的貢獻。
④論證驗證性:研究結論要通過正確的試驗設計或真實的數據統計進行論證驗證。
⑤分析完備性:要對論文中提出的觀點和試驗數據進行詳細完備的分析,保證邏輯結構完整。
⑥語言表達性:英文語法正確,專業用詞規范,語言表達通順合理。
其中的前3個特性(創新性、學術性、實用性)為注重論文內容的判定,后3個特性(論證驗證性、分析完備性、語言表達性)為注重論文結構的判定。
評審人對論文的評審結果會以郵件或文檔的形式提交至期刊管理系統,一份合格的評審結果,不僅需要有對論文稿件的總體評價和接收建議,還要細致地指出具體的問題與缺陷,并盡可能提出改進建議與參考依據。評審人通常可以給出的接收建議有以下幾種:①直接錄用(這種情況較少);②小修錄用,作者修改稿件后考慮錄用;③大修重投,按照修改意見大幅修改后,可以重新投遞論文;④直接拒稿。不論是否錄取,評審人的評價最終會和編輯的意見一同傳遞給稿件作者作為參考。
編輯根據評審專家的意見對論文進行整體評價,由于評審意見來自彼此不認識的多名評審人,評審結論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多個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編輯可能會直接拒稿,或者尋求額外的評審人作為判斷參考。在論文接收意見有爭議的情況下,也可請作者針對負面評審作出答辯,以說服負面評審人。
如果編輯認為論文稿件仍有修改空間,那么在小修的情況下會要求作者修改稿件后交給審稿人審閱,即重復進行復審階段;在大修的情況下,會要求作者在系統撤稿后大幅修改稿件重新提交,即重復進行初審階段。若編輯認為論文無修改必要且滿足了發表要求,則會通知作者提交最終稿、源文件、版權轉讓說明、簽名等附件。若論文未達到發表要求且無修改空間,則拒稿。
通過對評審制度和評價體系的分析,不僅可以改進評審模式本身,對科技論文作者撰寫論文也有重要參考作用。
在初審階段,編輯會對論文的方向、結構和總體觀感進行初步篩選,因此作者首先應選擇合適方向的期刊作為投稿目標,保證論文研究方向與期刊的專業方向相符合。撰寫初稿時應保證論文結構完整、行文通順、格式符合要求,避免格式等因素影響審稿人對論文內容的發掘,為后續的內容審閱提供便利。
復審是論文評審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需要作者提交正式審閱稿件至編輯,由編輯分配至合適方向的專家審稿人進行審閱。科學審稿評價體系通過多個打分項目全面評價論文的整體水平:創新性,學術性,實用性,試驗驗證,論證完備,語言表達。作者論文撰寫要點:首先突出研究的創新點;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應正確有效以保證學術性;同時應從實際生產應用的角度分析研究的實用價值;研究論點和成果需要有仿真和試驗結果的驗證以保證科學性;論文的整體結構應當完整全面,對試驗結果和研究方法的優點和不足進行完備的分析論證;如果論文語言為外文,還需要注意語法正確、用詞正確、表達通順。
在終審階段,作者收到期刊評審結果后的論文稿件應及時處理,對于論文的學術性問題通過編輯或評審管理系統及時進行交流反饋,必要時需要補充試驗或大修重投,若有不便立即提供的內容,可以在后續的論文研究中進行補充更新。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今時代,科技期刊的審稿模式與評價體系也應順應發展進行改進。科學的審稿組織模式可以提高效率,而標準化的評價體系則可以使論文評審結果更加客觀具體,有助于學科的學術成果發展。具體改進重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推廣雙盲審制度減少學術偏倚現象,提高論文評審的客觀性。現有的單盲審制度中審稿專家的信息不向作者公開,因此可以不考慮作者的反映提出較為中肯的批評,但由于評審專家可以獲得作者的背景信息和研究經歷,往往會受到名人效應的影響而作出偏倚性判斷。雙盲審制度則避免了以上問題,使評審專家關注文章內容本身,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②量化論文評價體系。評審人對文章評價的高低與否直接決定了論文是否錄用,但評審人的直觀評價往往較為主觀,論文某一方面的優秀可能會在某一位評審人眼中特別突出從而忽略了論文其他的缺陷,或者論文的某一方面缺陷在某一位評審人這里被過度放大到掩蓋了其他的優點。因此應減少評價體系中主觀含糊評價的使用,建立科學量化的分數評價體系,根據上文提到的多個評審關注點進行全方位的打分。對總分和每個分項分別建立標準,對不同分數的評審結果分類應對。
③建立可更新的專家庫。完備的專家庫可以為論文的評審提供更專業、更豐富的選擇,提高了評審的質量和效率。由于學科在不斷發展,一個科學有效的審稿專家庫也應當不斷更新和擴充,對本專業審稿人的培養也是學科發展的重要發展體現。
④高效的信息交互管理系統。論文評審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作者、編輯、審稿人之間的通暢交流可以使評審過程更加高效。大多數國際期刊都擁有適應自己特點的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快速為作者、編輯、審稿人提供信息交互,但在一些落后的期刊系統中可交互操作較少,只有通過手動發送郵件或第三方聊天工具才能進行更多的信息交流。這表明發展高效的信息交互管理系統,將會是審稿評價模式發展在新時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