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薇,王 穎,王 朦,陸 靜,施小青
老年歧視(ageism)是指對老年人的偏見或歧視,是把老年人視為生理、心理方面的弱者并因此而歧視的現象,與性別歧視相類似[1]。在醫療機構中老年歧視是老年病人經常遇到的,但卻最被忽視的問題之一[2]。研究顯示老年歧視不僅會導致護理質量低下,使老年病人遭受不公平待遇,影響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還會影響護士對老年護理工作的熱情與預期,造成護理人力資源的流失[3-4]。護理院作為長期收治失能失智老年人的護理機構,其護士的老年歧視狀況國內尚未見報道。護士職業認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是指護士自身對護理職業所持的看法和情感,以及決定自身職業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況[5],是影響護士職業穩定性[6]和離職意愿[7]的重要因素。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個體對工作的一種積極態度[8]。目前已有研究發現護士的職業認同對工作滿意度存在正向影響[9],然而對護士老年歧視、職業認同及工作滿意度三者關系模型構建的相關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調查護理院護士老年歧視、職業認同、工作滿意度現狀,探討護理院護士老年歧視、職業認同及工作滿意度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提升護理院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干預策略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蘇州市13所床位100張以上的護理院護士為研究對象。根據量性研究中樣本量至少是變量數的5~10倍進行估算[10],本研究涉及8個人口學變量以及職業認同、老年歧視、工作滿意度3個社會學變量,計算樣本量55~110例,考慮到20%的問卷無效回收率,則考慮樣本量需66~132。本研究共納入410例研究對象,符合樣本量要求。納入標準:取得護士執業證書;在護理院工作時間≥3個月;同意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實習護生、進修護士;兼職護士。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年齡、性別、婚姻、職務、職稱、學歷、月收入、護理院工作年限。
1.2.2 護士職業認同評定量表(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Scale for Nursing,PISN) 該量表由劉玲等[11]編制,包括職業認知評價、職業社交技能、職業社會支持、職業挫折應對和職業自我反思5個維度,共3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1~5分,總分為 30~150 分,得分越高說明護士的職業認同水平越高。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938。
1.2.3 老年歧視量表(Fraboni Scale of Ageism,FSA) 由Fraboni等[12]編制,之后由Rupp等[13]進行了修訂,共包含23個條目和3個維度,涉及刻板印象、分離和情感態度。每個條目按照Likert 5級評分,“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1~5分,得分越高表示老年歧視越嚴重。量表中存在反向條目,對積極陳述的條目采用反向計分。江荷[14]將該量表應用于中國人群中,發現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 系數為0.820。
1.2.4 工作描述性指標(Job Description Index,JDI) 該量表經Castle等[15]修訂后適用于測量護理院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共13個條目,包含職業滿意度、薪酬滿意度及管理滿意度3個維度,采用Likert 7級計分法,“強烈不同意”到“強烈同意”分別計1~7分,其中條目8~條目13為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工作滿意度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s α系數為0.759。
1.3 資料收集方法 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并對調查的目的、相關概念進行解釋,采用匿名方式進行填寫。研究組提前與護理院護理部聯系,取得同意后由各個護理院護理部指定專人負責問卷的調查。2名研究人員對負責人進行調查對象入選標準及填寫注意事項的培訓。護士根據自身情況如實填寫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60份,回收428份,回收率93.04%,有效410份,有效率95.79%。

2.1 護理院護士基本情況及職業認同、老年歧視和工作滿意度得分情況 410名護理院護士中男22人,女388人,年齡18~58(26.97±6.19)歲;護理院工作年限M(P0~P100)為2.25(0.25~31.00)年。 護理院護士職業認同總分為42.0~150.0(106.9±16.2)分,老年歧視總分為23.0~89.0(57.9±11.1)分,工作滿意度總分為36.0~91.0(60.9±9.8)分。不同年齡、婚姻、學歷、職稱、護理院工作年限、月收入的護理院護士職業認同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學歷、護理院工作年限、月收入護理院護士老年歧視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性別、學歷、職稱、護理院工作年限、月收入護理院護士工作滿意度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分布護理院護士職業認同、老年歧視、工作滿意度得分比較 單位:分
2.2 護理院護士老年歧視、職業認同和工作滿意度的相關性分析 老年歧視總分與職業認同總分呈負相關(r=-0.195,P<0.001),與工作滿意度總分呈負相關(r=-0.351,P<0.001)。職業認同總分與工作滿意度總分呈正相關(r=0.520,P<0.001)。
2.3 職業認同在老年歧視對工作滿意度影響的中介效應分析 以老年歧視為自變量,職業認同為中介變量,工作滿意度為因變量,同時將人口學變量(性別、年齡、婚姻、學歷、職務、職稱、護理院工作年限與月收入)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進行中介效應的檢驗,自變量賦值:性別男=1,女= 2;年齡<30歲=1,30~40歲=2,>40歲=3;婚姻未婚=1, 已婚=2, 其他=3;學歷中專=1,專科=2,本科=3;職務無=1,護士長及以上=2;職稱護士=1,護師=2,主管護師及以上=3;護理院工作年限<5年=1,5~9年=2,>9年=3;月收入<3 000元=1,3 000~5 000元=2,>5 000元=3。結果顯示老年歧視對工作滿意度直接影響顯著(β=-0.34,P<0.01),且當放入中介變量職業認同后,老年歧視仍顯著影響護士工作滿意度(β=-0.25,P<0.01)。同時,職業認同對工作滿意度有正向預測作用(β=0.45,P<0.01),老年歧視對職業認同有負向預測作用(β=-0.19,P<0.01)。見表2。本中介模型的間接效應為-0.09,直接效應為-0.25,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區間(CI)均不包含0,表明老年歧視不僅能直接影響工作滿意度,還能通過職業認同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工作滿意度,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分別占總效應的73.53%、26.47%(見表3)。護理院護士職業認同的中介模型見圖1。

表2 中介模型中變量關系的回歸分析

表3 職業認同在老年歧視影響工作滿意度中的中介效應分析

圖1 護理院護士職業認同的中介模型圖注:圖中數據均為標準化β值,且所有路徑系數的P值均<0.01。
3.1 護理院護士老年歧視、職業認同及工作滿意度現狀 護理院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得分為(60.9±9.8)分,處于中等水平,這與相關研究對各級醫院護士[16-19]的調查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對于國內大部分醫院護士來說,其護理工作存在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晝夜顛倒、晉升考評任務繁重等現象,造成護士較大的工作壓力,導致其工作滿意度普遍不高。而本次研究調查的護理院均為民營機構,盡管護理院護士工作強度低于醫院護士,然而受其工作福利待遇較低、社會地位不高、職業發展受限等因素的影響,護理院護士的工作滿意度也同樣不高,處于中等水平。
護理院護士老年歧視得分為(57.9±11.1)分,處于偏低水平,但仍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該結果與國外的一項研究結果一致[4]。護理院以疾病復雜、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居多,同時由于部分老年病人存在認知障礙或聽力退化,與護士之間易造成溝通困難,導致部分護士易對老年病人產生偏見。但隨著與老年人接觸時間的增加以及老年護理知識的增加,多數護士會改變對老年人的態度。Rababa等[1]的研究同樣指出護士對老年健康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其對老年病人的消極態度呈負相關。這提示護理管理者應加強護士與老年人的接觸,幫助護士建立對老年病人積極的情感態度,多多開展老年護理相關的培訓以提升護士的老年健康知識,以期降低護士的老年歧視。
護士職業認同得分為(106.9±16.2)分,處于中等水平,低于鄒珂等[20]對三級甲等醫院護士的調查結果,與彭亞等[21]對基層醫院護士的調查結果相近,說明護理院護士職業認同仍需要進一步提高。有研究指出老年護理對護生和年輕護士缺乏吸引力[22],這可能與護理院護士的工作特性有關,老年護理院的護理工作常以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為主,護理工作繁瑣且機械,與醫院護士相比其護理專業價值不能體現。而在本研究中,護理院護士的職業認同水平不高也從側面證實了其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專業價值感不高。
3.2 護理院護士老年歧視、職業認同及工作滿意度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歧視與工作滿意度呈負相關(r=-0.351,P<0.001),即護士的老年歧視水平越低,工作滿意度越高。分析原因,主要與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對老年人的情感體驗有關。有研究指出護生實習過程中的積極體驗會使其對老年病人產生積極的態度[23]。勞月文等[24]在探究護士對老年人的態度及照顧體驗的質性研究中也指出:老年病人及其家屬與護士之間良好關系以及對護士感激式的交流,有助于護士對老年人產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增強工作滿意度與價值感。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職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r=0.520,P<0.001),這與相關研究[9,25]的結果一致,提示職業認同越高的護士其工作滿意度越高。從概念上來說,職業認同是一種積極的職業態度和行為,是護士在護理工作中的一種內在激勵[25],擁有更積極職業態度的護士在工作中能體會到的工作愉悅感越高,工作滿意度自然也越高。
3.3 護理院護士職業認同在老年歧視和工作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院護士職業認同、老年歧視及工作滿意度兩兩顯著相關,滿足中介效應檢驗的基本條件,為進一步探討3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采用宏程序PROCESS驗證以職業認同為中介的結構模型,結果顯示職業認同的部分中介作用成立,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6.47%,說明護士的低職業認同是其對老年人的消極態度(老年歧視)轉化為低工作滿意度的重要途徑,老年歧視可直接作用或通過職業認同間接作用于工作滿意度。護士對老年病人的負面態度往往與護理工作中的不愉快的經歷相關[24],如護理院護士在長期護理認知障礙、失能的病人時,由于病人疾病長期沒有好轉而將其當作生命即將終結的病人,易把對護理結果的消極態度轉化為對老年人的消極態度[26]。而這種消極的體驗與負面態度,一方面會內耗護士積極投入工作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其對護理職業所持的情感與認同。因此,護理管理者應重視護士的工作體驗,在有限的工作環境下增加護士與病人接觸,引導護患建立積極良好的關系。職業認同作為一種工作的內在動力,能夠激勵護士把更多精力和熱情投入護理工作中[27],并感受到職業帶來的回饋及成長的滿足[28],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有研究表明組織文化環境會直接影響護士對老年病人的情感態度[29],而科室的組織支持又能增強護士的職業認同[30]。因此,護理院管理者應注重營造良好的老年護理服務文化與氛圍,引導護士體驗護理職業帶給自己的職業價值感,并給予老年護理工作出色的護士鼓勵認可甚至獎勵,從而提高護士工作滿意度。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明了職業認同在老年歧視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部分中介作用。但由于本研究僅調查了蘇州市護理院的護士,區域單一且不具有代表性,仍存在不足。今后可擴大樣本量,針對不同地區及不同醫療條件的護理院進行調查研究。也會從組織、個體層面制定相關的干預策略,從而降低護士老年歧視,增強職業認同感,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